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在朱场村遇见传统文化‖杨才康

作者:杨才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20 14:45: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朱场村遇见传统文化

杨才康

雅安市名山区中峰镇朱场村文化底蕴厚重,先民历来好学上进,尤以上吴坦吴氏家族,朱场高氏家族为代表,旧时,曾出过不少举人,秀木、贡生、庠生、廪生,他们都是当时的大才子,带动了当地学风、文风,留下众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人们精神和文化生活。

在朱场、四包许多墓碑上,碑文的书写规范工整,笔力厚重,文字规范,足见古人的文化功底。古人习字均用毛笔,学生自己磨墨,墨磨好后,在自折方格纸上开始临摹,每天临摹一张8开纸,先生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乱写,摹的字要和字帖一模一样,否则将会挨先生的板子。在先生严格要求下,有功底的文化人写的毛笔字苍劲有力,行笔流畅,令人百看不厌。

在原四包6社李运德家中,至今珍藏着古人李斗南在见方一米的木板上写的偌大一个“福”字,历经百年仍显刚劲流畅。

在朱场村1社蒋朝金老屋中,墙壁上的壁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虽经百年,至今仍保存完好且清晰可辨。

在旧社会,很多人家修建瓦房需要磉墩,装壁头要做窗子。特别是有钱人家,磉墩上刻有各式各样的花纹,窗子上雕有各种木雕。孙沟高家大院、朱场高家大院的窗棂上的雕刻的人物、动物和花草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特别是吴家古墓和高家古墓的石刻,非常精美,经数百年风雨仍栩栩如生、完好无损,为乡内石刻的代表之作。

古墓石雕(李九一 摄)

旧社会,耍灯之人走乡串户演出灯舞,进入主家大门时,一般主人家要用晒垫挡着龙门子,灯首在外唱,主家在内提问,在随机提问中,灯首要随机应变答唱词,唱词必须押韵,有时如灯首被问得哑口无言,不能作答,则难以进门,称作“报门”。锣鼓响个不停,节奏感强烈。有的主家则设字谜,猜不出这个字,就进不了门,如“一点一撇黄龙缠腰,犁弯倒拐花椒胡椒”打一字(为)。又如“上下平行,左右勾结”打一字(互)。有的主家还出对联上联,灯首答下联,如,“弯竹子,花直篾,缠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下联“端木匠,砍弯木,做犁渊,抄水田有吃有穿”。字谜很多,有人物的、动物的、植物的、地名的,举不胜举,它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朱场沟地区,科技文化极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编自演灯舞,每逢年节,走乡串户进行演出,围观者无数。在朱场地域,民间流传的灯舞有狮子灯、马马灯、牛灯、花灯(也称幺妹灯)。

马马灯表演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才康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雅安市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