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端午特辑】端午祭‖刘成东

作者:刘成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10 14:39:21 浏览次数:292 【字体:

端午祭

刘成东

一、《说文》:端,直也,正也。端午,即正午

古人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故每逢五月初五,以浴祛除病邪。长此以往,五月初五遂为节令,名曰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礼记》认为,端午源自周代蓄兰沐浴,即以兰科花叶蓄于水中洗浴,可以除病祛疫。

《吕氏春秋》载,五月禁欲,还要斋戒,亦是为了驱邪除病。

端午节缘起,另一说法是指五月气候多雨,易致河水泛滥成灾,冲毁庄稼秧苗。人们在五月初五祭祀河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此祭祀活动,已风行江河两岸千百年间。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要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举办龙图腾祭祀活动:将粽子投放水中饲龙,龙舟竞渡者皆以龙文身,并以五彩丝线系手臂。这些习俗相传,昭示他们是龙的传人。

二、端午节关乎历史名人端午节缘起,乃有纪念历史人物之说

一说为纪念介之推。

《左传》载,晋文公为公子(名耳)时,曾被迫在外流亡19年,后经秦穆公帮助,回国取得君位。晋文公逃亡过程中,介之推曾割股供他充饥,并追随他多年。当跟随晋文公出逃流亡的群臣,事后都争名求禄时,唯介之推不居功邀赏,与母亲一起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而至老死。此事被写入史书《左传》。后来,到东晋与南朝又多了一个传说版本,说是晋文公火烧绵山,以逼介之推出山做官,并将给其功名利禄。介之推抱树不出,宁可烧死以保气节。这一天为五月五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百姓在这一天烧火做饭,于是民间开始以粽子凭吊介之推,是为端午节。

介之推母子不贪求名利,不追逐福禄而隐居山林,如此高德品行,自当让国人世代尊崇,千古仰其高致,在端午节为其祭祀,以表敬仰之情。

另一说为纪念含冤而死的吴国忠臣伍子胥。

伍子胥从楚国几经辗转投奔吴国,帮助吴国公子光夺得君位,成为吴王阖闾,并使吴王阖闾建立霸业。吴王阖闾去世后,其子夫差即位,伍子胥力劝夫差先灭越国,夫差拒听而伐齐。夫差征伐齐国胜利归来,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逼其自杀。伍子胥临死前交代,将眼珠挂于东门,看越王勾践攻进城来。按说,历史如此记述,应当就此完结,漫长的岁月之后,一本《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当年,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害,尸体被抛入江水中,化为涛神,因此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时,人们就要驾舟逐潮,希望看见伍子胥显灵。

国人讲究忠孝,伍子胥以忠臣直谏吴王夫差,把生死置之度外,而吴国终被越王勾践所灭,实乃忠臣之悲也。

还有一说,端午节纪念孝女曹娥。

《会稽典录》载,东汉时期,会稽上虞巫师曹盱在五月初五“迎伍神”祭祀活动中,不幸失足落水,其14岁女儿曹娥哀号江畔7日,觅父尸不得,遂投江自杀。其后,人们称那一条江为曹娥江,并立碑以彰显孝德,碑名曹娥碑。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千百年来,国人看重孝行天下,端午节纪念曹娥,以发扬光大孝文化。

最为国人一致认同的主题:端午节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三、屈原生平及作品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与楚王为同姓贵族。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生性聪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始仕楚怀王为低级文官,三年后升任左徒(怀王秘书)、三闾大夫。因其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为楚怀王参议国事,发布号令诏书,一方面给楚怀王接待宾客,外交应对诸侯。同时,主张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富国强兵,联齐抗秦,进而一统中国,因此很受楚怀王信任。后因受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谗言诽谤,被楚怀王疏远,放逐汉北。此事起因,张仪奉秦王命出使楚国,要楚怀王与齐国绝交,以破苏秦合纵之局。屈原系亲齐派,呈请楚怀王杀张仪,张仪买通亲秦派诋毁屈原,屈原方遭流放。再后来,秦昭王诱楚怀王相会武关,屈原再次相谏,请楚怀王别去上当受欺,楚怀王不听忠言,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屈原为令尹子兰所谮,又被放逐到沅江湘江一带。当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被秦兵攻破时,屈原深感理想破灭,在彷徨苦闷、悲愤忧伤中,抱石投汨罗江自沉。此日为五月初五。

屈原作品,历来说法不一,这里引用《汉书·艺文志》屈原著录,共25篇,计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离骚》是其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被众多评论家和读者誉为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作品,创作于流放之时。

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诗人。《诗经》篇章短小,大部分作品未标作者姓名。中国古代诗歌,从屈原开始署名。屈原以整个生命献身诗歌,用他的全部热情和精神,歌唱那一个悲剧时代,以此展示他卓越的思想和人格。楚国的山水风物、文化民情,都寄寓着屈原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彰显着诗人异常鲜明的艺术个性,也彰显着楚文化神秘而浪漫的艺术气质。

屈原学习地方民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把自己的心情和楚国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并在《离骚》开篇道出:“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镛。”自道与楚君共祖,乃恩深而义厚也。同时,屈原在自己民族的土地上,吸取诗歌创作的源泉和养分,进行创造性地提炼和加工,神话传说和祭祀歌谣,成为他流放岁月最可宝贵的创作素材。

刘勰说“楚人多才”,这集中表现在一部《楚辞》里。《楚辞》是继《诗经》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原书十六篇,由汉代学者、文学家刘向编辑,后经东汉学者王逸增加一篇,今所见为十七篇。

《楚辞》各篇皆具浓厚的楚文化地方特色,是楚人独创而又有特殊形式的诗歌。《楚辞》研究专家马茂元先生认为,“《楚辞》导源于民歌,奠基于屈原,演流于汉代”。自汉代开始,即被称为“楚辞”,又称为“赋”,故有“屈原赋”之称。屈原是楚辞创始者和集大成者,是《楚辞》的代表作家,其《离骚》更是《楚辞》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楚辞》中的其他作家很少,作品多为效仿屈原之作,唯宋玉《九辩》一首,值得一读。

“风”“骚”并称,《诗经》和《楚辞》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两座高峰,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

四、屈原及其作品,影响深远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屈原一生悲剧的写照。然而,屈原作品却表现着积极的浪漫主义特色,充满光明的理想,有着丰富的幻想,更有狂热的情感,以美丽的文采织入神话传说、昭示宗教风俗。可以说,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诗经》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影响深远。

屈原之作,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在2000多年前就达到了光辉灿烂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荣传统,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影响了一代代人。

太史公司马迁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涕泪,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怜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南朝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骚辩》中,高度赞颂屈原作品是最宝贵的文学遗产:“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愴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唐代最为自负的大诗人李白,以诗歌颂屈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中唐古文运动领袖韩愈说,“楚,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送孟东野序》)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元戏曲史序》)

鲁迅先生如此好评:“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汉文学史纲》)

文学史家刘大杰先生如此礼赞:“他的伟大创作 ,是我们民族贡献给人类文化的优美的珍贵遗产。”(《中国文学发展史》)

屈原,以祖国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 ,以人民的心为自己的心,使长篇抒情诗《离骚》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

五、端午节,民间节日

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民众在这一天划船竞渡,表示要救他。后来把竞渡的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端午这一天,人们还包粽子、佩香囊、饮雄黄酒,在自家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以“驱病除邪”。这些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唐宋以来,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朝廷常常给百官以赏赐。

历代诗人纪念屈原,凭吊之作甚多,让人感慨唏嘘,长叹不已。举几例,与各位文朋诗友,在五月初五放声吟咏。

中唐诗人戴叔伦,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当其来到三闾庙凭吊屈原时,则有另一番悲凉感慨之气。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晚唐,江南僧人文秀,曾居长安并以文章应制,与当时诗坛领袖郑谷往来友善,可惜留下的诗作甚少,《全唐诗》只收录一首,诗名《端午》。

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其诗多以浅显平易的语言,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端午》一诗,则以悲愤交加之情,直抒对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屈原的沉痛哀悼 ,对屈原作品的颂扬。

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也有一首凭吊屈原之诗,诗题《端午感兴》。

端午感兴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1991年夏,笔者从重庆乘“江渝号”轮船往南京,沿长江顺流而下,船至屈原故乡湖北秭归时,远远望见屈原祠,想起自己也是一个分行文字写作人,于是将当时的感慨写了下来,且以《屈原祠》为题,诗云:

原谅我,屈原

我只有穿过夏日雨雾

从船舷边远远地望你

对你的信仰,诗歌的信仰

骤然泊进我的头颅

一些措辞从胃中涌出

负荷种子,或者眼泪

萧索的额头

开始从语言的深渊显露

接受你目光的拷打

诗的拷打

你庙前庙后

玉米的亮光清晰可见

种植者的名字

从泥土上塑造坚强的血液

发出一种叫作光焰的物质

深入诗歌血统

与我于水中飘零

谛听

你的思想漫过天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成东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