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廉洁文化】手握“天下利柄”而“不染纤毫”——李邦表“清风两袖”理盐政||申庆云

作者:申庆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1 15:36:51 浏览次数:332 【字体:

手握“天下利柄”而“不染纤毫”

李邦表“清风两袖”理盐政

申庆云

武胜县旧县竹林湾,武胜桥头之北坡,就是明代李氏家族的墓地。200多年来,其一门四举人、三进士,不改清廉淳风,皆“清操自持,取予不苟”。两任知府、“李青菜”“清介刚方,始终一节,有古人风”的李永宁为人所知,于兹再介绍其孙——两淮盐运使、“其介也近于迂”的李邦表。

李氏家族墓所在的竹林湾

承袭家风“清操自持”

两考“善最”覃恩父母

朝廷的考绩,两次“善最”,覃恩父母获封赠,表彰李邦表是个优秀官员。

李邦表,字正父,号观颐子,武胜旧县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郎中,云南楚雄知府,擢升从三品两淮都盐运使。为官洁身自好,廉洁奉公,与其两任知府的祖父李永宁一样,任满考绩为“善最”,诰赠其布衣父亲李哻为“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妻丁氏封淑人”。现在能见到的历史资料并不多,但仅从朝廷对官员的政绩考核看,曾经两考皆为上等,多次获得升迁,且推恩赠封其父母,就说明其为优秀官员,是没有疑问的。

《明史·职官志》载:“凡封赠……及外官满一考而以最闻者,皆给本身诰敕。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孙官……生曰封,死曰赠。若先有罪谴则停给。”其大意是,凡朝廷命官,任满三年、六年、九年,都要经吏部和都察院组织考核。考绩中有一次结论为“最”,即为“称职”上报的官员,都要给予他本身诰敕,即获得皇帝的诏告或者敕命。若是七品官,还可以推广恩德予其先人,受到封或赠予同样官职之荣誉。若先人还活着,就叫“封”;已经去世,则是“赠”。覃恩所封赠是很高的褒奖和荣耀,即所谓“光宗耀祖”,显耀门庭。规定还特别说明:“其封赠后而以墨败者,则追夺。”所谓“墨败者”,即发现有贪赃枉法,败坏纲纪之行为,其褒奖和荣耀就要追夺。还规定:因一品、二品官员之贵,受到封赠的祖母、母亲或妻子,可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称“孺人”,以示级别不同。

《新修武胜县志·仕官表》附“封荫”栏所载:李邦表名下,“诰赠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李哻;妻丁氏封淑人,以子邦表贵”。李邦表官两淮盐运使,是从三品,父亲李哻已去世,则“诰赠中议大夫两淮盐运使”;其母丁氏还活着,故再“封淑人”。按《明史》记载:“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陞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那么,李邦表先任户部主事是正六品;升户部郎中则为正五品;升为云南楚雄知府为正四品。一般说来,考绩结论为“最”,方可升迁,即“初授中顺大夫”,再“陞授中宪大夫”,再“加授中议大夫”。李邦表连续两次考绩为“上考”,多次迁升,累官至从三品的两淮盐运使。按朝廷规定,覃恩其父母,获最高褒奖。足以显示李邦表清廉为官,功业才能卓著,得到朝廷表彰、认可。

明文学家唐顺之为李哻撰墓表说:“邦表为户部主事,翁始赠为主事;邦表为郎中,而翁始赠为郎中。”其大意是,李邦表在户部任主事,任满考核为“善最”,除自己获得表彰升迁之外,还赠其布衣父亲李哻同样官衔;其升官为户部郎中,依然考绩为“善最”,加授中议大夫,父亲也再次获赠同样官衔。李哻因为儿子为官的政绩考核,皆列为最高等级,因而覃恩获帝王敕命,以布衣平民获赠。其后,迁升为两淮盐运使,再因而覃恩父母。

其实,李邦表的父亲李哻,为人气度豁达,刚直耿介,公私分明,与物无忤,与邻修睦,有孟尝君之义。就是说,李邦表清廉为官之形象树立,其实是继承祖父李永宁良好家风,接受父亲李哻严格教导的结果。故有唐顺之言:“此吾所谓‘有处士之行’,而运使君之树立有自也。”

朝廷的考绩覃恩,大概就是当时的激励机制,这也从侧面说明其公忠为国,官民满意度高,得到朝廷认可,就是国家级的优秀官员,使之荣显乡里、光耀名楣。

“洁己奉职”而几“近于迂”

“鲍契”铭文而“传美”千古

朋友对李邦表的评价:廉洁奉公,“几近于迂”,因其“丝粟无所染”而为之“传美”。

为官考绩为“善最”,只能说明其为官员中之最上等者。但这一类的官员可能为数不少。李邦表的好友唐顺之评说:余与李邦表,“夙叨鲍契,知其为人”,二人确如鲍叔牙和管仲那样的知己。他为其父李哻撰写墓表,则先说:“欲闻正父,介士也。”何谓“介士”?即耿介正直之士。接着列出李邦表“身处利权”,却“洁己奉职,丝粟无所染”,赞扬其“投之丛秽可嫌之地,而后皭然不淄”,始终坚持修德,“清操自持,取予不苟”。

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明嘉靖文学家、著名抗倭英雄。《明史》有传,载:“顺之于学无所不窥”,其“洽贯群籍”,以会元官翰林,而不入权门,不事权贵,性格耿介。以会试第一名授官翰林院,“生平苦节自励,辍扉为床,不飾裀褥。”言其重节操,轻物资,俭省自励,竟然把门板取下来当床,不用锦被绣褥。跟李永宁、李邦表一样,也是一位清廉的优秀官员。后擢升为右佥都御史,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亲率兵船破倭寇于海上,病逝于督师抗倭途中,谥“襄文”。

唐顺之与李邦表,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好恶相似。故唐为李邦表愤愤不平而秉笔直书,欲为之“传美”于后世;且劝慰其“毋怏怏然”,不必闷闷不乐。他尤其看重李邦表的清廉“慎独”。其论李邦表,能够做到“慎独”耿介,而“洁己奉职,丝粟无所染”,即“君犹自以身处利权,非平生所以孜孜好修之意,时时怏然……”又叹息“其介也近于迂,其洁也远于染”,其性格“不为世所嫌,亦不为世所喜”。然而清白为人、清廉为官是李邦表坚守的底线,无论世道如何,也不管别人的所嫌、所喜,仍然坚守“几近于迂”的性格,不改耿介正直,廉洁奉公。故唐顺之愤慨地说:“然则李君以老罢,夫何怪也?虽然,罢不罢于李君无所损益,然于世所以爱惜人才之道,其何如哉?”其撰写墓表,就是因为“李君为吏,既不容于时,又无以表其先人传美之至意,终无以劝善也”之缘故。

唐顺之安慰李邦表说:“呜呼,士不必达,要之无憾于心。事亲不必高爵厚禄为显扬,要之善成其志。倘使运使君染指以自肥,或指韦拳跽,巧伺捷趋,以自容于世,纵得高爵厚禄,为乡里儿儒所矜,使守拙翁(李哻)有知,其乐乎?否也。然则君之归也,其亦可以慰翁于地下矣乎!”从唐顺之在李哻的墓表中叙述的几件事,可窥李永宁教子有方,可见李哻“处士之行”,亦可知李邦表耿介迂直、纤尘不染、洁身自好的人品,是代代相传的家风,即“树立有自也”之缘故。

李公掌盐而子孙贫穷

剑泉治盐却富可敌国

李邦表“其治盐于淮也,洁己奉职,丝粟无所染”,而子孙贫穷拮据,更彰显其“皭然不淄”。十几年后,同样手握“天下利柄”的“剑泉鄢公”鄢懋卿,贪污纳贿,日费千金,是列名《明史》奸臣传的十二人之一。李、鄢二人同在“丛污之地”,其作为却有天壤之别,可谓泾清渭浊也。

在古代,食盐是国家的财源。朱元璋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就是以食盐开中之法,供给九边军费,保障军饷。自古职掌盐运之官,就手握非常之权,天然之利。李邦表清操自持,渴不饮盗泉,饥不食嗟来,身在脂膏而不自润。其掌两淮盐运,不仅是“鲍契”言其“丝粟无所染”。其死后除道德文章之外,没有遗产留给子女,也证明他的高尚品行。

李邦表之子李纯朴,自幼跟随父亲读书。邑人御史张一鲲为之撰墓志铭说:“自归公,遭运使公永逝,后家贫甚,不惜脱簪珥,以助焚膏褚墨之费,拮据家务,秩秩得所。”李邦表去世后,其子李纯朴婚后生活拮据,连读书的灯油笔墨纸张之费,都靠出卖妻子的簪环妆奁,以维持基本生计;即使李纯朴做官多年,家里房屋仍通风漏雨。代县令胡芝见其困窘不堪,心中不忍,捐资欲为之修缮。可是,为母守制在家的李纯朴却婉言谢绝,劝用那些银子修了学宫。其性格清廉耿介,是“盐米细碎,非礼不敢入其门”的清廉“真御史”。

这同样从侧面反映了李邦表职掌盐运,不染纤毫,不占一粟之利,是一位清廉官吏。所以唐顺之浩叹:“古固有饮泉见志者,固有在脂膏中,不能自润者,独何人耶?……岂不以投之丛秽可嫌之地,而后皭然不淄者,益可得而见也!”李邦表就是这样的介士。

李邦表之后十多年,鄢懋卿跪倒在奸相严嵩膝下,得掌两淮盐政,将“两淮余盐,岁征银六十万两,及(鄢)懋钦增至一百万”。其“要索属吏,馈遗巨万,滥受民讼,勒富人贿,置酒高会,日费千金,虐杀无辜,怨咨载路,苛敛淮商,几至激变五大罪”。其豪富“至以文锦被厕牀,白金饰溺器,岁时馈遗严氏及诸权贵,不可胜纪”。其贪污纳贿,奢侈到厕所都用文锦遮饰,尿壶也用金银珠宝镶嵌,穷奢极欲,无以复加。故在《明史》奸臣传中列名严嵩之下。

嘉靖二十八年(1549),鄢懋卿尚未投靠在严嵩处。《定远县志》记载:其“衣绣按蜀,所至兴利祛害,要在益民。乃是岁冬,东巡至定远,始下车亟求瘼焉。”鄢懋卿为御史巡按,来到李邦表坟前,武胜桥头——定远县。此时,其颇能为民“兴利祛害”,急县人之所急,关心民众疾苦,连夜起草奏疏迁建县城,次日亲去踏勘选址,不久朝廷批准迁建庙坝,结束了270多年来的“石崩水溢”之害,为邑“建万世之利”,确实也有功于定远。当时,他还不曾是严嵩爪牙,武胜为此建有“剑泉鄢公生祠”。可能是因清乾隆修成《明史》,鄢懋卿列为奸臣,臭名昭著,生祠后渐被废弃。

李邦表和鄢懋卿,先后同是治盐之官,一样“投之丛污”,为何如此泾清渭浊,黑白分明?鄢懋卿先前的“所至兴利祛害,要在益民”,和后来的贪残腐败,人生罪恶的改变,是不是停止修德之故呢?反之,唐顺之看重李邦表的“君犹自以身处利权,非平生所以孜孜好修(德)之意……”,正是其“孜孜好修”德行,“时时怏然”而不停止,平生勤勉、毫不懈怠的结果。

“身处利权”而“不染纤毫”

“洁己奉职”然“以老罢”

李邦表手握盐政而“不染纤毫”,死后只遗破庐薄产,致其子孙贫乏,尚缺衣食笔墨之资。如此“洁己奉职”,然“以老罢”,彰显世道之不公。

彼时,“壬寅宫变”后,嘉靖帝崇尚道教方术,多年不临朝理政。严嵩以“青词”获宠,成为首辅,把持朝政,贿赂公行。其爪牙义子,贪赃枉法,聚敛天下财富,以致世风日坏,人心不古。像李邦表近乎迂阔的“介士”,绝不“指韦拳跽,巧伺捷趋”者,已不为人所称道,甚而不为当世所容。

奸臣严嵩把肥差美差都授以爪牙,故嘉靖二十三年(1544),借吏部会都察院考察天下官员,年老运使李邦表等4人以年老罢归,使人浩叹不已。唐顺之愤懑曰:“呜呼,其洁也远于染,虽不为世所嫌;其介也近于迂,宜亦不为世所喜……其何如哉?”奸臣当道,岂“爱惜人才”,只是惜“终无以劝善也”。其于国于民,失去了一个清官。

李邦表的“无憾于心”,两袖清风,与祖父李永宁“弃官回乡”这一行为一脉相承。假设李邦表职掌盐运,像鄢懋卿那样,贪赃枉法,聚敛亿万,在上司面前,屈膝下跪,曲意迎合,私下窥测揣摩上意,为其奔走效劳,即使飞黄腾达,得到高官厚禄,可以在乡间卖弄显耀,那就有愧于先人了。其渴不饮盗泉,身在脂膏中而不自润的崇高品质,可模范子孙,照耀千秋,典范万代。

其子李纯朴廉洁如其祖、其父,不与俗人交往,不参与公私宴请,不接受任何礼物。如张一鲲盖棺定论:“性廉取予,盐米细碎,非礼不敢入其门。官邑者,曾馈之百金,即饷为修学费。其廉介如运使公、潮州公,不喜与俗人偶,有壶觞请者亦不赴。人颇嫉之。公不顾,闭户读书,晏如也。”

其家学渊源深厚,文采斐然。现在能够读到李邦表的文章,如载于《重庆府志·艺文志》的《演武亭记》《劝农亭记》、武胜县《重修观音寺记》等。摘其后文之一节,可窥一斑:“……居无何,鼠贼蹂躏,而寺殿毁于兵。正德癸酉,宏(悟宏荐)又悉力捐资,以次修复,殿宇壮丽,像绘森伟,规模轩豁。木石瓦甓,丹垩涂塈,金碧相照,如翚匪矢直。仰以覩飞龙之峙者峨如,俯以临嘉陵之流者潆如;或委蛇而合,或舒徐而平,或挺拔而出;如蟠龙、铜桩诸山,皆献秀于瞻顾之间;坦然以舒,窃然以深,脱然遗人世而超污浊,亦胜概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庆云

供稿: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