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怎样过中元节?‖蒋德均

作者:蒋德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8 14:58:20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我们怎样过中元节?

蒋德均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被称为“鬼节”。中元节的设置是人们借助一定仪式,对死者尤其是孤魂野鬼实施的一种人文关怀,对可能危及人类自身生活特别是社会秩序的因素予以清理或清除,这些仪式之所以能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或某种母题,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和民族心理,值得我们重视。

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曾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三方力量汇流而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鬼节”,类似西方的万圣节,在一些地方受到的重视甚至超过过年。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而在民间则有更多称谓,如七月半、过月半、瓜节、施孤节、麻谷节、河灯节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节期长短不一,习俗亦有差异,但都以祭祀先祖、超度鬼魂等为主。

传说七月十五这天,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孙祭拜,无祀者就到处飘荡为害。中元节主要进行两大祭祀活动:一是寺观作盂兰盆会。每逢七月十五,便有社会贤达礼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亡灵,设坛作醮,祀无主孤魂,是为公祭。二是以家庭为单元祭祀先祖,供奉如仪,祭祀完后还要举行家宴,是为私祭。其大致仪式为:酹酒三巡,表示祖先饮宴;然后阖家团坐,共进晚餐;天黑之后,人们携带爆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有的用石灰撒一个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水饭,烧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故在传统民间社会,七月十五实际上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以家人团聚为活动形式的祭祖团圆节日。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伸。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以及心灵世界的认知也是非常有限的,据说不到全部的5%,这说明还有需要人类不断探索的无限大的空间和无穷多的认识对象。在人类尚未认知到或探索到时,我们凭什么去肯定或否定呢?存疑也许是唯一妥帖的办法。

中元节的形成与节俗演变,与影响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道教、佛家以及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道教认为:神界存在天、地、水三官大帝,三位天神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或上中下“三元”。其具体职责或“神力”分别是: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主赐福、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主赦罪、下元水官洞阴大帝主解厄。三位天神的诞辰分别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在三官天神中,地官清虚大帝在民间有着更大的影响力,此神于七月十五普度孤魂野鬼,有罪之人也可在该日祈求赦罪。于是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各地道观作斋醮荐福。

中元节的另一重要内涵是来自印度佛教的盂兰盆会。佛教融入中元节,似乎始于魏晋。本土文化对外来佛教进行了中国化,最终使其成为富含尽忠尽孝内涵的宗教。印度佛教仪式中追荐祖先的“盂兰盆会”、勉励教徒孝顺先辈的《盂兰盆经》,佛教的轮回观念竟演化出超度先祖的佛事,衍生出超度、祭奠鬼神的盂兰盆节。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作为典型的宗法制农耕社会,宗法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宗法制度是宗法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家族性或宗族性的祭祀既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宗法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家国同构”,家庭承载着生产、生活和繁衍生息的主要功能,以家庭为中心而辐射和扩散的血缘关系形成农耕社会的主要联结纽带,促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进而由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中国特有的宗法制文化。家庭、家族、宗族在中元节的传承及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造就了中国中元节的家族性,形成了以父系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以祭奠家族祖先为内容的基本特色。这也与儒家倡导的等级制度与“三纲五常”等重视人伦伦理思想密切相关。因此,民俗学者周阳认为:“以西方万圣节为比较对象,祭奠先祖是中国中元节的显著特色。”“尊崇天神的尊天意识赋予中元节神圣性。”“祭奠先人或先祖,是诸多中国节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元节的主要节俗或核心仪式,因而孝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祭奠活动的庄严肃穆,决定了中元节的神圣性。”“从总体上看,中国中元节敬拜神灵的虔诚敬畏、祭奠先祖的庄严肃穆,与西方万圣节狂欢的放纵恣肆、浪漫张扬形成鲜明对比,”“比照西方的万圣节,中国中元节具有宗教性、宗法性、神圣性等文化特色,而农耕经济、文化底蕴、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元节的文化特色。”

今天,我们有些人讳言中元节,有的是对中元节历史文化知识的无知与缺失;有的是受政治意识观念的禁锢与盲从;有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理漠视与愚昧;有的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干扰;有的是潜意识里对死亡的忌讳与回避……因此,确有必要对国人进行生老病死的生命教育,从而树立起科学而正确的生死观念尤其是如何对待死亡以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与言说死亡的禁忌。我们知道,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生乃偶然,死乃必然;生是有幸,死是不幸;生是希望,死乃无望。然而,恋生畏死亦为人性固然。那么,如何恰当地面对人生中的生与死,我们觉得,树立符合人性的生死观是必须的,而进行生命教育应为应尽之义,利用科学以及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展开便是切入点之一。所以,我们的先人在对待死亡或亡魂问题上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科学思考的。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各种文明中的各种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而简单,任何封堵终将事与愿违。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面对问题,主动作为,沉着应对,勇于创造。如何面对西方包括鬼神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涌入?如何评估西方鬼神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元节的交冲及其影响?如何评估西方鬼神文化对我国现实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如何预测中外鬼神文化相互交冲的走向与趋势?等等。我们都应当从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民族的、集体的、个体的、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信仰的等人性的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与观照,作出符合人性本性的解释与描绘,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粗暴地拒绝或无知地盲从。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52集大型神话动漫《少年英雄哪吒》文学顾问,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书剑创意写作工坊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并总撰稿。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我们的节日》《诗与远方》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李庄行》等诗集24部,其中大量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