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煤油灯下纳鞋的母亲‖周明华

作者:周明华 来源:明话评道 发布时间:2024-09-08 15:18:44 浏览次数: 【字体:

煤油灯下纳鞋的母亲

周明华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有一幅画面永远缝制在我脑海的岸壁——那就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儿女们纳新鞋。

每每到了秋收过后,交完公粮的人们,似乎一下闲了下来,但母亲却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她在准备着为孩儿们纳过年新鞋。我家兄弟姊妹四人,就像雨后的禾苗,鼓着劲儿往上蹿个子。在一年最后这个季节里,她难得有毫无牵挂的睡眠,总要在煤油灯下,不是给这个做鞋,就是给那个缝新棉衣。

那盏边沿已磨光的煤油灯,如同一幅油画般摇曳着母亲纳鞋的身影。虽然灯光一直很微弱,母亲也经常用一根细木棍去挑动灯火。但时至今日,我认为这是流经我眼海中最柔软、最夺目、最温情的生命之光、地心之光。

母亲将饭桌收拾干净,铺上一块床单,煤油灯压在桌角,一番思忖比划,动剪裁布。

她做鞋底先打“袼褙”,在饭桌上刷好新打的浆糊,铺平一块块大小旧布头,铺好一层再刷下一层。煤油灯下,母亲弯腰刷浆糊铺布头,布层之间务必密实,不能产生气泡。通常需要粘合四五层布,放在屋里阴干,或是拿到太阳下暴晒,轻轻一揭,如同硬纸板的“袼褙”宣告完成。

有时半夜醒来,昏暗的煤油灯光,将母亲疲惫的身影,斜斜地照在墙上。我看见母亲经常用食指上的顶针顶着针头,把针扎进厚厚的鞋底,看起来有些费力。于是母亲又将针尖对着头上的发髻一阵研磨,还发出“吱吱”的声响,随后母亲如同吹我那次割草受伤的指头那样,轻轻地吹了一下针头。

或许针头也有灵性,像她的孩儿一样,接受到母亲温暖的关爱气息,这次针头乖乖地一头扎进了鞋底。尽管已是夜深人寂的山乡,母亲此时却像孩子一样会心地笑了。在我儿时的心壁上,留下了母亲一声声干净利落的在厚厚鞋底上跳动的扎针声,如同远山深岩中的溪涧奏出的悦耳音乐。

“妈妈,您笑什么呢?”这时,我睁开一双蒙眬的大眼睛望着母亲说。

“二娃子,妈笑这根针还挺听话的,不像你那么调皮。很快又过年了,你两个弟弟的新布鞋已经做好了,但你和姐姐的还没纳好。姐姐的‘袼褙’都还没开做呐,所以我得再熬几个通宵才行”。母亲说完这番话时,我见她上眼中已经布满疲惫的血丝。

一家人的一双双千层底布鞋、一件件棉衣被褥,都是母亲借着这盏煤油灯一夜夜加班缝制而成的。

在那个渐行渐远的儿时山坡上,时间仿佛有了质感,它凝固在每一根交错的线中,缠绕在每一针缝制的温柔里。母亲是一位淳朴的女性,一名普通的妈妈,一年复一年,坐在谷草编制的茅屋和随后土墙砌就的斑驳的瓦房下,阳光透过瓦隙,洒在她那经年累月劳作的手上。她正在为家人纳鞋,缝制新棉衣。

她的双手是我见过最灵巧的工具,它们没有昂贵的材质,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一份母性的韧性和细腻,编织起世上一层层最细腻的记忆,一叠叠母爱的温暖。在我幼小的心里,母亲总是那个能将生活点滴汇聚成河的人。

每当新的一双布鞋诞生,我便会迫不及待地试穿。那时候的鞋子没有名牌的光环,没有广告中华丽的修饰,它们有的就是母亲对一家人脚步的用心仗量与暖心守望。从脚尖到脚跟,每一个针脚都承载着她深深的牵挂与祝福。

在上世纪80年代初,18岁的我以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省属中专,母亲还特意为我制作了一双上学的运动鞋。进入校园,首次参加校运动会,当其他孩子都穿着市面上买来的亮丽跑鞋时,我却脚踏着母亲的手工作品,那些被细致雕琢的针脚仿佛注入了无穷力量。我在100米短跑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双鞋,它成了我骄傲的标签,它在我脚底注入了不竭的力量。

随着时光流转,毕业后我到都市工作,那时的大中专毕业生是要包工作的,我进入了一家国企上班。城市商店里的鞋子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它们无不在向我招手。然而,在这座繁华的城市中,我却时常怀念起母亲手下的那一双双布鞋。它们不昂贵,也不张扬,却是我走过的岁月中最柔软的注脚,最结实的兜底。

有一次,我返回山中的老家,看到母亲仍旧在老屋下纳鞋。我走近她,像孩提时一般,请求她再为我做一双新鞋。她望了我一眼,皱纹间透出一丝微笑,然后点头应允。在她那平稳而缓慢的手势中,我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对过往岁月的尊重,也是对流逝时间的无声挑战。

穿上新鞋的那一刻,我仿佛重回到那个纯真年代,那些用爱与耐心编织的鞋子,不只是保护双脚的工具,它们是家的象征,是爱的传递,是永远的牵挂和守候。我不禁明白,无论世界如何变迁,母亲的手艺永远是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母亲已永别我们而去,鞋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牌鞋,但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尽管母亲为我纳的最后一双布鞋,仍然在鞋柜里占据着C位,但亲手缝制它的主人,却再也看不见她的儿子穿上它行步街头了。

那是母亲缝制的温暖,那是伴随童年而来的一份安心。有它相伴,此生何惧!

作家简介

周明华,四川富顺人,媒体评论员,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四川文学奖,数十篇评论、随笔曾获中国新闻奖、《人民日报》好评论、中国赵构新闻奖、四川省新闻奖特别一等二等三等奖。有作品被译成英、韩、德等多种文字。作品入选《中国杂文年选》《中国杂文百家》《走近杂文家》《中国诗歌年选》等选本。

来源:明话评道

作者:周明华

来源: 明话评道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