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一座古庙见证沧桑巨变
一座古庙,见证四川梓潼的沧桑巨变。而它本身在变亦不变中,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文献。
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始建于晋朝,从小庙到大庙,在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修造和扩建以后,呈现出现今所见的保存较好的一组结构颇具气势、体系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作为中华文昌文化发祥地,它的价值有了“唯一”的概念。
大庙旧称文昌宫,为了纪念文昌帝君张亚子,最初也叫亚子祠。
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祖庭,号称“帝乡”,是文昌遗迹的集中地。
面对庙门,翘角凌空的庙门上帝乡二字赫然醒目。牌匾下是唯古代帝王所称的皋门。
迈进皋门,是中镶九龙石壁的二十四阶台阶。这二十四阶台阶代表二十四孝,两侧的扶手上更是雕刻着24孝的故事集锦。这也是希望来到此地的人们,从一开始便能感受到文昌文化中的孝道。
环绕石阶四周,是魁星楼和文昌正殿。魁星楼又叫百尺楼,是座气势不凡的三层楼阁。
文昌正殿,位居大庙轴线中心部位,是供俸文昌帝君的主殿。而这些珍贵的建筑,在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毁于一场野火。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四川布政司布政使刘应鼎巡视川北,来到梓潼,看到百尺楼和正殿为野火所毁,发出了“绣柱雕梁,悉荡于野火”的惋惜感叹。随即刘应鼎倡募重修,同时亲自撰写“化缘簿序”,经募集资金后,次年魁星楼和文昌正殿等被野火烧毁的建筑依貌重建。这就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气势恢宏的古建筑。
野火中得以幸存的是文昌正殿背后的桂香殿。桂香殿初建于南宋,历经明洪武和清乾隆两朝大修,致使殿貌如初。道家谓“梓潼神居真庆宫桂香殿”,殿前有明代所植丹桂四株,明人《文昌祠记》云:“后为桂香殿,月季秋飘,一邑尽染,是为蜀王府建”。
启圣宫位于桂香殿南面,又叫圣父殿,系清代建筑。殿内供奉的是张亚子父亲张隆祖。宋元皇帝封他为“显庆慈佑裕令德王”,佛教封他为“证果长寿王菩萨”,道教封他为“储真衍庆天尊”,民间百姓尊称他为张公。
瘟祖面目狰狞,手持如意。据梓潼县谢焕智先生说,瘟祖为文昌化身,震慑五方瘟神。往昔每值春节赛会,民间即以圣父(文昌之父)、文昌、瘟祖三神木像置于轿中游行,驻于城内文昌行宫,分置三殿,供士民祭拜。
在白特殿,可看到文昌帝君的坐骑,称为白特,为马头、骡身、驴尾、牛蹄,俗称四不像。因全身色白,且古有“日行千里为马,日行万里为特”的说法,因而被称为白特神兽。
家庆堂,建于明代,叫启元殿,清代培修之后更名为家庆堂。所谓“家庆堂”,指文昌帝君张亚子举家欢聚之地。
天尊殿,位于七曲山大庙东南方的鳌山之巅。鳌山是七曲山主峰,海拔861米。正中是天尊殿,左右配殿分别是建于清代的谷神殿和娘娘殿。
除此,庙中还有灵官楼、财神殿、观音殿等,可供大家祈福朝圣、游览观光。
来源:方志绵阳(据直播梓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