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刁觉民 ‖ 会缘桥
位于四川省金堂县城东南的又新镇,古时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在蔡家河与资水河的交汇处,有一处天然的人居环境,吸引着来自楚、粤、闽、赣的“异乡人”。几百年间,异乡人相继“填川”于此,形成一个特殊人群——“客家人”,渐为一个个自然村落,并于“光绪五年添设”(《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为又新场。
“又新场,俗称蔡家河,在治东一百五十里。”在蔡家河上有一座古桥,老百姓称之为“会缘桥”。
会缘桥(作者供图)
关于“会缘桥”,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故事就发生在“会缘桥”竣工的那一天。
相传,古时建桥竣工都要举行隆重的“踩桥”仪式(相当于现在的剪彩仪式)。听说要“踩桥”,四面八方的乡邻一大早就相约来到现场看热闹,一时间桥上人头攒动,鼓锣喧天,鞭炮齐鸣,乡绅致谢,贤达捧场。热热闹闹间,正要开始踩桥之际,忽然,从桥东和桥西,吹吹打打,相向走来一队娶亲的队伍。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姑娘丽珍,一个是穷家小户的女儿冬梅。两队相遇,喜不自禁,走在前面的迎亲队伍贤达,互道贺喜,礼让有加,都请对方先行。这时主持踩桥的司仪见此情形,倍受感动。突然人群中有人提议说:“今天是双喜临门的日子,就让新娘来踩桥吧!”迎亲队伍的长者听后甚是感激,两边商定,就让两位新娘来踩桥。
丽珍和冬梅在桥上相遇,点头微笑。丽珍说:“今天出阁踩新桥,四通八达万年牢。姐姐先行吧!”冬梅说:“有缘相会踩新桥,何愁水险浪又高。还是小妹先行!”丽珍见冬梅聪明伶俐、朴实大方,但见其嫁妆简朴,心生怜悯,便取下手上戒指,顺手拿出两锭银子,送给冬梅,并附耳说道:“我俩素不相识,今天是我们大喜的日子,能在新桥上相会,真是有缘。就此结拜为姐妹可好?”冬梅执意不收却难辞对方的一片好意,便千恩万谢地点点头,两人就在桥中结为金兰之好。冬梅心想:“我也不能失礼。“便把自己亲手做的一件陪嫁的粗布衣裳赠给了丽珍。丽珍也不嫌弃,很高兴地接过礼物辞谢。民众见此情景,羡慕不已,人群中一老者纷纷感慨:“真是,姑娘出阁巧相逢,新桥上面见人心。”两队迎新队伍也向大家致谢而别,各自而去。
过门后的冬梅,见婆家的确拮据,半年不到,家中便无逗鸡之米,夜无鼠耗之粮,夫妻俩为生计所困,坐卧不安。冬梅见如此情景,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其丈夫说:“不如把丽珍妹妹给的银子拿出来解燃眉之急。”丈夫见妻子拿出两锭银子,感到十分惊奇,便问:“冬梅,这银子从何而来?”听丈夫这样一问,冬梅便说明了银子的由来。于是冬梅和丈夫商量,把银子拿去做点生意,来维持生活。从此,丈夫拿着银子,起早贪黑,忙里忙外,还做一些小买卖,冬梅在家纺线织布,日子一天天,一年年好了起来,生活过得很美满。好起来的冬梅,却时常想起踩桥相遇的丽珍妹妹,于是,叮嘱丈夫在外留心打听其下落,好报恩致谢。
却说大户人家的丽珍,婚后才发现自己嫁了一个公子哥,成天游手好闲不说,还是一个大烟鬼,好好的一份家业,没几年光景便被败得精光。人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丢下丽珍和不足5岁的孩子几年不见。一天,丽珍找亲友周济,却一无所得。在回家的路上,走在出嫁踩过时桥上,回忆起出嫁时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说来也巧,刚好冬梅为其父祝寿返家也来到桥上,见一位伤心落泪的妇人站在桥中间,望着河水出神,心想:“莫非她要投水?”便走上前寻问:“大姐,你有何难处?”丽珍回头一看,是一位贤淑的妇人,连声说道:“对不起,让你见笑了。”“大姐,有啥伤心事,能否帮帮你。”丽珍听到此话,心头热乎乎的,回头仔细打量对方,甚觉得好生面熟,又发现她手上戴的戒指,正纳闷间,冬梅也发觉丽珍身上穿的布衣裳,很像自己做的那件嫁衣。双方眼前一亮,认出了对方,想到踩桥相遇的结交之情。冬梅说:“大妹身上穿的衣服有点不合身吧?”“姐姐你手上戴的戒指好漂亮啊!”“我穿的衣裳是不太合身,这是我出嫁时,一位好心人送我的。”冬梅听后,确认对方就是当年的丽珍妹妹,两人一下拥抱在一起,声泪俱下地说:“妹妹,妹妹!你可让我好找呀!”冬梅得知丽珍的苦处和遭遇后,深情地说:“桥下河水流不断,妹妹恩情记心间。屋漏虽遭连夜雨,妹妹有难共承担。”从此,冬梅帮助丽珍渡过了难关,还帮助她把儿女养大,共同赡养父母,成就了一段互助互爱、扶贫济困、展露人心向善的动人故事。
为歌颂冬梅与丽珍纯真的友情,传扬她们为人朴实的传统美德,从此,人们便把这座桥取名为“会缘桥”。
作者简介
刁觉民,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特邀研究员,金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天府边城·五凤溪》报执行主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刁觉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