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语言——认知科学的立场和证据
作者:蔡曙山《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9日 12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语言论坛】
编者按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无处不在,我们习以为常,但对于语言究竟何时诞生,应该如何习得,又会怎样发展,普通人恐怕知之甚少。本期《语言文字》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带您重新认识语言,了解语言的奥秘。
宇宙的历史138亿年,地球的历史46亿年,生命的历史40亿年。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从低级到高级五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神经层级、心理层级、语言层级、思维层级和文化层级。
据此,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语言。在五个层级的心智和认知能力中,语言的发明对人类至关重要。抽象的表意符号语言的发明,使人最终进化为人;语言区别了人类和动物的心智,从而区别了人类和动物的认知;语言构成人类认知的基础,在抽象概念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思维,语言和思维共同构建了人类的知识体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知识的积淀形成文化。
从神经、心理到语言,主要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从语言、思维到文化,则完全是人类的建构,是人的精神创造。
进化 从神经、心理到语言
心智的进化
35亿年生命的进化,可以看作心智的进化。从当代基因科学来看,心智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决定了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也就是说,心智的进化才是根本。
人类的口头语言产生于距今600万年至400万年前,人类用大约200万年时间,完成了抽象表意语言的进化。人类进化的三件大事——直立行走、火的使用和发明语言,主要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创造和发明。
基因考古学证明,人类共同的祖先是非洲南方古猿。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南方古猿这支相对弱小的猿最终胜出呢?答案是语言。南方古猿发明了抽象的表意语言,可以表达抽象概念。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证明,一种语言越是抽象,它就越能协调更大范围的群体行为。所以,相对弱小的南方古猿,通过更大范围的群体行为,灭掉其他体力上更强大的猿和食肉动物,走出非洲,把自己的基因传播到全世界。
脑与语言的双重进化
20世纪对人类认知的研究,从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各个层级全面展开。其中,脑与神经科学的研究,对揭开人类语言奥秘提供了重要帮助。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连续多年进行裂脑人实验,最终弄清了左右脑的特化和分工:左脑负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特点。因此左脑被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逻辑脑”。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特点。所以右脑又被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为何左右脑会如此分工?美国学者麦克尼拉格、罗杰斯和瓦洛蒂加拉的团队研究发现,左右脑分工起源于5亿年前,远早于人类历史,早期脊椎动物的大脑已经具有不对称性。研究还发现,人类左右脑的复杂分工起源于古脊椎动物生存需要的两种原初功能——捕食(进攻)和防止被捕食(防御),随着脊椎动物向更高级进化,左右脑发展出更复杂的功能,并按照相同功能进化在同一侧的原则,发展出人类左右脑复杂而分工精细的各种功能。
为何语言功能进化在左脑?研究发现,发音的动作类似于咀嚼动作,而咀嚼与捕食相关,因此,言语和语言功能进化在左脑。20世纪以来,更多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语言的功能也不全在左脑,右脑同样具有语言功能。具体地说,句法加工完全在左脑,因为句法就是逻辑。语用加工更多是在右脑,因为语用加工与语境相关,而右脑的防御功能与环境相关。令人惊讶的是,语义加工的能力左右脑都有,逻辑和脑功能在这里高度一致。
动物认知与人类认知
与心智的进化同步,语言也是进化的产物。动物有什么层级的心智,就会进化出相应层级的语言。美国人类学家迪肯在《符号物种:语言与脑的双重进化》一书中,将人体进化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结合,将符号学和人类学结合,把人看作一种符号动物,把语言看作是与脑共同进化的过程,突出进化在语言和心智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产生于信息加工和群体交际的需要,所以,不仅人类有语言,动物也有语言。人类语言是一种表意的符号语言,能够表达抽象概念,这是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语言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史,语言的进化和发展依次经过肢体语言、声音语言和表意的符号语言三大阶段。
在人类进化史上,表达抽象概念的符号语言的发明是大事件。中国古代传说黄帝史官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何以如此惊天动地?因为发明语言最终完成了人的进化,从此以后,人类的进化不再是或主要地不是基因层级的进化,而是语言、知识和文化层级的进化。
建构 从语言、思维到文化
抽象表意符号语言产生以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概念、判断、推理为主要形式的人类思维。在语言和思维的基础上,人类建构了宏大的知识体系,形成了包括理学、工程技术、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学科体系。最终,知识积淀为文化,形成语言、思维、文化三个层级的人类心智和认知体系。
从语言到思维和文化,体现的是人类的建构和创造,在这个创建过程中,语言起到决定作用。
乔姆斯基:
语言学革命绝非偶然
1957年,乔姆斯基代表作《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开始,也标志着认知科学的启航。
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在于:建立唯理主义语言学和心理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发现人类的先天语言能力(ILF);发现内在语言,建立普遍语法;建立形式语言和形式文法,确立人工智能的语言分析基础——句法分析。最后,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语言学和心理主义语言学迫使他去寻找语言与心智的关联,这最终导致认知科学于1975年建立,乔姆斯基因此被称为“认知科学之父”。
认知科学起源于语言学革命,这绝非偶然。根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人类的语言区分了人类心智与动物心智,人类的语言构成人类心智和认知的基础。所以,认知科学革命发生在语言学领域,是必然的。
沃尔夫:
语言决定论尘埃落定
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在20世纪中叶以前,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第一个明确回答该问题的人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明确提出,“我的语言限度就是我的世界限度。”这是最早的“语言决定论”。
1956年,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再度提出语言决定思维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夫假说,即语言形成思维的观点。它由两部分构成:(1)语言决定论,指语言决定非语言过程的观点,即学习一种语言会改变一个人思维的方式。(2)语言相对性,指被决定的认知过程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维。这个理论提出以后,曾经产生过重大争论,正反双方都有充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语言决定思维或思维决定语言。
认知科学建立以后,有关沃尔夫假说的争论终于尘埃落定: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影响语言。
我们可以对“语言决定思维”这个命题给出一个演绎证明——根据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低层级的心智和认知决定高层级心智和认知,高层级的心智和认知影响低层级的心智和认知;语言是第三层级的心智和认知,思维是第四层级的心智和认知;所以,语言(认知)决定思维(认知),思维(认知)影响语言(认知)。
塞尔:
语言建构人类社会
20世纪语言研究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人是用语言(和言语)来做事的,人们不仅用语言来做一切事情,而且用语言来建构人类社会。这两项重大理论贡献是由牛津分析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哲学家塞尔创立的。
20世纪50年代初,奥斯汀相继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主持一系列讲座,并将讲座内容汇编为著作《如何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就此诞生。这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通过说话来做事,这是奥斯汀“使2500年来以任何一种方式研究语言的人蒙羞”的贡献。
塞尔从他的老师奥斯汀那里继承了正在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塞尔建立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通过意向性理论发展出心智哲学、社会哲学和社会建构论——人们用语言建构了社会、社会制度事实,以及社会实在性。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人类心智和语言本质的最深刻的认识。2004年,塞尔获得美国国家人文科学总统奖章时的评语写道:“由于他的努力,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心智。他的著作业已形成现代思想、辩护推理和对象性的蓝图,并规定了关于人工智能性质的争论。”
文化与文明
从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来看文化和文明,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第一,文化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形式,也是最高形式的人类认知。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揭示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三种人类特有的心智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清楚地认清文化的本质。
第二,语言和思维形成文化,任何文化都离不开自己的语言,并由自己的语言决定。语言不同,决定语言之上的思维也不同,由语言和思维所形成的知识以及积淀而成的文化也不同。所以,语言的多样性形成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中华文化是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思维几千年积淀的产物。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农耕文化,其内核是儒道两家的思想,自汉以后,儒家思想和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第四,国学的基础是小学。国学,除了《经》《史》《子》《集》,作为国学基础的,是语言和语言学,包括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版本目录学,统称小学。章太炎先生说:“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第五,文化和文明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并由语言决定。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所创造的一切。所以,文化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文明却是晚近的事,它与城邦的发展相关。文化强调的是人创造的精神方面,文明强调和表现的是人的创造的物质方面。
(作者:蔡曙山,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