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古籍数据库与传统文化研究现代化

来源:杜泽逊《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12版) 发布时间:2019-11-16 22:59:48 浏览次数:350 【字体:

作者:杜泽逊《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6日 12版)

【光明书话】   

提到王选,举国公认他是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排版系统,使庞大的中国出版业排版系统“告别铅与火”,步入了现代化,这是中国出版业伟大的历史转折。因此,对王选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是公认的。而另一个人物刘俊文,他在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卓越贡献,却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到,没有得到应有的科学评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浩瀚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历代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都靠“翻书”来从事搜集资料的工作。擅长目录学的人可以“即类求书”(宋代郑樵语),查得更快一些,但在两个问题上无法有根本性改观:一是资料掌握足够全面,二是材料检索足够快。而这两条是保证学术研究科学性和高效率的根本前提。这两个问题的根本改观,事实上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事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

为了满足资料全备和速度迅疾的需求,我国技术人员一直在做积极探索,尹小林的“国学宝典”就堪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领先者。但是其规模还无法满足学术界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以个人之力,组织团队,开始了“中国基本古籍库”的开发。经过艰苦努力,容纳一万余种中国古籍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检索系统诞生了。该系统解决了三个难题:一是规模空前庞大,包括古籍一万多种,是《四库全书》的三倍;二是文本基本准确,除检索而外,还可以切换古籍原版图像,核对原文;三是支持全文检索,速度快。

我曾多次向同事们表示,古籍数据库要满足三个条件才是成功的数据库:一是足够大,二是足够准确,三是足够好使。“中国基本古籍库”基本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因此它是有史以来最大、最便捷的古籍资源数字化成果。自从“中国基本古籍库”诞生以来,中国各大学的师生、各出版社的编辑、各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小课题,无不依赖于它。它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典籍无法大批量、高速度检索的困难,使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真正步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无数顶尖项目、前沿成果赖“中国基本古籍库”而形成,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基本古籍库”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事业进入了现代化,刘俊文教授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手段进入现代的标志性人物。

继“中国基本古籍库”之后,刘俊文教授又开发了规模宏大的“中国方志库”“中国谱牒库”等古籍数据库,这些大型数据库和“中国基本古籍库”一起,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具规模的前沿数据库。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应当对刘俊文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者:杜泽逊,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