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南音这十年千年古乐谱新篇(薪火相传)

作者:陈 瑜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4日 05 版) 发布时间:2019-12-14 10:58:42 浏览次数: 【字体: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4日   05 版)

围绕南音展开的相关丰富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典型样本

“感谢公主,你这深恩无比,念着朱弁,刻骨铭心,我须当谨记……”一曲委婉深情的《感谢公主》回荡在福建同安银安堂。近日,祖籍同安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主席魏耀坤带领20余位弦友来到银安堂以弦会友。据魏先生介绍,在印尼,他们生活的社区中,90%的华人都是同安人,他们对故土饱含深情,南音成为最佳的慰藉与难忘的乡音。

今年是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周年, 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及相关的系列活动持续举行,显示出泉州南音传承的良好态势。

福建南音发源于泉州,是一种用闽南语演唱、广泛流行的古老乐种。南音在律、调、谱、器等方面保存了唐宋以来古代音乐的重要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南音在民间存续至今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广泛的社会功能。

南音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凝结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旨趣和理想。历代文人、乐人对艺术的精湛追求,使南音在曲牌创作、演唱技巧、器乐演奏等方面既沿袭艺术传统又富于创新创造,深刻影响了闽南其他地方剧种、乐种的形成与发展。南音历史古老,但艺术风格并不古板,从魏晋南北朝传承并在隋唐流行的尺八、曲项琵琶、奚琴(二弦)等,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达出感动今人的家国情怀;唐宋大曲的遗风遗韵,在南音的传统演唱中也可以找到。

作为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音已深刻融入闽南民众的生活之中。在海外,南音成为海外闽籍华侨华人凝聚情感、维系乡情的重要精神纽带。

明清以来,有赖于馆阁乐社组织的活态传承以及民间曲谱文献的有序记载,南音得以在民间存续传播。泉州回风阁、深沪御宾社、同安澄怀轩、丙州南音社、安海雅颂轩、厦门集安堂与锦华阁、漳州御乐轩……这些过去遍布闽南城市村落、有着百年历史的馆阁乐社见证了南音发展的蓬勃态势。数以千计的珍贵曲目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弦管人的手抄曲谱与口传心授传承至今,使得世人得以窥见这一古老艺术的传统风貌。

2009年,南音(泉州弦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年来,南音获得了国家文化部门及相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履约规定,制定保护政策,采取切实措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初步建立南音艺术保护的有效机制。

截至今年,泉州共有200所以上中小学实现南音进课堂,累计约22万名学生受过南音熏陶,其中约300人进入泉州艺校、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专业、职业南音乐团等从事南音相关工作。南音入课堂计划,为南音传承培养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多个南音研究社团、研究机构成立,增强了南音保护研究力量。专业院校成立了南音专业,培养南音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多渠道探索南音传承发展道路;政府及相关机构系统抢救、挖掘、整理、出版了大量珍贵南音曲谱文献。

根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未来将继续开展学校教育传承活动,构建阶梯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为南音发展积蓄后备人才。

社会保护传承南音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传承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南音学习群体涵盖各阶层与年龄段,南音的传承范围从囿于闽南方言区发展到覆盖广大非闽南方言区,吸引越来越多爱好者参与到南音传承队伍中。

在南音较为繁荣的传承发展局面中,仍要心怀忧患意识。比如,在南音艺术表演与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因片面追求商业盈利、迎合市场而出现的曲艺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背离了南音原有艺术品格,偏离了传统南音形态规律发展传统,掣肘了南音艺术遗产的完整保护,需要南音界和文化界冷静面对。

南音的传统馆阁是以文人审美旨趣为主导雅集合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音乐组织。未来,悠久的南音馆阁清唱传统及其传承的特色曲目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许多影响较大、传承较好的馆阁乐社应继续发挥其自身的传承机构特征与作用。

南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10年,围绕南音展开的相关丰富的实践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典型样本,千年古乐在未来将再谱新篇。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