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肖姗姗 ‖ 笔墨里的年:爆竹除旧岁 春暖入屠苏

作者:肖珊珊 来源:《四川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9版) 发布时间:2020-01-23 10:58:02 浏览次数:445 【字体:

笔墨里的年

 自古以来,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更是文人墨客笔下最深情的追忆。唐诗宋词、元曲、小说、散文、戏剧中都能找到关于春节、过年的精彩描述。笔墨有温度,在这个庚子年春节,著名诗人周啸天、四川大学教授张放,将名人笔墨下的“年”娓娓道来。

除夕、元旦、元宵

春节诗词渐入佳境

“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周啸天介绍,春节是中国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其中有三个主要的节点,一是除夕,即大年三十;二是元日,又称正旦、岁首,即正月初一;最后一个就是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元夜,即正月十五。”周啸天说,传统诗词对春节的描绘,主要就集中在这三天。鲜为人知的是,这三天的诗词并非笼统地歌颂过年好,而是各有主题,风格各异。“除夕诗词断愁肠,元日诗词喜洋洋,元宵诗词最热闹,总而言之,是渐入佳境。”周啸天感叹道。

除夕

辞旧迎新百感交集

 “除夕诗词多为抒发愁绪。”周啸天直言,这个愁,既有乡愁,也有文人伤春悲秋的人生感怀。“顾名思义,除夕有除旧迎新之意。对小孩来说,增加一岁固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在成人,不免百感交集。”周啸天拿唐人李福业的《岭外守岁》一诗举例,“冬去更筹尽,春随斗柄回。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诗写辞旧迎新,交织着喜悦和感伤两种复杂情绪。“其实,一夜之间,气温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变化,只是诗人心理上的感觉。不过新年,也是冬天与春天的分界线,所以是‘寒暄一夜隔’。诗人的愁绪在‘客鬓两年催’达到了高潮,这一句就是‘马齿徒增’的意思了,比喻自己年岁增加了。诗人是在岭外守岁、过年,古代交通不便,在他乡过年,不免会伤感。”周啸天说。

不过,除夕诗也有新年的喜气,“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算是最愉快的了!”周啸天吟诵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最后一句写出了举国欢庆,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元日

名篇当推王安石

 正月初一,元日,也是诗人们热爱吟咏的对象。

 “写元日的诗词,一般都要图个吉利,所以多以吉言为主,喜气洋洋。”周啸天直言,在孟浩然写的《田家元日》里,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感。“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周啸天直言:“开篇紧扣元日,结尾是美好愿望。整首诗没有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但诗人那种怡然自得的恬淡人生,跃然纸上,显然,对于新年,他相当憧憬,并心怀美好。”

周啸天认为,元日诗中的名篇,当推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是最富民俗味的新年。每一句诗,就是一幅喜气洋洋的画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百姓过春节的习俗是放鞭炮、喝酒、换桃符……桃符是古人用桃木刻符于门,用来驱鬼,后来演变为春联、年画。五代以来,元日风俗之一是贴春联。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传统的年味儿并未消失。”周啸天感叹。

元宵

笔墨道尽繁华盛世

元宵诗中被广为描绘、着墨最重的是“灯”。周啸天提到了初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他说:“想象一下,整个长安成了灯的海洋,当夜京城还取消了宵禁,城门大开,百姓们通宵狂欢,车马、歌姬、鼓乐……各种热闹的场景交织在一起,好一个太平盛世来临!”

 而另一首描写元宵的宋词,更为脍炙人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周啸天解析道:“首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吹落,星如雨’描绘节日夜晚的焰火,五彩缤纷,如天雨流星。然后写香车宝马即游众,写凤箫鼓吹即声乐,写民间艺人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展示出灯节繁华热闹,绚丽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最后一句更是意境深远,提高了整首诗的知名度。”

现当代名家名作

展现独有人文关怀

 如果说古代文学中写春节的诗词是以写景抒情为主,那么,现当代作家对“过年”则展现出独有的人文关怀。鲁迅、老舍、巴金、冰心……这些新文学的巨匠们或在作品中频繁描绘过年,或以过年为背景,关照芸芸众生。著名作家、四川大学教授张放表示,这样的文学更具现代性,这样的新年更有信仰。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他的笔下,老北京过年是这样的:“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沈从文的《忆湘西过年》描绘了湘西小县城过年情景:“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冰心《童年的春节》,描写了母亲为过年做的美食,突出中国人的饮食观——“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民风民俗、天伦之乐、美食佳肴……这些现当代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年”留下了笔墨。“许地山、巴金、李劼人等都写过新年,我认为,过年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习惯,而是中国人的信仰。血脉亲情、乡愁别怨、祭祖拜宗……都在那短短的几天得到慰藉,那是一种精神深处的信仰。”张放说,基于此,在中国文坛,无数文人都很重视过年这个话题,他们描写过年的情景,或者以过年为背景,讲述人间冷暖。

写过年,不得不提鲁迅。张放说:“鲁迅有很多作品都是以过年为背景,他自己非常重视过年,因为只有那个时候,他才能回去看望母亲,回到绍兴省亲。”《祝福》开篇就是描绘新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他也描述民风民俗,“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戴着绞丝银镯子……”

 与古诗词相比,鲁迅的描述更沉郁了些。他新年听到的,除了“爆竹声中一岁除”,还有祥林嫂、吕纬甫、孔乙己的命运多舛。张放直言,这并不是鲁迅与新年过不去,也不是他特立独行想要创作悲剧,“其实这是五四时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古代士大夫最本质的区别。”张放解析道,古典诗词里士大夫对过年主要是描写辞旧迎新和民风民俗,而现代知识分子,除了描写表面上的新年气象,更重要的是在关注人和社会。“芸芸众生,他们的生存问题、存在意义、未来走向……这些才是现代文人思考的重点。”张放感叹,鲁迅这些现代文人的新年愿望,应是天下人都有美好的新年,“他们的文字,才真正具有人文关怀。”

分岁筵、安乐菜

史书里的风味年夜饭

民以食为天,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一顿地道的年夜饭有什么菜式,怎样享用?民俗专家江玉祥经过严谨考证,讲述各类史书中记载的各具地方特色的年夜饭。

 祭祀毕,则长幼聚饮,谓之吃年夜饭。清末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年饭”条记北京吃年饭风俗:“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年饭要有余有剩,按传统习惯,正月初一至初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第二年吃头年的饭,以取连年有余的吉兆。北方民俗,盛行除夕包水饺。清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四《新年十事·水饺》:“除夕包水饺,谓之煮饽饽,亦犹上元元宵、端阳角黍、中秋月饼之类也。”

 江南的年夜饭则别有风味。《清嘉录》“年饭”条记苏州吃年饭风俗:“煮饭盛新竹箩中,置红橘、乌菱、荸荠诸果及糕元宝,并插松柏枝于上,陈列中堂,至新年蒸食之,取有余粮之意,名曰‘年饭’。又预淘数日之米,于新年可支许时,亦供案头,名曰‘万年粮米’。”此外,苏州风俗,亦称年夜饭为分岁筵。分岁筵中,有一道安乐菜,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箸必先尝此品。因为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云:“茄,一名落苏。”而吴语落、乐同音,落苏即乐苏,边吃边叫,以讨苏人快乐的口彩。

成都年俗,从腊月十六之后,均有吃年饭者,多数人家是在除夕吃年饭。年饭桌上菜肴:腊肉香肠、鸡鸭鱼肉,不可或缺;红白萝卜、韭黄、芹菜、莴笋,冬令菜蔬,样样俱全。一年辛苦,大吃一顿,务必丰盛,方能讨得有余有剩的吉兆。清朝刘沅《蜀中新年竹枝词》:“只鸡尊酒算奇珍,祭罢财神又土神。只恐旁人忘忌讳,不祥语至最堪嗔。”刘沅自注:“除夕日祀神毕,一家聚食,谓之‘年饭’,特忌妄言。”此外,发压岁钱、守岁这些习俗,《燕京岁时记·压岁钱》《东京梦华录》《风土记》等也有详细记载。

来源:《四川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9版)

作者:肖珊珊

来源: 《四川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9版)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