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课本里的春节

作者:记者 方莉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2-09 11:12:32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记者 方莉《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9日 11版)

人勤春早(农民画)饶绍清

 

包饺子(油画·局部)费正

 

花灯迎春(油画)蔡亮

 

吉祥腊月(中国画)于新生

 

元日(书法)蔡清德

 

北京的春节(课本内页)资料图片

 

丰衣足食(版画) 力群

 

春节美景(中国画)

丰子恺

 

过年(中国画)刘永杰

 

 

 

 

 

 

 

 

 

 

    【课本里的中国】

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是中华儿女万家团圆、阖府守岁、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满载着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家国之情,春节文化在悠远灿烂的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在炎黄子孙的民族记忆里历久弥新。

当我们循着语文课本走进春节,从腊月到正月的春节风俗图次第铺展于眼前。这图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底色,世代相传的年俗文化是亮色,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弥漫其间,共同涂抹出一幅生机盎然、吉祥美好、团结奋进的新春画卷。

“中国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佳节,其他节日,似乎均少节期的意味。”(林语堂《庆祝旧历元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国人春节的烟火气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了。“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老舍《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腊八蒜,让过年变得有滋有味。“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沈从文《腊八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过小年,春节序幕正式拉开,年味渐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北京的春节》)“年味”是什么味道?是甜瓜灶糖的甜味,是贴春联办年货的热闹,是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春联》,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从美丽春光到幸福生活再到家国兴旺,人们将对新春最美好的憧憬写进春联里,张贴在门框上。祭灶扫尘、置办年货、张贴春联,中国人在春节特有的年俗仪式中体验并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真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春节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年尾紧接年头,既辞旧又迎新。“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本命年的回想》)作家刘绍棠用细腻的笔触,饶有兴致地描绘除夕夜包饺子、守岁、拜年等年俗,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京郊乡村年景图。除夕晚上,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浓得化不开的情结,连自幼接受西式教育的林语堂,也折服于传统节日的深厚魅力,“在一片乒乓声中,我坐下来吃年夜饭,我不自觉地感觉到很愉快。”(《庆祝旧历元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喜迎新春的到来。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会以唱山歌、打秋千来庆祝新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沈从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就连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关押在渣滓洞里的革命者,也开展了联欢活动,“新年大联欢开始了。唱歌是第一个节目。第二个节目是交换礼品……人们朗声大笑,迎接着1949年胜利的春天。”(罗广斌、杨益言《狱中联欢》,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与乐观主义精神,赋予万象更新的春节更厚重的内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浓墨重彩的又一个高潮,自唐朝起就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元宵主要在观灯。观灯成为一种制度,比较正确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燃灯祀太乙。”(沈从文《过节和观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国民俗文化)“元宵夜,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看花灯》,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元宵节》,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看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世代相沿的民俗活动,给热闹喜庆的春节画上句号。

春节,在一项项充满仪式感的年俗民俗中,沉淀的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感。其中,有血脉亲情,有乡愁民情,亦有家国之情。

“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小伙伴们都称赞我的冰灯,连大军也有点羡慕我。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变成了一片水。但是,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马德《冰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作者讲述了父亲为儿子制作冰灯的故事,这盏透亮的冰灯成为春节畅叙亲情、共享天伦的生动注脚。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春酒》,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里,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抹快乐而感伤的乡愁。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春节也是春耕播种的重要节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节后第二天,便走进稻田开展研究,这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家国情怀,将新春的意义书写得更加浓厚、立体和丰盈。

春节,以“年”为标尺,将过去与未来汇聚在你我可观可感的年俗礼仪里。在对礼义人伦、乡愁民情的温馨体味中,我们唯有继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方能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新春篇章。

(本报记者 方 莉)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