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白露 露凝而白,大雁南飞

作者:李建中 来源:20210907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07 13:54:25 浏览次数: 【字体:

397cec6a96ca758efea3863211575fb8.jpg (195×600)

918421d71d5613ab3c99e32df08975e2.jpg (800×313)

南归的大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传明 摄

812ff3742c1791f7e5382f8c24d9727f.jpg (800×583)

燕子归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衡昌辉 摄

f0cfece849a82f03dae75d6b3ac1529e.jpg (800×450)

祭拜禹王宫是白露节气习俗之一。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衡昌辉 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这首《蒹葭》,大家都耳熟能详,里面说到的“白露”,并不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白露”节气,而是指再晚一些的深秋时会结成白霜的露珠。

二十四节气里的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9月7日-9日,今年在9月7日。为什么叫“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节气时间通常在农历的八月初;此时空气中水汽渐重,夜晚温度下降,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会凝结成白色的水珠。

露,是白露节气后一种特有的自然现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的诗句。白露是反映气温明显下降的节气,标志着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

□李建中

鸿雁南飞玄鸟归

民谚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进一步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与此同时,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空气转守为攻,分批南下。在日照减弱和冷空气南下的双重影响下,各地气温逐渐降低。大温差是白露时节重要的气候特点。首先是昼夜温差特别大,按照古人的说法,是“早温、昼热、晚凉、夜寒,一日而四时之气备。”其次是南北温差特别大,南方金风去暑,北方玉露生凉,从南到北,渐次变凉。

在气温下降的同时,北方地区的降水也显著减少。雨少了,早上的露却多了。谚语说:“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有露水的日子,往往预兆当天阳光灿烂。露水在阳光下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所以曹操等古人才会发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感慨。

白露节气,正是各地抢收秋粮的农忙时节。在北方地区,稻子、玉米、高粱、大豆等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需要收割,棉花也开始采摘。南方地区在收割玉米、水稻后,要忙着收割晚玉米和中晚稻,红薯也要分批挖取了。与此同时,各地都忙着翻耕、整地、送肥,为小麦、大葱等越冬作物的播种做好准备。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这个时候还会出现暴雨或阴雨天气,所以还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秋雨的危害。

在物候方面,古人对白露三候是这样概括:“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古人说的“鸿雁”,是概指大雁这一类的季节性候鸟。说鸿雁“来”,是因为大雁的故乡在西伯利亚。每年秋天,西伯利亚开始被冰雪覆盖,大雁便成群结队飞往我国南方。通常在白露时节经过我国北方地区,经停芦苇荡等水域休息和补充食物,然后继续飞往南方的草地、河湖过冬。次年春天,再飞回西伯利亚繁殖后代。鸿雁是古代物候观测史上非常重要的生物标识,它们在天空常常排成“人字形”“一字形”阵式行进,鸣啼声此起彼伏,十分壮观。看到雁群从天空飞过,人们就明白:仲秋到了,天气转凉了!

二候玄鸟归。玄鸟,指的是燕子。为什么说“归”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白露时节天气凉了,燕子要回到南方的老家避寒。燕子是在春天时来到我国亚热带、温带地区后繁殖后代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春暖玄鸟至,比翼双飞而来;秋凉玄鸟归,拖家带口而去。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指美食、食物。“养羞”,是指诸鸟纷纷储备食物以便过冬。此时各种虫子长得肥胖,群鸟大快朵颐,养胖自己,以便越冬御寒。与此同时,它们还有积攒和储藏食物的习惯,将一些种子类食物叼到自己的窝中,以备冬季食用。

“三候”之外,白露时节还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物候特征:荷叶开始干枯,红彤彤的枣子成熟,芳香迷人的桂花开始绽放,蚊子陆续躲藏起来进入越冬状态……

露酒露茶十样白

各地过白露节气的民俗非常丰富,主要有酿白露酒、喝白露茶、采十样白、吃红薯、祭禹王等。

在江苏和浙江的一些地方,每年白露节气一到,有家家酿米酒待客的习俗。乡间的白露米酒有时也会被带到城市,颇受欢迎。民国时期,南京城中的酒店在秋天便有白露米酒卖。湖南资兴的白露米酒远近闻名,最著名的是“程酒”。程酒历史悠久,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的酿造,是先用糯米酿出糟酒、用高粱等五谷酿制出“土烧”白酒,再按一定比例将白酒倒入糟酒里,然后掺入适量熬制好的糁子水,最后入坛密封,埋入地下或窖藏,几年乃至几十年后才取出饮用。白露时现做现喝的白露酒,则只需将米酒与“土烧”勾兑即可。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不少地方都有饮白露茶的民俗。白露茶,是指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茶树在经过一个夏季的酷热后,白露时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生长期。昼夜的大温差,有利于茶叶积累更多的糖分和营养成分,不苦不涩。过去,南京人便对“白露茶”情有独钟,认为它既不像春茶那样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有苦涩味,独特的甘醇清香给人的感觉是刚刚好。

在浙江温州等地,尤其是苍南、平阳民间,有白露节采集“十样白”的习俗,以与“白露”相对应。“十样白”是指十种名称带“白”字的草药:白芍、白芨、白术、白扁豆、白莲、白茅根、白山药、百合、白茯苓和白晒参。采回后,与白毛鸡或白毛鸭一起煨炖,据说吃了可滋补身体,去除风湿性关节炎。白露时,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等“秋燥”症状,而白色食物通常性平味甘、略偏寒凉,正好滋阴润燥。

白露是红薯陆续成熟并分批收获的时候。红薯又叫甘薯、番薯、红苕等,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有“长寿食品”的美誉。不过,红薯含糖量高,吃多了会刺激胃酸分泌,让人反胃。在民间,不少地方有白露节吃红薯的民俗,认为这一天吃了红薯,胃不会发酸、肚子不胀气。

在福州等地,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当地的说法是,白露这天吃龙眼,吃一颗相当于吃了一只鸡。

在江苏环太湖地区,白露时节有祭禹王的习俗。《尚书·禹贡》说: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泽底定”,震泽便是太湖的古称。相传大禹治水由北而南,最后将兴风作浪的鳌鱼镇于太湖底下,才消除了水患。在苏州市东山镇,至今保存着一座始建于南宋的“震泽底定桥”。太湖地区的渔民称禹王为“水路菩萨”,每年白露都要举行历时一周的祭禹王香会,以求湖面风平浪静,渔民们能在白露后的捕捞季获得好收成。在山西沿黄河一带地区,也有白露祭禹王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白露补露身不露

白露之后,自然界的阳气趋向收敛,空气变得干燥,进入秋燥肆虐的时段。“燥”,是古人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是异常气候或季节变换的产物。燥邪会使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面对秋燥,人的饮食应以养肺润燥为主,多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以及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而用饮食调节和补充,民间称之为“补露”。可以有效“补露”的食物不少,如银耳粥、莲米粥、红薯粥、玉米粥等既能抵御秋凉又能防治秋燥,梨、苹果、葡萄、龙眼等时令水果也是“补露”的好品种,多饮茶也有利降燥。白露时节,体质过敏者需注意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肥腻肉食和胡椒等刺激性食物。

农谚说:“白露打核桃。”核桃,营养价值非常丰富,有“万岁子”“长寿果”等美誉。白露时节正是核桃成熟的时候,多食用一些当季新鲜核桃,不但可满足人体多方面的营养需求,还能起到温补作用,让机体能更好地适应逐渐变凉、变冷的天气。

白露过后,天气一天凉过一天。在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流域,白天虽然温暖,但早晚却明显凉了;在更北面的东北、内蒙古、新疆地区,清晨更有冷的感觉。所以,这个时节人们穿衣服不能再像夏天那样赤膊露体了,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以防着凉感冒。基于此,民间就有了“白露身不露”“白露不露,长衣长裤”的说法。

老话还告诫人们,白露节气要盖好被子:“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白露节气后,不少地方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度左右,但夜晚气温不高,若下雨气温会更低。所以,夜间睡觉时不能袒胸露背,要注意腹部、关节等处的保暖,以免着凉生病。

“春捂秋冻”,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养生要诀。初春时气温时高时低,寒气还在,捂一捂可以帮助机体逐步适应乍暖乍寒的天气。而白露时节,气温虽处于明显下降阶段,但白天温度并不低,室内温度也不低,如果过早穿上御寒衣物,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所以,对多数人来说,秋季应该冻着点,不要急于加衣服。但是,“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关节炎患者、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都不适合“秋冻”,需要及时添衣。

唐代元稹有诗曰:“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白露时节尽管天气明显转凉,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却迎来了一年中最宜人的气候。雨少了,云少了,天空清澈、高远了。虽然绝大部分的植物处于由荣至衰的变化过程中,但不少花木依然茂盛,有的花甚至比春天时开得更艳丽。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人们不妨走出户外,好好享受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大好秋光。

来源: 20210907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