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春运简史:千年来中国人对回家的渴望从未改变‖潘春华
春运简史
千年来中国人对回家的渴望从未改变
文/潘春华
看到家门前铁路线上的火车飞快驶过,总是弄不清它们来自哪里,去往何方。如今长大了才知道,它们来自一个叫“家”的地方,驶向“他乡”,也会从“他乡”驶回“家”。
每年春节前后,举世瞩目的春运,都会牵挂着亿万国人的心。那么,在我国古时候,是否也同样有春运呢?
春运,即指春节期间的运输,它与春节的关系密不可分。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之时,众多出门在外的游子都要返回家乡,和家人一起团聚。因此,回家过年,就是春运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从有了古代春节,就自然有了古代的春运。
据中国最早一部释义词典《尔雅》“岁名”条解释,“年”在唐尧时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据此可以推出,在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过年,古代的“春运”也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春运的基本矛盾,是交通运力不足与旅客众多之间的供需矛盾。古代春运也是如此。由于古代道路建设落后,交通工具也极其简单,因而即使春节临近,真正能回家过年的人少之又少。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一首挺有名的诗,叫《人日思归》。
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而是在外过年的。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漂泊,所以诗中流露出了他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古代春运回家之难可见一斑。
唐代诗人王湾也曾遇到了与薛道衡一样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王湾是中原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王湾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得到当朝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其实,古人也一直在尝试着解决春运之难,历代的修路足以佐证。河南安阳殷墟中曾发现大量车马坑,可见在殷商时期,人们便开始修建道路。到了秦代,六国一统,秦始皇修建了贯通全国的公路网。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此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了。
更有考古发现河南南阳境内,存在类似于今天“高铁”的秦代“轨路”。当然,轨路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古代的春运主要是经水路和陆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李白的这首《朝发白帝城》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水运已非常发达。至于陆运,早在黄帝时代就开始有车了,然后是辇、轿子等。畜力车相当普遍,马、骡、驴、牛等皆可供驱使,其中,马车是最主要的春运工具,堪称现代大巴。
为了抑制哄抬物价,古代的春运常常有全国统一的价格。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规定。以唐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相当于现在基层股级干部的九品官,一个月工资为3817文,日收入约127文。以“二人顶一驮”来说,抬着100斤的东西走100里,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50里来说,日收入25文,这在当时可买2斗米(约25斤);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900文;每驮100斤,走100里,运费100文;走山坡道路100里,运费120文。所以当时的运费并不高。如果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运时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春运期间有人做慈善,免费送民工回家过年。在古代也会有善人这样做,送上盘缠,让穷人过年时能与家人团聚。
到了近代,民国时期铁路已成为大众化交通工具。那会儿在外地上班、求学的人也已经非常多。因此,春节前后,民国铁路客流也非常大,铁路当局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开始了中国近代的“春运”。
现在能找到的关于民国“春运”最早的资料是1927年广三(广州至三水)铁路管理局的呈报:“查每岁旧历年关,以习俗相沿,行旅往来,为数甚重。本局为便利搭客起见,向于其时加开快车一次。”(时间上大概是农历腊月二十六到二十八日)
原来,民国时期铁路已开始在春节期间加开“临客”啦,不是什么新鲜事。
1934年春节前夕,京沪铁路管理局也向社会公布了过年期间南京至上海加开的 “临客”方案:“当局以废历(国民政府废除农历,故称为“废历”)年关已届,一般内地旅沪人士,多返原籍,度其快乐之新年。连日纷纷离沪者,倍多于平时。特自二月八日起在京沪路上加开三四等车一班,以资调剂。惟施行以来,依然拥挤不堪。故决自十日至十三日止,复加开自沪至锡之特快车一班。”
翻看季羡林、夏鼐等人读大学期间的日记就能看出来,当时的大学生,尤其是学校与家较远的学生,寒假一般都不回家过年。
民国作家李同愈的小说《平浦列车》这样描述:“日子离新年只有一礼拜了,谁不想回家里快快乐乐吃一顿团圆饭?拉车的也好、做伙计的也好、做工的也好,既然大家都有一个家在乡下,一到残年,就本能地想回家去。”
1954年,国务院确定了“由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必要时请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春运组织上升到了整个铁路系统层面。
1957年,国务院首次发布春运工作指示。
1983年,春运范围再次提升,由“铁道部统一协调,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变为“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全社会支持”。从这一年开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加入了春运大军,春运不再是铁路包揽天下。
春运的客流自20世纪50年代以职工探亲流为主,70年代学生流开始加入,90年代民工流大规模爆发。 进入新世纪,基本以三流叠加为主。
春运旅客运送量,从1954年第一次有据可查的2300多万人次开始,逐渐上升;1979年突破1亿人次;1984年“大春运”形成后,全国有5亿多人次客流;1994年突破10亿;2006年突破20亿;2012年突破30亿;2014年突破36亿;2015年突破37亿。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王福春 摄
1954年开始正式明确了春运时间,春运期限为1月21日至2月20日,时间长达一个月。1988年,铁路春运时间最长63天。近年来,春运时间稳定在40天,以农历新年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
今年是疫情之下的第三个春节,相对于以往来说,我们多了一份冷静与从容。
不过,方志君还是要提醒大家,同一座城市,其进和出的防疫政策有所不同,各地疫情防控政策可能随时调整,请务必在出发前确认出发地和目的地最新防疫政策。
这个春运
你有出行计划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
作者简介
潘春华,笔名秋实、春晓,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单位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职称。镇江市政协文史重点作者,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委宣传部新闻评论员。《群众》《人大建设》《上海企业》《食品与健康》《养生月刊》等期刊专栏撰稿人。40多年来,累计发表各类作品6000余篇600余万字。结集汇编了40万字的讴歌家乡镇江的故土作品集《京江流年》一书,合作编撰了《镇江味道》(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镇江市委优秀党的宣传工作者” 称号。
来源:方志江苏
作者:潘春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