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旺苍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大黑滩区委员会诞生记‖柳斌
旺苍县第一个党组织
——中共大黑滩区委员会诞生记
柳 斌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相继解放了通江、巴中、南江和旺苍的木门、三江坝、大黑滩、五郎庙一线以东的地区,立即从部队中抽出数千名干部、战士组成若干支队,分赴各地发动群众,进行建党、建政工作,很快建立了赤江、巴中、红江、赤北、南江五个县的中共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1933年1月22日(农历腊月廿七),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在南江大河口战斗后,命二一七团政委闻盛世派先遣部队进入旺苍境内,在大黑滩、大河、楠木、五郎庙、溪口坝(金溪)、碗厂河、坑坑店、分水岭、花园等地一带活动,发动群众,打土匪,分浮财,组织大黑滩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攻占南江县城。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三),红军独立师师长任炜章率部由南江鹿角垭间道,绕道马尿溪,截击敌刘汉雄部之张青云团,且已一部直插旺苍大黑滩地区,夺取敌人后勤军需物资,截击敌全军之归路。至此,红四方面军入川仅月余,就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和旺苍的木门场、三江坝、大黑滩、五郎庙等一线以东的大片地区,歼敌3个团,击溃敌8个团,初步实现了进军川北的战略任务。
红军入广第一乡
1933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一),在大黑滩街上八字门(今旺苍县大德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吴文炳家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大黑滩区委员会和大黑滩区苏维埃政府(以下简称区苏),亦称南广边区苏维埃政府或南江县第八区苏维埃政府,初建时称南广边区委,直属红军第73师前敌委员会领导。2月7日,中共川陕省委成立,直属川陕省委领导。6月,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区委恢复,划归南江县委领导,并更名为中共南江县第八区委,下辖横路塝、贾家塝、文昌宫、石堂寺、桥坝河5个乡支部,所辖各村设党小组;另设大黑滩区苏维埃政府,隶属南江县苏维埃政府辖,下辖5个乡苏维埃政府(以下简称乡苏),所辖村均成立了村苏维埃政府(以下简称村苏)。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旺苍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和第一个人民政权机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溪口坝、大河、大黑滩建立起180余人的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相机围攻南江县城;到红军反三路围攻前,大黑滩区游击队发展到400余人。1933年6月,在大黑滩场镇建立大黑滩区独立营,亦称南江县大黑滩区独立营,基本上按红军正规军队建制组建,是根据地的“地方红军”,由张金银任营长、何金昌任副营长,下辖4个连,共250人,第1、2、3连驻地在今旺苍境内,第4连(连长吴腾吉)驻地在今南江县团结乡境内,后来全营编入了红军正规部队,其主要任务是配合红军作战和剿匪,其活动方式主要以营、连为单位开展军事活动,在特殊情况下全营集中,统一指挥,统一行动。1933年9月,在大黑滩场上建立大黑滩区赤卫营,由何宝昌兼任营长、贾仕元任副营长,共270人,下设3个连,主要负责打土豪、剿匪、配合红军作战(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担任警戒)和筹集、运送粮草等任务。
大黑滩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区苏维埃是县苏维埃领导下的一级苏维埃政府,由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主、富农和无公民权的分子没有权利参加。中共南江县大黑滩区委书记由陈晋普、林自清(继)、严炳学(继)担任,组织委员由李金恩、彭明银(继)担任,宣传委员由安德成、庞洪信(继)担任,妇女委员由吴××(女)担任,秘书由贾世元、何昌全(继)、汪天盖(继)担任,少共(共青团)书记由严碧怀、安子银(继)担任。
大黑滩区苏维埃设区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分设区监察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下设常委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设有土地委员、粮食委员、劳工委员、裁判委员、内务委员、文教委员、保卫局代办处、赤卫军大队部、秘书等部门,主席先后由陈兆吉、岳大能(继)、安怀斗(继)、安登松(继)、安怀山(继)担任,张××(外号张老疤)任内务委员,马正祥任土地委员,陈兆清、殷占元(继)任经济委员,安怀知任秘书。
乡苏维埃是区苏维埃领导下的一级苏维埃政府,由乡群众大会选举产生,地主、富农和没有公民权的分子没有权利参加,设乡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分设乡监察委员会、乡执行委员会。乡执行委员会下设常委会,实行主席负责制,设有劳工委员、土地委员、粮食委员、内务委员、财经委员、赤卫军中队长、裁判委员、文书等部门。
第一乡苏维埃于1933年1月下旬建立,治地横路塝(今大德乡星火村),主席由安登松、吴腾吉(继)、严锡福(继)、彭清选(继)担任。
第二乡苏维埃于1933年1月下旬建立,治地贾家塝(今南江县团结乡),主席由岳大伦、文朝林(继)担任。
第三乡苏维埃于1933年1月下旬建立,治地文昌宫(今大德乡增产村二社),主席由邓云山、苟登云(继)担任,文书由陈晋普、王俊昌(继)、马彬元(继)担任。
第四乡苏维埃于1933年1月下旬建立,治地石堂寺(今金溪镇黄柏村),主席由张正才、汪仕成(继)、张正贵(继)、张正富(继)担任,土地委员由汪坤德担任,粮食委员由张正义担任,劳工委员由徐儒金担任,交通委员由张正德担任,文书由张仕正、汪成德(继)担任。
第五乡苏维埃于1933年1月下旬建立,治地先设桥坝河,后迁田塝(今南江县桥坝乡),主席由殷子信、吴继昌(继)、贾成员(继)担任。
各乡均另组建有游击队、赤卫军连、等地方武装组织,建立和发展了工会(雇工会)、贫农团、共青团、少先队、童子团、女工农妇会(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反帝拥苏大同盟等群众团体,两者实行普遍军事化,在剿匪清反、辑特拿奸、保卫赤区后方安全、直接参战、参加红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巩固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村苏维埃是乡苏维埃领导下的一级苏维埃政府,也是川陕苏维埃最基层的政权组织,由全村群众大会选举产生,地主、富农和没有公民权的分子没有权利参加,设村苏维埃(工农兵)大会,下设执委会,由主席兼内务委员、土地兼粮食委员、文教兼文书3人组成,实行十家代表制。
根据《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与工资的暂行条例》规定,大黑滩区苏维埃的人员编制为19人(执委、候补执委15人,加上允许增加的工作人员4人),乡苏维埃为11人(执委、候补执委9人,加上允许增加的工作人员2人),村苏维埃为3人。工资待遇为区苏维埃人员每月5元,乡苏维埃人员每月4元。在实际执行中也以时间、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不一样。在分配土地前实行“量工把物”,区、乡、村干部不直接发给工资,按工作表现分给浮财中的米、粮、布匹什物;土地分配后实行“货币工资”,区、乡脱产人员发给3—5个银圆,村苏维埃成员不脱产,每月补助1—2个银圆,伙食全由机关供给,司务长报账。但从反敌“六路围攻”中的1934年3月起,县以下各级苏维埃工作人员就没有发过工资、发过钱,一天只吃三顿饭,不准开私伙食。但他们仍积极工作,不计个人得失,为革命胜利无私奉献一切!
在短短的两年又四个月时间里,在上级党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大黑滩区委领导大黑滩人民,积极开展了川陕苏区的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建设、土地分配、社会事业建设等工作,支援和参加红军,推进了苏区建设,奋力保卫了苏区建设成果。大德乡在土地革命前共有居民255户、耕地4172亩,占人口15%的地主、富农却占耕地3358亩,占有耕地率达74%,而占人口85%的农民却仅占耕地814亩,属少地或无地耕种,只有在高租重押的盘剥下,佃入土地耕种,赖以糊口度日;土地分配后,贫苦农民人均分得田地1亩以上,山林3亩,1933年至1934年的粮食总产量比军阀统治年代增加二成以上。创办于1933年2月的大黑滩炼钢厂内设冶铁、炼钢和钢铁加工车间,有6盘炼钢炉投产,主产钢团、钢条,日产钢300余斤,在一年多时间里共生产土钢10万余斤,武器3万余件,农具4万余件,保障了军民需求。
红军石刻标语
1935年4月14日,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本营随同红军部队全部撤离旺苍城,红四方面军离开了战斗两年又四个月的旺苍,起步漫漫长征。
各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穷凶恶极的反动军阀、官僚、豪绅地主、还乡团对旺苍人民实行疯狂反扑、血腥镇压。凡被他们抓到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苏维埃干部、工农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均施以极刑,根据地人民重新坠入了苦难深渊,过着非人的生活。如大黑滩乡苏维埃主席安志远及其妻子、内务委员等被还乡团抓到,押至山坡后,将安志远用大刀砍死,将其妻轮奸后用火烧死,将内务委员押往青杠林轮奸后,吊在树上活活打死。时任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巡视员杨维裕在视察川北的日记中写道:“……沿途有死者无人掩埋……死者十之七八属曾充赤匪之乡村主席、代表、土地与内务委员。”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所建立的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大黑滩区委员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停止工作。
因红军撤离川陕苏区后敌人实行血腥镇压,对苏区破坏严重,加之年代久知情人员均已逝世,导致相关资料欠缺,难以查证大黑滩区委和区苏维埃、各乡苏维埃的所辖区域,故其行政区域范围不详。仅从《川陕苏区旺苍红军名录》查询得知,大德乡从1933年1月至1932年12月,就有78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30军、红31军,仅有马焕文、马桂香、石宪明等10名老红军看到了共和国的诞生,其余68人均因失踪或被杀害被追认为烈士,真是十人革命一人还,英烈千秋天地间!
大德镇(大黑滩)场镇
但大黑滩人民并未因此被血腥镇压所吓到,革命的火种已深深播种在大黑滩人民心中,他们怀着对反动派的无比仇恨,无论在敌人刑场上还是屠刀下,都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激励着更多的人去拿起武器,出生入死继续斗争。大黑滩人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共旺苍地方史(第一卷)》。
2.《中共旺苍地方史(第一卷)》。
3.《红军在旺苍》。
4.《旺苍苏维埃志》。
5.《川陕苏区》。
6.《旺苍红军名录》。
7.《旺苍组织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柳 斌(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