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红色长坪山‖张枥
红色长坪山
张 枥
鸟啭莺啼,万木竞秀,我们一行数人来到南部县长坪山,山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历史篆刻的深深痕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淡淡的芬芳,视野所及,青山绵延,满目翠绿,直抵人心的却是红色文化与红军精神。
长坪山山势嵯峨,四周峭壁悬崖,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山脚下的唐(成都唐家寺)巴(中)公路,曾是成都进入仪陇、巴中等地的重要通道。如今,一条水泥路与之交会,一头蜿蜒进村连着田畴沃野,一头盘旋上山连着红军街。
南部县长坪山(陈村铭 摄)
街头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黄葛树,人称“红军树”,红军战士曾在树下驻扎、训练、作战,累累弹痕早已被岁月抚平。树旁,盐灶、煮锅与泥塑人物还原了红军战士帮助群众取卤、熬盐的场景。
以树为中心,两排低矮的红门灰瓦泥房延伸而去,上面分别写着徐向前旧居、王树声旧居、许世友住址、红二十五师政治部旧址等。红军将士使用过的斗笠、蓑衣以及犁耙,皆被束之高阁,石磨、碾子、小推车等被整齐地摆放在一边。房屋虽经维修,依然难掩昔日的破旧,透过窗棂,亦可洞见当年清贫艰辛的生活。
打开一扇扇紧闭的木门,驳壳枪、油灯、卷宗等映入眼帘,一下子把人的思绪带进烽火连天的岁月。
据记载,1932年12月,红军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不久遭到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200多万军民严重缺盐。为解决食盐问题,红四方面军发动仪(陇)南(部)战役,一举攻下长坪山,随即组织官兵修筑防御工事,加固和把守林家垭、漏米崖、通尔山、大寨门、鸡喉寨、幺寨门、长坪山、台子山、团团包九道寨门。红四方面军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军区政治部、阆南军区指挥部、阆南游击军司令部等机关均设在红军街,红军在阆(中)、南(部)、仪(陇)一带的大小军事活动均在此指挥。红军将士以此为中心向西推进,迅速占领南部县嘉陵江以东大片地区。
自此至1935年4月,红军因战略需要三进南部县,红军在长坪山一带发动大小战斗30余次,运往通(江)、南(江)、巴(中)、广(元)、旺(苍)、达(县)中心苏区盐巴700万公斤,建立县苏维埃政权2个,区苏维埃政权8个,乡苏维埃政权55个,村苏维埃政权250个。南部县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12000多人加入红军队伍,3000多人参加地方游击武装,100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漫步在红军街上,山风拂面,但见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高高飘扬,抚今追昔,这里的一切一切都诠释着“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永恒真理。
红军街的另一头赫然耸立着一座花岗石贴面的丰碑,上书“长坪山红军纪念碑”几个字,四周整齐地摆放着鲜花与花篮。纪念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他们的姓名与功绩,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
碑的西面直指阶梯状的小山坡,青山如黛,草木含情,翠柏之间分布着1080座红军墓,横看成排,纵看成岭,既气势恢宏又肃穆静谧。长眠地下的他们,站起来是钢铁长城,躺下去是巍巍群山,穿行其间,让人肃然起敬!
纪念碑的正东面,修建有长坪山红军纪念馆,馆内通过实物、泥塑、影像等,还原了当年红四方面军在长坪山生活作战的场景以及采盐、制盐过程,展现了红军将士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2014年以来,南部县的干部群众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把脱贫摘帽作为一场战役来打,尽锐出战,精准发力,累计减贫10.3万人,成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家住长坪山脚下、从小听着将士奋勇杀敌、保护群众的故事长大的何平,流转土地2800亩,投资几千万元建设农业生态综合开发试验园,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如今,山上山下长满了桃树、柑橘树,错落有致的鱼塘如同一面镜子装满了绿水青山,也装满了风景如画的秀美山村。南部县像何平那样事业有成,回乡创业、回报桑梓的乡友不胜枚举。
2019年,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南部县按照“打造一片产业、再造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启动建设“火峰—长坪山”产业示范带,坚持产业建设到哪里、水路等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村落民居就改造到哪里。同时,因地制宜套种富硒花生、道地中药材,立足资源环境承载推广鹅、鸭规模养殖等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长短配套、复合增收,并致力于推动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南部县还充分利用长坪山的红色资源投资3000万元,结合山势地貌和产业发展,将长坪山原有建筑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统一打造,形成以长坪山为龙头的红色旅游景区。
如今,站在长坪山上环顾四周,田成方、地成型、路成网,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阵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土地长出了一片片绿色产业,游人穿行其间,花草相伴左右,虫鸣鸟叫之声不绝于耳,行走在山水田园之间,犹如行走在画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凝望长坪山四周的绿,那绿色与井冈翠竹的绿一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山中的1080座红军墓,如同不倒的战士,见证着南部县大地上红与绿的交织、蔓延……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 枥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