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钢钎二锤叮当响 凿出万代幸福泉‖喻月嫦

作者:喻月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2 11:11:27 浏览次数: 【字体:

钢钎二锤叮当响 凿出万代幸福泉

喻月嫦

“鲁班水库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民生福利工程。是我们三台历史上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三台的大运河,也是我们三台的东方金字塔。这个工程是三台建制以来第一项工程,是史无前例的。”回想起当年修建鲁班水库的场景,已是耄耋之年的向阳团团政委李玉楼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绵阳市三台县属川中丘陵地区境内群山起伏,蜿蜒迂回,系涪、凯、梓、郪四江流经之地,地表径流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据史料记载,三台历史上旱情最为严重的一次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蜀大饥,斗米千缗,城立人市,卖子女,饿殍盈途,旱灾为百年所未有。”历年的旱涝灾害已成为三台人民的心腹大患,故有民间相传的“南田北地东石头,西路莫得草喂牛”之说。

为改变落后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三台县革委领导三台人民掀起了兴建水利的高潮。参与修建人民渠德阳段和中江段引水主干渠工程,组织修建鲁班水库以及其配套工程。以区为团、公社为营、村为连组成的施工队伍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工程建设人海大战。

1975年架渡槽现场(李玉楼 供图)

1974年冬天,向阳团由团长龙成国、团政委兰本强、李玉楼负责组织4000余名民工,参加人民渠七期工程主干渠中江段修建,整个建设工地地形地貌特殊,山高坡陡,施工渠道盘山而行。尤其是打隧洞分别有四个工作面,前面进口为一个工作面,出口为一个工作面,中间打个腰洞,为两个工作面,而且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地下水很多,一旦抽水的柴油机发生故障,两三个小时就会水漫腰部。经过三个冬夏寒暑的艰苦奋战,共完成渠道13.8公里、挖填土石方2000余万立方米。其中隧洞3个长2000米(最长的双寨子隧洞长达800米),渡槽4座长4000余米,明渠11公里多。期间,成都第一人民医院巡回医疗队12人常住工地,从事医务工作。

1977年秋,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到四川拍摄《都江堰》科教片时,专程到向阳团建设工地对药铺垭连接的四座渡槽进行摄影。拍摄组从早上七八点钟,工作到下午四五点钟,全程截取了10秒钟的内容采录入纪录片,建设工地全体民工为此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团政委李玉楼为药铺垭四座渡槽命名即兴作诗一首:

红日喷薄照银川,碧波万里映蓝天。

群英奋战绘宏图,龙江风格代代传。

(注:每句前两个字为四座渡槽名,即:红日渡槽、碧波渡槽、群英渡槽、龙江渡槽)

向阳区为三台县南路偏远丘陵地区,田地少,坡地多。历年栽秧靠塘库堰抽水,坡地靠人工挑水,遇到干旱天气,塘库堰干枯,小河断流,老百姓望着庄稼地发愁。据时任向阳营教导员宋代峰介绍,1980年,向阳区共1万8千亩水稻,由于天干没有水灌溉,6千多亩水稻被干死,仅1万2千亩的稻田有收成。有旱涝保收的农田是人们所需,引来灌溉水更是人们所盼。为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向阳区组建了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带领向阳区人民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干一番战天斗地、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来改变历年靠天吃饭的现状。

1977年冬,向阳团5800余名民工,背着干粮和被盖,自带撮箕、扁担、锄头、錾子、十字锹,扛着钢钎二锤,步行到工地上了阵。一个区为一个团,公社为营,大队为连,九个营在团政委李玉楼、团长龙成国的组织带领下拉开了开山打石备料、修建太林寺副坝和围库公路的战幕。有着海潮般进取激情的参战民工们,头顶蓝天,脚踏荒山,凭着最原始的方式——体力,用近乎原始的工具,不辞艰辛,大干不止,开始了与旱魔的激烈搏击。

在工地上,干部和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工棚住,住在当地村民的牛棚猪圈旁和街沿边,牛棚猪圈里臭气熏天,严冬里寒气逼人,酷暑里蚊虫叮咬;他们把自带的红苕和玉米当主食,把盐巴炒豆豉当下饭菜,把国家每天补助的半斤大米带回家补给家人。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物质鼓励是基础。为调动民工的积极性,向阳团实行定额管理,以石头运送到指挥部验收后的数据为准,按定额给民工收方,并根据算出的标工给民工兑现补助,做到日清月结。同时凭这个标工给生产队开介绍信,作为民工家庭评记工分的依据。每一个标工补助4角5分钱,普通工补助2角5分钱。实行定额管理,大大提高了民工的积极性。

1975年架渡槽现场(李玉楼 供图)

生产队的物资和劳动力是鲁班水库建设的重要保障。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鲁班水库也叫民工建勤,国家补助,生产队人民群众出力、出物资。民工参加工程建设使用的钢钎、铁锤、錾子及运石料的架车等工具,由生产队用公积金购买;生产队集体的储备粮,首先保证鲁班水库修建工地,然后再做分配。各个生产队为了支援民工建设,通常用架架车拉红苕,拉谷草帘子,拉锄头、扁担、撮箕,以步行的方式连更宵夜送往鲁班水库建设工地,前方后方团结一心、艰苦创业。

1975年架渡槽现场(李玉楼 供图)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向阳团的备料石场遍布在鲁班水库附近3个乡,远的有15公里,稍微近一点有3—5公里,分布在太林、下新、白店子、孙家沟、铁脚寨、九里沟等地,安砌库坝对石质要求很高,必须是用坚石开出来的条石,对条石的要求是四栋石,即六面平整,四稳八角,四方两头齐、不翘不补,一旦坚石成片,就不能用。要想取得速度和质量上的胜利,首先是进行技术攻关。在备料过程中,石场远、山头高、石头大,开山难。在上工地初期,向阳团会打坚石的民工特别少,大多只会打泡砂石,会软錾子不会硬錾子,备料速度的缓慢导致安砌主坝的条石供不应求,这让向阳团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万事开头难,只要肯登攀。向阳团决定请新生团的老石匠到团里来办训练班,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训练,全团培养出了3000多名石工,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为后期月备料突破一万方奠定了技术基础。

放开山炮,团里个别有经验的石工善于技术革新,不用雷管,而只用导火绳和硝铵炸药,在1.5米到2米的炮眼中创造了新的爆破方法。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发明,在全团得到了推广。打跳尖也是一个特别讲技巧的活儿,要打出好的尖眼,才会很顺利地开出条石来,这些条石都是刀砍斧切,非常规整。质量和速度,首先学技术。团部在各营各连分别配备了一些技术人员,通过层层培训,打石备料的速度和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为提高工程进度,鲁班水库指挥部提出开展“万方团、千方营、百方连”的革命竞赛运动,紧接着全团召开动员大会,把任务落实到营,再落实到连。经过层层落实,各营各连迅速集中兵力,优化劳力,攻坚克难,背水一战,工地上声势浩大,人声鼎沸,白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夜里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区委书记汤兴伟亲自到鲁班水库坐镇指挥,各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带上劳动工具齐上阵,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民工倍受鼓舞、干劲十足,干群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团打石备料较过去提高了四倍的速度,一个月备坚石料12000多立方米,运料(含新生团和部分碎石)突破了20000立方米。最为突出的向阳营一个月备料突破三千方。通过革命竞赛运动,向阳团超额完成了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受到上级表彰,在指挥部召开的连以上的干部会议上,向阳团团长龙成国、向阳营教导员宋代峰分别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在经验交流大会上受到红旗团和红旗营表彰之后,向阳团倍受鼓舞、士气大振,乃至整个指挥部各团士气高涨。

古稀之年的宋代峰满含激情地说:“向阳团、向阳营修建鲁班水库的出色表现在全县指挥部都比较有名气。向阳营评为红旗营是以实际数据为依据,是靠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实干出来的,我们11个连队(11个村),有8个连队各获得了一部手扶式拖拉机,同时还获得县上1万元的奖金。从自身来说,当年自己年轻,做事敢做敢当,善于管理,执行力强,营上各方面的工作在全团都很出色,因而个人在各方面能力上也得到了锻炼。”1978年8月,29岁的宋代峰被提拔为向阳区党委书记,后来任三台县交通局局长。

安砌条石哪里来?担抬肩拉架架车。鲁班水库主坝、副坝安砌的条石主要靠原始的劳力。从新生一号桥到主坝和6个副坝及上百处备石料场地,全部用人力架架车转运石料。条石打出来后,需用人力把条石从山坡上抬到机耕道上,再用人力架架车通过肩拉手推运送石料,民工们弓起腰背,在三四十高的坡度上艰难拉运。

在建设库区,坡道上、机耕道上的架架车排成了一条长龙,挖盖山、打石头、抬石头、拉架架车口号声声响彻山谷。手上裂口、脚上打泡、肩头磨烂,都没能将任何一个人拉下火线。1977年1月29日,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和绵阳地委书记来水库工地视察时,看到民工用驾车拉条石上坡很费劲,深感民工的辛苦,决定从省上挤调汽车、拖拉机、汽油、柴油、粮食及副食品指标,全力以赴支持鲁班水库建设。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人力转运的痛苦,同时还加快了水库的建设步伐。

在打石备料的同时,向阳团还承担了太林副坝的修建。太林副坝位于太林公社6大队,1978年1月1日动工,经请示县委、县指挥部同意,向阳团成立了太林副坝建设临时指挥部,由团政委李玉楼兼任指挥长,王之勋任副指挥长,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副坝工程的修建主要由广利营、太和(方垭)营、黎明营承担,在打石、备料、运料工程量不减的情况下,增加劳动力来完成。太林副坝的结构是黏土斜墙渣石坝,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回填碾压,每天碾压两层,每层松土厚50公分,12吨重的滚石碾压后取样,在通过质检合格后才能进行第二层作业。为了赶工期,工地上用柴油机发电,加班施工到晚上11-12点,凌晨1-2点才休息,早上天不亮又到工地,每天工作时长达17-18个小时。通过连续十天日夜奋战,4月24日,副坝达到了预定高程,提前5天完成任务。当时广利营营长李前荣深有感触地说:“在修建的过程中,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我们都还没感觉到有什么,现在任务完成了,才感觉到脚都拖不起了,腰杆也撑不起了。”

为早日发挥鲁班水库的作用,县指挥部将灌区内的鲁联、鲁西、鲁香等24条长550.58公里干支渠的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划分给古井、西平、安居、新生、向阳、城郊6个区包干完成。

1977年12月,向阳团由团长梁光金、团政委汤兴伟负责带领民工参与鲁联干渠分流的向黎、向广、向金、太茂四条支渠的修建任务。为合理分配任务,将修建支渠承担任务多的营,承担鲁班水库修建任务就少一些。支渠中的隧洞、渡槽、倒虹管等重点工程是按照9个营分配任务,个别营任务相对重一些,但民工们毫无怨言,比如广利营除完成本乡境内工程外,还承担向阳境内的樟树垭隧洞,紫河营除完成本乡境内工程外,还承担向阳境内的一碗水隧洞。

向阳分团全体团营干部及施工人员合影留念(梁光金 供图)

修建明渠工程原则上是按照本乡负责承建本乡地界上的工程,避免了远距离作业。

向阳分团团部及各营负责同志在状元碑渡槽合影留念(梁光金 供图)

修渠群众愿苦战,宣传动员是关键。团部结合群众的切身利益,广泛宣传了“修好渠道不仅原有的稻田可以保证满栽满插,还可以发展土改田,做到人均三分水稻面积以上,改变以红苕为主粮的困难局面”。这样一来,广大群众心中畅想着“早稀饭、午干饭、晚上吃白面,大米白面吃厌烦,煮点红苕多新鲜”的愿景,都争着去修建家乡的渠道,他们以“历尽千辛和万苦,也要引水到村来”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共完成渠道80余公里(包含渡槽2座、倒虹管1处、隧洞20余个)。1981年,实现全面通水。人们盼望已久的岷江水、幸福泉引到了山涧、遍布了沟湾、流进了农田、浸润了心田,向阳区的每一个村庄一片沸腾,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展现出“支渠高山走,清泉遍沟流,灌溉庄稼地,群众喜心头”的美好图景。

走一段渠道、站立于一座渡槽、游一次鲁班湖,仿佛4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战斗场景、喧嚣沸腾的建设工地还历历在目,当年风华正茂的建设者们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他们用行动凝聚成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鲁班精神”熠熠生辉,在三台大地弘扬传承。

本文作者喻月嫦(右二)采访李玉楼(左一)、羊绍荣(左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喻月嫦(四川三台人,笔名紫箫吟月,四川省三台县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地方志工作、水利工作,现供职于三台县文广旅局。2018年开始文学创作,诗歌、散文散见报刊及文学媒体平台)

供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