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为了成都和平解放——记新中国成立前夜四川临时工委负责人李筱亭及其与张沅父子之交
为了成都和平解放
——记新中国成立前夜四川临时工委负责人李筱亭及其与张沅父子之交
李 崎
2023年10月27日,都江堰市长征书院迎来了4位特殊的客人,他们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夜四川临时工委负责人李筱亭的孙女李力游、孙子李庆,现代李冰父子张沅、张世龄的后代张良羽、张良竹。前者是新中国四川红三代,后者是新中国四川水三代。
李力游、李庆两姊妹,是经张沅先生的孙女张良羽、孙子张良竹介绍,才与作者相识并莅临长征书院的。自然,当天的话题就从“现代李冰父子”张沅、张世龄开始。这天,李、张两家三代人的世纪之交情谊,在长征书院的银杏树下徐徐展开。
三次大修都江堰的张沅
张子聪(1880—1952),字沅,号应培,成都人,祖籍四川资中,乡下穷苦种田人的儿子。中国同盟会创会会员,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该校土木系创始人古市公威教授的学生。
张沅
张沅是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后都江堰的重建者。他3次主持大修都江堰,3次改变金刚堤的位置和鱼嘴的分水角度,3次改变卧铁的位置和安放深度。
1903年夏,张沅在日本青山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会议时,结识了在那里开办革命军事学校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随后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在秘密入会的誓词中,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在东京赤坂区召集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张沅联络部分中国留日同学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者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团体的成员及中国10多个省的留日志士70多人。同年8月20日,张沅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友人坂本金弥宅内召开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暨入会宣誓。誓词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1912年,张沅从日本东京返回中国成都后,立即创办了以发展四川工业和科技为宗旨的“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担任所长。同时担任四川省水利知事。1913年,该讲习所更名为“四川甲种工业学校”。
张沅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为留学法国的学生筹集资金,把一批优秀的四川青年送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就有陈毅。
张沅还开办了女子职业学校、蚕桑学校。他主张妇女放脚,组织了成都大脚会,并在北门驷马桥立碑纂文,称“斯时妇人放脚中华图强之新纪元”,碑上刻有会员姓名。
张沅考察了都江堰流域,了解到都江堰自光绪丁丑三年(1877)九月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大修以来,已有36年未全面大修,其间岷江水患不断,尤以光绪戊寅四年(1878)、光绪甲辰三十年(1904)、民国辛亥元年(1911)岷江洪水暴发为甚。他目睹了都江堰渠首各工程遭到冲损,分水鱼嘴、人字堤、飞沙堰等各堤岸残缺朽败。内、外江灌溉河道越淤越高,有的与稻田几乎相齐,水流混乱,灌区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一片凄凉。张沅以四川水利知事的身份奋笔上书四川巡按使陈廷杰,请求政府核准大修都江堰,并提出大修分3年进行,三期工程共需款约30万元。
民国甲寅三年(1914),四川巡按使陈廷杰以都江堰事关民生为由,向北京中央政府致电,要求拨款大修都江堰。经财政部核准,动支国币30万元。陈廷杰亲自前往成都少城包家巷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会见张沅,向他面授了大总统袁世凯签署的《委任令》,任命张沅主持此次都江堰大修工程。《委任令》中提到:“清代学术未明,又不知利用水势”“现在土木科学逐渐昌明,无论任何险工,皆能设法修筑。该堰工程当谋彻底重修,以为一劳永逸之计。不应因噎废食,不思改良”。张沅双手接过《委任令》,即向陈廷杰表示:“余自少年奢望为民治水,万难不辞。”
1914年,34岁的张沅从四川巡按使陈廷杰手中,接过大总统袁世凯签署的民国首次大修都江堰的《委任令》时,全球正弥漫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烟云。张沅带领都江堰灌区的儿女,众志成城,奋战在玉垒山脚下。1918年,中华民国首次都江堰大修工程竣工,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民国时期,张沅曾任四川省水利知事、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兼总工程师,长期担任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连续治理维护大修都江堰近40年,是都江堰有史以来治堰时间最长的堰功。
二王庙大殿门两旁,至今陈列着张沅亲笔用隶书字体挥就的一副治水对联:
上联: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准为则;
下联:湾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
落款是:丙戌年仲秋月,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张沅敬题。
这是丙戌年(1946),张沅受中华民国四川省政府之命,亲笔书写的。他以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处长的身份将都江堰的治水格言编入了这副对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沅被安排到四川省高级工业学校(其前身为张沅创办的四川工业实验讲习所)任教,担任土木工程科科长,主讲水利技术。1952年初,高校专业调整,土木工程科教师和3个班的学生一起被调整并入四川省交通学校。同年3月19日,张沅病故,享年72岁。
从上述生平经历和事迹不难看出,张沅无疑是西蜀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水利工程专家、水利教育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也是陈毅元帅的恩师,无愧“现代李冰”称号。
新中国第一代水利专家张世龄
张沅的儿子张世龄(1916—1979),先后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土木系、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是茅以升教授的学生。1942年毕业后,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历任民国四川省建设厅工程师、四川省都江堰流域堰务管理处工程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康省水利局总工程师。
张世龄
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毁灭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后,张世龄从高中辍学,跟随父亲张沅徒步勘测都江堰流域的地形地势,和都江堰儿女一起奋战在重建都江堰的工地上,让都江堰重新出现在玉垒山脚下。
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Henry Wallace 华莱士一行参观都江堰时,张世龄以都江堰工程师的身份,用英语向来宾们介绍了都江堰。1945年9月15日,美国陆军代表、地图专员梅士墩上校到灌县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堰务管理处处长张沅、工务科长张世龄父子陪同参观。
1947年,川西暴雨,都江堰告急。当时灌县人心惶惶,纷纷逃离,几乎成为空城。张沅、张世龄父子不顾个人安危,一心要与鱼嘴共存亡。他们数次在夜间身披蓑衣,手提马灯,风雨飘摇中站在剧烈摇晃的索桥上观察鱼嘴水势,直至安全度过危险期。这个事迹记载于《四川水利志》。
1953年,张世龄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
1958年后,张世龄到四川省农田水利局、四川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担任水利工程师。
20世纪70年代,张世龄作为技术骨干、老工程师,设计了“生命圣水”——四川玉溪河水利枢纽工程,长年吃住在工地,主持施工达10年之久。这个事迹记载于《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志》。
1978年1月,玉溪河引水灌溉工程渠首水利枢纽竣工,《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相继登载了该渠首工程的照片,称这是水利战线的重大成果。
张世龄为水利事业贡献了一生,直至1979年11月1日病逝,享年63岁。四川省水利厅水利勘测设计院、四川省水利厅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张良羽和弟弟张良竹没有让痛不欲生的母亲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四川省水利厅水利勘测设计院的技术员高正清先生写了一首诗,沉痛悼念张世龄先生去世。
张沅父子因对都江堰的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被都江堰流域的人民称为“当代李冰父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四川省志·水利志》《都江堰志》《四川省玉溪河灌区管理局志》等。张沅治理都江堰的70多袋卷宗,至今保存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2021年由“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更名而来)。
成都和平解放过程中
张沅父子与李筱亭的贡献
李、张两家的先人都是为建立新中国尤其是成都和平解放而作出贡献的隐姓埋名的功臣。后人共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运动,谨记先人教诲与训诫,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着力量,并且不断延续和发展着两家的世交友情。
围坐在长征书院红色阅读空间前的条桌茶几前,金灿灿的银杏树上的黄金叶随风飘逸,给林荫下的露天茶叙增添了几多惬意。大家无拘无束,一边饮茶,一边摆谈,畅所欲言。
李筱亭(1880—1961),别名凤梧,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漆树乡(今自贡市自流井区飞龙峡镇)。年幼时,李筱亭在家乡读私塾,学余参加劳动;1906年,李筱亭在亲友资助下,考入成都普通师范学校。他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极为愤慨,倾向于通过激进的民主革命推翻专制政府,实现国家富强,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任江油、绵竹、绵阳、乐山等县知事,追随孙中山先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的大业,曾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负责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国民党高层的左派,侧重负责与俄国和共产党的联络。
李筱亭
1926年,李筱亭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大会秘书处干事。会后,任国民党中央特派员,指导四川省党部工作。与吴玉章、杨闇公等在重庆莲花池成立国民党(左派)省党部,4月,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违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国共分裂。李筱亭因与共产党密切联系共同工作,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于是,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一直隐蔽身份,做四川上层军政人物的统战工作,曾引导不少青年参加革命或奔赴延安。
1949年,李筱亭参加中共四川临时工委,为四川解放和成都和平解放做准备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筱亭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第二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李筱亭为党做了大量工作,直至1961年因病去世,享年82岁。
近现代都江堰水利功臣张沅的孙子、新中国第一代水利专家张世龄的儿子张良竹说:自己的爸爸与李筱亭爷爷是忘年交。李筱亭爷爷和张沅爷爷都是同盟会老人,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支持者,都致力于教育,引导帮助不少青年学生和仁人志士参加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尤其是,他们都为和平解放成都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贡献。
李筱亭先生与夫人何肇先在一起
1949年,张沅安排其子张世龄到成都九眼桥的桥洞下,与在追捕中躲藏的李筱亭接头,护送李筱亭去牛市口慈善堂,保证他的安全和食宿。张世龄在父辈友人李筱亭影响下,投身到“阻止战火,保护成都”的历史事件中。
张世龄在当时春熙路的智育电影院(现红旗剧场)门口举行了几场演讲会,公开挽留市长冷薰南,恳求他留下来,带领市民保护成都的文物古迹、市政工程、下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
成都和平解放前夕,张世龄向李筱亭建言,要赶在洪水季节前抢修好都江堰,确保川西坝子民众的生命安全。于是,李筱亭把张世龄介绍给成都市军管会代表金鉴。在军管会领导下,张世龄开始了抢修都江堰的工程,担任抢修工程技术指导。
为纪念在成都和平解放前夕牺牲的十二桥烈士,李筱亭委托张世龄设计十二桥烈士陵园,要保证烈士们安息之所的安全。因此,张世龄按水利工程的标准设计了十二桥烈士陵园。
下午,张沅后人张良羽姐弟来到都江堰景区内缅怀先人,李筱亭后人李力游姐弟陪同前往。张良羽和张良竹在山顶远眺整个都江堰景区,二王庙大殿前再读张沅爷爷的对联,都江堰灌区图更是来自家中爷爷收藏的资料而放大绘制展示在二王庙里,“深淘滩 低作堰”六字真言前的深思天道人世,鱼嘴工程前再次感叹爷爷张沅的科学精神,严谨作风和深厚的技术功力。尤其是祖父张沅、父亲张世龄那种胸怀天下、心系民生的博大胸怀和博爱。
2023年10月27日,李庆、张良羽、李力游、张良竹(左起)都江堰留影
张良羽在鱼嘴前的缅怀
张沅父子和李筱亭先生的功德,将永远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奉献!
2023年10月31日晚于都江堰市长征书院
作者简介
李崎,1964年10月生,四川省都江堰市人,中共党员,供职于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四川长征文化论坛发起者,四川省三线建设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致力于党史、军史、地方史、水利史、三线史、“大跃进”史研究,其新闻作品曾获全国商报系统好新闻一、二等、三等奖,中共党史、红军长征历史、红色文化教育研讨论文曾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著有《一个人的长征》《震撼 感动 奋起》《寻找中国红》《追梦》《寻梦红飘带》等著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 崎
供图:张良羽 李力游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