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记忆】父亲出生在江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蔡玲

作者:蔡 玲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0 13:53:00 浏览次数: 【字体:

父亲出生在江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蔡 玲

清宣统元年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午时,笔者父亲蔡长风出生于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段东岸吉水县富滩镇一个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名叫欧塘又名藕塘的小村庄。

这年,正是清光绪帝驾崩后宣统皇登基称帝之元年,按家族辈分和“金木水火土”排序,名首字为“绍”,第二字偏旁为“火”,故取正名“蔡绍煊”。出生之刻,恰值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午时,正是中国最好的吉日良辰吉时吉刻,全家欢喜,充满期待,遂取乳名“红日”,以盼来日红火。

不久,弟弟妹妹相继降生。男孩按家族排序,弟弟取正名“绍烽”,乳名“双日”。妹妹生于端午蒸粽飘香时刻,故名“午香”,后称“五香”。

添丁增口,家里更是揭不开锅,全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人人破衣烂衫,个个面黄肌瘦。妹妹午香13岁尚未成年被迫嫁到本镇培坑村罗家当童养媳,小小年纪当牛做马。弟弟双日好不容易活到成年,患病无钱就医不治身亡。1925年,父亲5岁时,爷爷也因贫病去世。

江西毗邻广东,南临港澳,东靠闽浙,与台湾隔海相望。16世纪随着印度新航线的发现,江西成为罗马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最早的省份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主教迅速在中国传播。吉安位于江西中部、赣江东岸,地处全省东西南北枢纽,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外国传教士们的首选之地。

明万历年间(1573—1619),罗马天主教传播到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派人来江西吉安县境毛山岭、舍下村等地建天主堂。江西省和吉安市,都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时间最早、历时最长、地域最广、信徒最多的地区之一,父亲老家吉水毗邻吉安市,受影响也较之其他各县为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传教士开始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5%的人口是农民,村庄是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组织,是中国经济与文明的核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含天主教)向中国派遣了大批传教士,并由局部的乡村服务逐渐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综合性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父亲家乡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如同遍布吉安地区11个县众多的大小教堂﹑活动点一样,外国传教士出自深入中国农村腹地﹑广为传教的需要,同时也由于父亲自家的破茅棚不挡风雨,于是不惜在这样一个交通极其不便、消息极端闭塞的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落后小村,在爷爷自家的破屋边上,出资为爷爷这样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盖了一栋楼上楼下、前后8间房的“洋屋”,作为附近几个村庄天主教徒集中活动的一个场所,爷爷一家亦在此居住,父亲就是在这“洋屋”出生的。其建盖时间已无从查考,至少已有百年。起初一直称为“洋屋”,不知何时起,就都称其为“老屋”了。

破败的老屋(蔡玲 摄)

这“洋屋”究竟为何人所盖?回顾吉安市和吉水县400年的天主教传播史,应是意大利人或法国人所建。

但父亲老家老人和村中老辈都说是美国人所建。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美国基督教(含天主教)大量向海外派遣传教士的时代,从1886年至20世纪初,美国共有8140名基督教(含天主教)志愿者被派往海外,其中2524名来到中国。由此,美国的传教势力渐渐超过老牌的法﹑意﹑葡﹑西等国,故称美国所建也不无可能。

究竟为何国所建并不重要,也无需考证,重要的是父亲及其弟妹三人都出生在这座由外国传教士建的洋屋,并在洋屋中度过了他们贫穷而又心酸的童年。

1998年4月,笔者常驻回国休假,88岁高龄的父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叫我替他回一趟老家。2004年国庆节,为办这件父亲叫我办而当时未办的事,也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在时隔48年后笔者第二次回了一趟老家(第一次是1956年)。

当年父亲叫我“看看老屋”,我很不以为然,原以为这“老屋”就是父亲老家的破屋,根本未引起注意和重视。做梦也不会想到这“老屋”竟然是外国人盖的一座农村简易天主教活动场所,更做梦绝不会想到父亲就出生在这座外国人盖的“洋屋”里,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2021年10月,本文作者蔡玲冒雨拍摄老屋(郭亮 供图)

我看到,百年“老屋”已破败不堪,楼上楼下堆着柴草、农具、杂物,还有祖上传下、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用过的清朝的旧式橱柜桌椅,甚至父亲婴儿时坐的圈椅(类似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内专为安放婴儿设置的椅子,用江西特产古香樟木简易制成),都已十分破旧却也古色古香,依然被蔡纲保一家仔细保存,件件舍不得丢弃。

看到这些旧物,仿佛看到童年时代又瘦又小的父亲,并在我的眼前呈现出幼时的父亲和老家的先人们,面黄肌瘦,衣着单薄,在这“老屋”使用这些祖上传下的破烂家什清苦生活的情景。

20世纪50年代,笔者蔡玲父亲同父异母的哥哥蔡纪境请人写在老屋门框上的“长水清风″,取笔者父亲蔡长风头尾两字(蔡玲 摄)

“老屋”大门上方有一块刻有“长水清风”四个大字的匾,20世纪60年代蔡纪境特意请工匠和书法先生做的,头尾取父亲名字“长风”。这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父亲似长水、尤清风的优秀品质与秉性。笔者含泪凝视这匾,虽历经数十载,风吹日晒雨淋,更显苍劲,却也依然醒目。

这悬挂“长水清风”的老屋,就是生养了父亲的老家的家。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蔡 玲(原名蔡鹤林,先后在装甲兵坦克第二师、坦克第六师、冶金工业部情报研究所、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外资委、国家经贸部、外经贸部、商务部工作。在地方工作期间,曾几次在中国驻外使馆常驻,历任三秘、二秘、一秘。2010年退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