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宏文校的新声‖冉奎

作者:冉 奎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6月14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6-22 17:08:34 浏览次数: 【字体:

宏文校的新声

冉 奎

宏文亭

“没有宏文播真理,哪有川东兴义师?”这句话道出了宏文校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坐落于宣汉县清溪镇宏文村的宏文校,是川东革命火种的播撒地,是川东首个党组织的诞生地,也是王维舟领导川东地区早期革命活动的策源地。

宏文播真理

宏文校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置身其中,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红三十三军红军小学”字样,还是“维舟楼”“心兰楼”“雨生楼”字样,无论是“工”字形教学楼,还是高大伟岸的王维舟塑像,都会把人引入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令人热血沸腾。

宏文校及工字楼

振兴宏文校

清溪镇王家坝曾是一块富饶的坝子,如今是王家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所在地。这里曾有八座院子,居住着王氏大家族。其中王维舟的故居最高,处在坝子显眼位置。1923年春,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王维舟收到“母亲病危”急电,立即返乡探亲。母亲终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王维舟安葬好母亲后,决定留乡办校,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力量,实现教育救国。

王家坝党群服务中心

为把女性从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将其培养成具有革命意志的“女群英”,王维舟捐出自家房屋作校舍,在木板壁上涂抹黑烟作黑板,发动学生自带板凳作为课凳,因陋就简办起新群女子高等小学(简称新群女校),这是宣汉较早的女校。王维舟任校长兼教国文,聘请知识分子覃明光(后叛变)、熊季珣、洪述仙教算术、音乐、造花(劳作)等课。

与新群女校仅一河之隔的是宏文校,两所学校中间的这条河名为清溪河,因终年清澈见底得名。宏文校的前身是北东两等(初、高)小学,是王维舟的胞兄王佐卿1904年创办的。由于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活困苦,北东两等小学生源愈来愈少。1925年初,王维舟跨过清溪河,接办宏文校,将新群女校并入,整合资源,振兴教育。

王维舟发动族人和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幢仿苏俄建筑的“工”字形教学楼拔地而起。“工”字楼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单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教室18间。教学楼的每块砖都烧制有“宏文校”三个凸文正楷字,寓示着宏文校“面向工农、兴学育才”的办学宗旨。1925年秋季开学,清溪及附近的普光、老君、峰城、桃花等乡场的少年儿童纷纷前来就读,学生由原来的几十人骤然增至三四百人。

宏文校名是怎么得来的呢?查阅史志资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王维舟为培养具有宏伟的革命文化人才而命名,一种是纪念宣汉县首起革新教育者景昌运留学于日本宏文师范学校而命名。景昌运1906年从日本学成归来,被委任为劝学所视学(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推行教育革新,创办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景昌运把资本家冉崇根调到劝学所任总务长,此时王维舟在冉崇根的店铺当学徒,被调到劝学所任会计,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今年73岁的王顺朴是王佐卿的孙女,她曾在宏文校教书8年,后在文史部门工作近20年直到退休,她通过家族回忆,认为宏文校是王维舟命名的。

王维舟任宏文校长后,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陋习,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合班。改革讲经读经、注入式教学等陈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先后聘请中共党员周伯仕,进步青年宋更新、冉雨生、冉海舫等到校任教,通过介绍自然科学原理揭露封建迷信,通过传播马列主义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宏文校以教学质量优异誉满全县,被宣汉县知事公署授予“全县模范高小”称号。

1925年寒假前夕,刘存厚急令宣汉驻军到清溪密捕王维舟。刘存厚是割据达县的军阀,任川陕边防督办,管辖达县(今达州市通川区和达川区)、万源、宣汉、城口四县。便衣队走进宏文校,恰逢王维舟手拿课本下楼到教室,便问:“王维舟校长在校吗?”王维舟镇静地回答:“正在楼上教室上课。”王维舟趁机离开宏文校,后由雷玉书接任校长。雷玉书离开后,王波接任校长。

王维舟的办校经历只有短短三年,但把革命思想寓于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做法得到大力推广。宣汉中学、南坝精英中学、城关完小、南坝完小延揽进步教师或共产党员授课,黄金祥柏小学、老君万古楼小学、王家灵鹫高小、双河棫朴小学、大成双庙小学办成了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

今天的宏文校秉承建校宗旨,传承维舟风范,弘扬红色文化,是四川省红色教育基地学校、达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汉县委党员干部培训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成立党组织

宏文校紧邻河边有一座名为木鱼山的小山峦,小山峦上建有一个名为木鱼亭的六角亭。每当课余时间,三三两两的学生来到绿树掩映下的六角亭里,手捧书籍,或坐或站,或读或吟,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把时光拉回到一百年前的1923年秋,就是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六角亭所在地,王维舟邀集手捧书籍的进步教师和社会进步青年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清溪共产主义小组。这是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该党组织的成立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可以想象,当年王维舟提出成立时,没有如雷的掌声,也没有艳丽的鲜花,但参会者一定会感受到场面的庄严与神圣,因为这里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救民于水火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

今天的木鱼亭已更名为宏文亭,两旁的石柱上刻有“木鱼山头红星亮、工字园林春光暖”的对联,刻着“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诞生地遗址”的石碑赫然在目。漫步在清溪河畔,不禁让人惊叹,横空出世,成立川东第一个党组织,王维舟为什么能?

“木鱼山头红星亮、工字园林春光暖”

随着对王维舟生平事迹的深入了解,答案自然呈现。

1920年5月,王维舟经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奔赴思想活跃的上海寻求救国之路。上海是王维舟人生的重大转折地,经朝鲜共产党员金笠和李某介绍,加入朝鲜共产党上海支部。当年底,王维舟被党组织派往苏联伊尔库茨克学习,在十月革命四周年庆祝大会上,亲耳聆听了列宁的教诲。1921年底,王维舟回国,同吴玉章等人在北京组织“赤心社”,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为了帮助苏俄解决困难,王维舟发起“俄灾赈济会”,开展赈灾援俄活动。1922年下半年,王维舟到上海寻找组织,此时金笠已被朝鲜反动派杀害。王维舟继续开展募捐活动,将捐款购成物资运送至苏俄。

在川东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场,王维舟是第一个加入朝鲜共产党的人,是第一个跨出国门到苏联学习的人,是第一个见到革命导师列宁的人。在北京和上海,王维舟一直从事革命活动,思想进步,眼界宽广,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1923年春,将革命火种带回家乡的王维舟,与组织失去联系的王维舟,独自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开展社会活动,心里就有了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念头。

历史选择了这个小小的木鱼山,革命的火种在宣汉形成燎原之势。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有进步教师周伯仕、冉雨生、冉海舫、宋更新以及社会进步青年雷玉书、冉南轩、黄中夏等十余人加入,他们在学校设立图书室,在清溪场中街五贤祠办起群化书报社,大量购进《晨报》《新青年》《觉醒》《创造》等进步书刊。鉴于农民白天忙于生产,王维舟将小组成员派遣到农村办起贫民夜校,教农民认字、写字、读书。清溪及附近乡场办起贫民夜校20余所,入学者达300余人。

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诞生地遗址

1925年底,蓬勃发展的革命活动使反动统治者惊恐万状,“白天授课、晚上革命”的格局遭到破坏,王维舟、周伯仕、冉海舫等人先后离开宏文校。1926年初,王维舟和周伯仕、赵举百(后叛变)来到开江县普安场青堆子组建武装,实施“打梁(干英)驱刘(存厚)”计划,沉重打击当地军阀势力。

1927年1月,王维舟奔赴革命中心武汉,在此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8月,王维舟返乡创建革命根据地,共产主义小组再次遭到敌人破坏,雷玉书被捕,宋更新、冉南轩等成员另寻革命出路。此时,宣汉县建立由牟正国、胡俊辉等人组成的中共宣汉小组,10月中旬建立中共宣汉特别支部,接着建立清溪场支部,取代清溪共产主义小组。

清溪共产主义小组旧址

清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四年来,先后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上百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川东革命和川东游击军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木鱼山

编写革命歌

“春风一绿清溪水,四望显巍峨。雄心为栋梁啊,宏文哺育我。少年努力挥天戈,夙夜勤琢磨,推翻列强战洪波,还我旧山河。”在宏文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以及重大活动中,全校师生都会深情地唱响这首由王维舟创作的《宏文校歌》。

除创作《宏文校歌》外,王维舟还创作了《新群女校歌》:“同学们!女儿受压迫,女权如泥沙,打破旧制度,天府女英放朝霞。新群女校姐妹,努力学习,勇敢向前!向前!锦绣我中华。”创作了《女子解放歌》:“……穿耳、缠足、辫头、系腰,长在深闺住;男子玩物愁眉耳,姊妹相安处?呜、呜、呜……我女界群众沉沦一千古,然而巾帼出丈夫,历史尤可数。趁此少年多读书,勤习职业,他日好服务。看将来,彼丈夫,我丈夫,自立谁敢侮。一切解放呼声高,打破旧制度。女子解放从何起?学业为基础!”

王维舟编写的“推翻列强”“打破旧制度”“彼丈夫,我丈夫,自主谁敢侮”“一切解放呼声高”等倡导独立自主、男女平等的歌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是唤醒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口号,也是吹响埋葬封建主义社会的战斗号角。

时隔70年后,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李长荃老人对歌词依旧熟记于心,演唱流畅自如。她是14岁入读宏文校的,她对前去收集党史资料的人讲:“熟而生巧,谁也忘不了。那时,我们在农村深受缠足、辫头、系腰之苦,也见到长辈妇女受压迫之害,一听到这些歌词就感到句句新颖,事事逼真……所以无论在放学回家的途中、家里、院坝,还是放牛割草的坡上,都是一人唱、众人和,一传十、十传百,千遍唱不厌、万遍唱不烦。”

不管是创办新群女校,还是接办宏文校,王维舟都会组织教师结合所处时代和现实生活,编写通俗易懂、富有战斗激情的革命歌曲作为补充教材,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如《我是一个无产者》:“我是一个无产者,一双空手、一张空口,什么都没有。但我已经够了,手能提飞舞的龙笔,口能做狮虎般的怒吼。”如《军阀没有把我们当人看》:“今年天旱了,又遭水灾,地主要粮,军阀要款,他们哪里把我们当人看。”如《取棉袄》:“西风料峭,冷了冷了,开箱子,取棉袄,要想着农民植被除草。采棉花,织棉布,费功夫不少。”还有《警醒民众》《克敌之歌》《庄稼老汉歌》《大将军的钢刀》等歌曲。

学校购置有风琴、胡琴、月琴、琵琶、锣鼓等乐器,每周一次音乐演唱会,或在学校,或在场镇,或在农村,王维舟是组织者,又是琵琶的弹唱者,师生联袂演出,其乐融融。稚嫩而又慷慨激昂的歌声飞向天空,回荡在清溪场的高山河谷,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军阀混战、民生维艰的20世纪二十年代的情景。日子虽苦,歌声很甜,斗志正旺,就是这样一群花样年华的学生,在动荡不安的黑暗岁月,高举革命的火把,唱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6月14日第8版

文/图:冉 奎(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 《达州日报》2024年6月14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