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军号声声——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十五)‖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29 15:38:43 浏览次数: 【字体:

军号声声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

(十五)

周根保

以微知著

镌刻在省军区与军校的十八个春秋

我人生的第三个十八年,大多在福建省军区系统及军校度过。

岁月悠悠,十八载光阴如梭。这段时光,我在省军区与军校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间,实则蕴含了无限的智慧与成长。我见证了省军区的蓬勃发展,也参与了军校深造的历程。

在省军区,我深刻感受到了每一次执行任务,每一次集体行动,都让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在军校,我则更深入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与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军事教育,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培养了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这十八年,因小见大,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军队的发展。

当年景德镇军分区司令部的战友们

笔者于1985年6月任陆军第85师参谋长,因部队在福州鼓山施工,85师又面临撤编实情,组织决定:我暂留在三山老师部,负责留守工作。

直至10月中旬,才接到命令调任景德镇军分区参谋长,正式履行“参谋长”职责。

景德镇军分区,是刚从副师级人武部升格为军分区,我极其荣幸地成为景德镇军分区首任参谋长……

当年景德镇分区司令部,名义上是副师级单位,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级单位设置,十几个干部,五六个战士,十几号人,没有设科室……

然而,这却是我在省军区系统度过的十八载春秋的开篇,为我后续的岁月刻画下众多既欢乐又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对司令部战友,十五年后变化的惊讶

我在景德镇军分区司令部工作五年后,又调任南昌陆军预备役师任参谋长两年,在赣州、南昌军分区任司令员十年,2002年10月退休。

2019年,我第一次重返景德镇,与当年司令部战友重逢,他们的变化,令我十分惊讶——

当年司令部十几位战友,除高大海提升军分区后勤部部长后,在军区分区退休外,其他战友都已转业到市直相关部门,齐刷刷大都是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

……

看到当年朝夕相处五年的老部下、老战友,都成长为县处级干部,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也萌生了极大的感慨……

据说,他们刚转业到地方,大多都是安置虚职,地方领导对他们的信任和厚爱,大都是经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考验……

司令部当年的战友,今天都已走上地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促进了这个转化?

这次景德镇之行,让我对退役军人在地方的发展,大开了眼界……

对司令部战友,到地方后别开生面创业的思索……

转业干部、退伍战士,最大优势,是政治素质好,经过部队严格训练,严格管理,都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毛泽东时代,经常讲的一句话:解放军是一个大学校。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当年,司令部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大多是从野战部队调回老家,对人武工作、地方情况,都必须从头学起。

我和他们,五年时间,摸爬滚打在一起,留下深刻的记忆。他们的成长发展,我历历在目。

参加省军区参谋业务比武,应该说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当时司令部成员,真正懂参谋业务的,几乎为零。

又是小分区,人少事杂的矛盾十分突出,哪有时间搞参谋业务培训?

而且都是“拖家带口”,下了班,都忙家务事、社会活动……

如何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采取办法:机关除留少数人员轮流值班外,全部集中到军分区教导队,进行强化训练。

短短几个月过去,司令部全体人员,素质有了质的变化——

年底省军区组织比武,按规定人员、项目,我带他们参加五天比武:出人意料,我们取得了和赣州军分区司令部并列第一的好成绩!

这件事,在省军区司令部引起不小震动,景德镇军分区是刚刚成立的小分区呵……

这件事,不仅为众人的人生信仰铸造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他们培养出敢于挑战困难、勇往直前的硬仗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时间无情地流逝了,当年司令部五年工作、生活的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但在司令部战友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应该是永恒的……

今天,笔者思索:军转干部,为什么大多在地方都能经受考验,健康发展?

正是那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军旅生活,为他们的人生道路铺设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常常想起司令部战友,那些人与事……

当年司令部十几个战友,是我常常思念的人,他们当年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司令部编制小,工作阶段性强,征兵、民兵整组、民兵训练,基本是大家一起上,负责主管参谋牵头,其他同志协助,不分你我,不分上下,不分内外,都是捆在一起。虽然工作辛苦,但大家十分地融合……

经过这般环境中五年的辛勤工作与生活磨砺,或许正是这样的历练,为这一批退役军人带来了成长与成熟,更在他们内心深处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动力源泉……

在军分区司令员的岗位上……

1992年10月,笔者从南昌预备役师参谋长任上升为赣州军分区司令员,1997年4月调任南昌军分区司令员,直至2002年9月退休……

军分区司令员一职,乃笔者军旅生涯的终章之岗,亦是笔者倾注心血、任职时间最长的神圣职务。

在这近十年的岁月长河中,沉淀了无数熠熠生辉的不凡记忆……

这些平凡无奇的人际交往与日常琐事,在此处被细致地记录下来,它们或许能向世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恰恰是这些身处平凡之中的共产党人,在点滴之间展现出了他们那些非凡的品格与特质。他们虽身处平凡之境,却心怀非凡之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

走进赣南的压力与动力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简称赣南,地域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人口占全省五分之一。笔者任赣州军分区司令员时,虽然当时在江西省军区正师职干部中还属比较年轻的干部(45岁),但走进赣州军分区,开始感到有两种压力:

一是时任军分区政委,任职时间长,水平高,在分区上上下下影响大;加之前任司令员夏礼忠,长期在福州军区机关、南昌陆军学院军训部门工作,工作阅历丰富,为人处世极有经验,上上下下,反响非常好……

赣州军分区,在江西省军区地位重要,历任军政主官,都是省军区领导认为能力较强、可独当一面开展工作的干部。

然而,当我接任赣州军分区司令员一职时,深知自身能力尚显不足,颇感难以迅速融入当时的环境氛围。要获得作为军事主官的“话语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工作伊始,我确实感受到力有不逮的无奈。然而,我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学习,定能逐步适应并胜任这一重要岗位,为军分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赣南工作任务重,管辖面积大(近4万平方公里,与台湾省相当),当时人口是750万,下属18个县(市);又远离省军区,当时还未通铁路,交通极不方便。

那时,赣南除山多、人多外,还有一个极鲜明特色:“穷”。这里没有像样的企业,地方财政困难,老百姓生活艰苦,开展民兵工作,困难更多……

到任一段时间后,笔者通过方方面面了解,感到在困难面前,也有三个有利条件,给笔者一些信心和不小的动力:

一方面,赣南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在这里,各级党政部门均秉承着党管武装和双拥工作的优良传统,对军分区的工作表现出极高的重视和坚定的支持。这种对武装工作和军队建设的深切关怀与坚定支持,是赣南地区所独有的,也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点是,军分区机关的业务根基坚实,人员素质高。数位科长均为野战部队精挑细的精英,他们经过深入交流与融合,为军分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笔者曾服务过的省军区下辖的3个军分区中,赣州军分区机关的素质堪称一流)

三是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都相当出众。在赣州军分区任职期间,我有幸与三位参谋长共事,他们中的两位更是先后晋升至军分区司令员的职位,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领导能力。

这两位老战友,令人敬佩的风范

值得尊敬与感谢的老同志——

李文法主任,兵龄比我老,年龄比我大(当时已53岁),为人忠厚、朴实,上上下下关系融洽。

李主任在副师职岗位已工作了七八年,曾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改任军分区副司令,之后,再改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和他一起提拔的几位任职副师战友,除个别转业外,大多提升了……

他对职务变动,毫无怨言,他常说的一句话:“革命干部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我调任赣州军分区,他已面临退休的年龄了,但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你能想象吗?这位年过半百的师职干部,每日都亲自捧着饭碗,与机关干部一同排队购买饭食,共坐一桌分享餐食。这份朴实与亲近,实在是令人感慨。

日常琐事,他均是亲力亲为,从未劳烦过夫人,也从不依赖公务人员的协助。即便夫人未能随行,他仍独立承担,独自处理各项事务。

他不仅对自己有着严苛的标准和要求,而且更为难得的是,他敢于挺身而出,对不正之风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与抵制。

当时,赣州军分区上上下下都热热闹闹,开展了“以劳养武”活动。

经过深入调查,他发现一些单位打着“以劳养武”旗号,实际上并未真正履行“养武”的职责。相反,这些单位巧妙利用了政府为“以劳养武”企业提供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它们往往会选择一家条件相对优越的民办企业,将其作为“以劳养武”的载体,然后借此名义向银行贷款,并寻求政府政策的扶持。

在人武部门,这些企业往往只是从减免的税费中抽取一部分利润,用于弥补机关经费不足。至于平时的管理,则几乎不见它们的身影,更谈不上如何真正地“养武”。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以劳养武”的初衷,也未能充分发挥出这一政策应有的作用,更有可能诱发领导干部滋生腐败问题,给组织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将“以劳养武”活动引至健康、稳健的发展轨道,他毫无畏惧地克服了年岁的限制,亲自驱车前往基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然而,在一次调研途中,他不慎遭遇翻车事故,好在伤势并不严重。经过短暂的住院治疗后,他便迫不及待地重新踏上了奔波的征程,继续为“以劳养武”活动的顺利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主任深入赣南地区的18个县(市),进行了详尽且广泛的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深入总结了信丰县、兴国县人武部在推行“以劳养武”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多个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为有效推动“以劳养武”活动健康发展,李主任亲自执笔,草拟了《赣州军分区“以劳养武”若干意见》。

这份《意见》在军分区常委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认可,并在李主任的积极协调下,与地方领导达成了共识。随后,全区范围内的“以劳养武”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人员共同探讨和规划了赣南人武系统“以劳养武”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具体举措。

最终,赣州行署、赣州军分区联合行文,向全区下发通知,正式启动赣南人武系统“以劳养武”活动的全面推进工作。在李主任的精心组织和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赣南人武系统的“以劳养武”活动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为当地的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事与政治工作,在日常运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与分歧。在笔者担任赣州军分区职务期间,每当军政工作出现“冲突”或“重叠”的情况时,只要我能与李主任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调,便能顺利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他的家人并不在他身边,独自一人生活在赣州这座城市。每当空闲他便投身基层工作,深入了解下面的干部情况,仿佛一本活生生的人事字典。每当我遇到烦心事,总喜欢找他倾诉,他总能迅速给出解决方案,使我豁然开朗。

他的身影,让我深切领略到老一辈同志身上那些熠熠生辉的不凡光辉……在与他并肩作战的日子里,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深深的安宁和坚定。

李主任一身正气,对当时种种不正之风,敢顶敢说。

在机关干部的任用方面,他始终秉持公正无私、正派廉明的原则,对转业干部的工作安排更是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他亲自前往地方相关部门,主动与各方联系沟通,确保转业干部能得到妥善安排。他的这种亲力亲为、真心实意的态度,赢得机关干部战士们的一致敬重和高度赞誉。

他临近退休了,对待工作毫不马虎,对自己要求毫不放松。

三年后,他到龄退休回吉安了。我路过吉安,几次专程去拜访他……

可以说,在省军区系统的十八载光阴里,李主任无疑是我遇见的一位难能可贵的优秀同事和亲密战友。他的存在,为我提供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支持,仿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刻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时至今日,我仍深深地怀念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奋斗的那段美好时光。

好战友、好助手杨荣斌——

后勤部部长杨荣斌,为人正派,聪明能干,年轻有为。

杨部长工作颇具匠心,对待自身要求尤为严苛。后勤机关在军分区三大机关中,以其高效的办事能力和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脱颖而出。众多工作项目在江西省军区后勤系统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杨部长尤其擅长在领导与部门之间构建和谐的平衡关系。他深知顾全大局的重要性,因此,在面对某些时候领导可能施加的不公正指责时,他总能保持冷静与克制,默默承受,从不轻易流露出不满或抱怨。在涉及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他更是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宽容与大度,总是忍辱负重,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为组织的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多次向我表示:“周司令,后勤工作,我一定会全力支持你。”

在赣州五年工作中,杨部长确实为我分担了不少重担……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那片军分区的靶场,曾是一片广袤的荒野,长期被军分区用作训练场地。然而,1990年军队进行军产登记时,由于土地证缺失,这块面积近百亩的射击训练场地并未被正式纳入军产范畴,仅获得了使用权,无法在此地进行任何建设活动,但军分区教导队的居住和餐饮条件相当简陋,亟待改善。

我特意找到杨部长探讨了一番:目前尚未取得土地证,这始终是个潜在的风险。我们不如积极行动,尽力推动相关工作,争取在任职期内完成土地证的办理工作,这样也能为军分区的发展做出一份实实在在的贡献。

杨部长与各方积极沟通,齐心协力推进了这项多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件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竟奇迹般地顺利办成,实现了众人期盼已久的愿望。

紧接着,正是在这片广阔的场地上,在杨部长亲自统筹下,军分区成功建立起了一座国防教育中心。此举不仅圆满解决了人武、专武干部在训练过程中的食宿与练习相结合的实际问题,更使得军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进一步完善了整体的硬件设施和条件。

今天,当我回首在赣州度过的那五年光阴,能与李文法、杨荣斌这样优秀的同志并肩作战,实乃人生一大幸事。他们两位在我任职赣州期间,始终默默奉献,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极大支持与帮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