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文化】军号声声——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二十一)‖周根保

作者:周根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9-05 14:22:04 浏览次数: 【字体:

军号声声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

(二十一)

周根保

二、是什么力量引领我坚持做这件“力所不能及”的事?

这些年,我在“写”南昌起义书稿时,深深体会到:这是件“力所能及”的事。

“写”难;出版就更难,“报备”这一关,一般要两三年……

就是正式出版了,销售还是难……

笔者的这种痴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

一生平平淡淡,和“名”总是擦肩而过,退休已20年了,“名”,和我应该是终生无缘。

“名”——我从战士,到军分区司令员,当兵几十年,没立过一次功(连三等功也没有)。

“利”——何从谈起?写这类书没有任何收入,甚至还要自己掏钱……

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讲课,这个单位主要领导却以世俗的目光,悄悄和同事说,他是在这里推销书呢……

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回望我坚持二十年的研究过程,还真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南昌警备区任司令员时,有一天,一位老同学跑来找我,要我帮他销售一本关于南昌起义的书。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他签名送给我那本,却一直放在书架上……

笔者在二十年研读八一起义中,引领笔者在“八一起义”道路上行走,有两位值得敬佩的人物:

第一位是时任南昌市委书记吴新雄,他在笔者即将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职的2002年初,邀请笔者作八一广场改造副总指挥,委托笔者专题进行八一文化的研究。他说:“八一精神,是南昌人民的精神财富,作为在南昌工作的同志,有责任去弘扬这个精神。”他还说:“你一生当兵,又长期在南昌工作,研究八一起义,应是你退休生活中有意义的一件事。”

他为笔者研读八一起义,不仅提供了精神动力,还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位是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2014年,笔者荣幸地向他汇报过八一精神研究的心得,得到他的热情鼓励。他说的一番话,为笔者研究八一精神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他说:南昌起义除了建军的伟大意义外,还有两个意义对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性:一个是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及其对今天的启示;一个是南昌起义所突出表现出来的而今天又特别需要发扬的革命精神。

他还特别针对社会上对南昌起义“失败论”观念,表述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南昌起义有成功的一方面,也有失败的一方面。从成功方面讲,除打响第一枪,诞生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外,主要表现在起义后期朱德、陈毅的实践活动上,包括“赣南三整”、湘南起义等,他们在游击战、根据地建设、军队的思想建设等方面的初步探索,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冷溶主任的话,和史学界传统观念,有三个重大区别:

一是研究南昌起义,不能把“第一枪”与“上井冈山”割裂开来;二是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意义,和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一致的;三是南昌起义表现的革命精神,是革命前辈在历史的重大关头,所表现出来最为宝贵的革命精神,是我们最需要学习和发扬的崇高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武器。

两位引领者的话语,给予了笔者通往八一文化、八一精神研究的精神动力和具体指导。尽管笔者的身份和资历,注定了脚步是蹒跚的,但这股力量一直鼓舞着自己,在“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上行走着……

第三,笔者还深深感到:支撑笔者二十余年坚持南昌起义研究,做这件“力所不能及”的事,除研究会同仁的鼓励外,除一个老退役军人、老党员发挥余热的自励外,主要是受八一起义英雄事迹的感动,主要是八一精神的鼓励!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中国革命“命悬一线”的危急关头,为挽救革命,挽救党,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为什么在共产国际、中央代表张国焘反对的情况下,能坚定地作出“还是干”的起义决策?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刘伯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北伐名将叶挺等一批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指示面前,为什么能毅然抛弃优越生活条件,不受高官金钱诱惑,义无反顾参加南昌起义?

特别是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失败后,朱德、陈毅为什么能力挽狂澜,率领起义军余部走上井冈山?更令人费解的,在近半年西进转战中,八百余名起义军将士,在几万敌人的“围剿”中,为什么能够——

红旗不倒?

火种不灭?

队伍不散?……

这一个个凝重问号的追寻,就是笔者十余年探索的重点。

何谓信仰的力量?笔者在读与写南昌起义的书时,一段闪光的话,跃然于纸上: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听党指挥、坚定信念的生动写照。信仰的力量,在这里熠熠生辉!

联想自己,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部队师级干部,不全是靠当年部队那些好领导、好战友帮助的结果吗?部队当年那些好风气,不正是八一精神的写照吗?

编著这些八一起义书稿,令我深深懂得:

要让八一精神永放光芒——

必须高扬坚定信仰的旗帜;

必须铸牢听党指挥的基石;

必须发扬敢为人先的闯劲;

必须弘扬英勇无畏的气概;

必须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

必须永葆为民奋斗的情怀!

这是支撑我二十余年行走在南昌起义、八一精神研究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三、二十余年的研究留下的遗憾与期盼

行走在南昌起义研究这二十余年中,总体是收获不大,但遗憾不少。

一是八一精神的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原因是复杂的。

现实告诉我们,革命精神研究,要特别借助军地权威专家、学者的作用,没有权威专家认可,闭门造车,开再多研讨会,也不会有太大效果。研究工作的失误,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我们工作方面的主观因素。

二是在八一起义宣传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天,在不少传媒、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对南昌起义的历史,还有不少被误读的地方……作为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的我,在宣传力度不足这个失误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曾在《军魂永驻》一书中写道:南昌起义的地位,不容贬低;南昌起义的故事,不应讲错;南昌起义的精神,不能淡忘!

三是在英雄城南昌,至2023年,没有打造出更有影响力的“八一特色品牌”。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为强化八一宣传效果,应着力塑造八一育人品牌,八一文化品牌,八一城市品牌……这方面的失误,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当地一个唯一合法八一精神研究的民间组织,也有应尽的责任。

2024年,江西省歌舞剧团推出了民族歌剧《八一起义》,为建军百年,献出了一份厚礼;

南昌市领导在相关部门支持下,争取了军委陆军博物馆在八一广场落户,这更是英雄城南昌人的荣光。

现在,笔者已从研究会的法人代表位置,退居二线了。但如果苍天关照我,我将仍然“无鞭自奋蹄”……

希望同仁、好友,一起携手,继续为呼之欲出的八一精神,从英雄城南昌,走进军营,走向全国,而不懈努力!

我的人生第五个十八年

2020年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换届,笔者被聘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移交江西省委党校筹建,笔者脱离此组织。

自2021年起,现已进入第五个十八载岁月的第四个年头,我的人生矢志便是竭尽全力地走过这段历程,并且持续投身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的深入探索之中。至于我将能行进至何方,又能取得何种成果?这一切,皆只能以时间来验证,用成果来揭晓……

后续的内容,尚待时光的笔触来细细描绘与填充。

结束语

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搞清楚过去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二是弄明白剩下的日子,应怎么过?

笔者今年78岁了,剩下的路,应该不会太远。

但总感到,还有许多事,还没来得及做;压在心头的事,还挺多……

特别是感到,上半场欠下的债,下半场还得抓紧还。

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着我向前……

什么时候会停下,今天似乎还不清楚……

前面说过:整理自己的人生感想,不是让别人记住我的名字,全在为余生能活得更明白,全在给大家一些人生启示……

感谢我的爱人、家人、亲友、朋友给我的爱!感谢我的首长、战友给我相助!也感谢曾经给我苦恼人,在另一方面对我的关注!

在即将结束本文前,笔者还有这样几句话想与大家分享:

人生要有信仰,要有梦想;

人生更要努力,才能活得明白,才能有所作为,才不会迷失方向!

谨以此文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祝英雄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年5月25日初稿,2024年6月17日修改

(全文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原执行会长,江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会原第一副会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