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走进“816”‖李洪峰
走进“816”
李洪峰
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被称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史料记载,该工程1966年开始建设,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而停建。
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816工程遗址现为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保密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廉政教育基地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刻有“816”的建筑
1967年,一支代号为8342的神秘部队秘密进驻涪陵白涛深山。从此,“白涛”地名从地图上消失,直至解密。
从川东邻水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秀美的涪陵乌江畔上,816工程出现在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富有时代特征的红色标语,振奋人心。
洞内的标语
在一幢似大礼堂的建筑上,偌大一幅“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的标语横立在大楼顶上,仿佛高高地提醒人们,已来到了一个红色的全民国防时代。
“三线建设 新中国的一座不朽丰碑”“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三幅标语规整地挂在大楼的墙上。
从一个引体工程进,先下后上,出来就到了816工程的一个洞口。其顶部弧形的“816工程”红色大字,显得很有沧桑感、神秘感。回头一看,这个引体工程朝洞口一面正在“816”数字的组合体。
在洞口排队时,一股凉风从里面吹来,感觉冷飕飕的,有人特意穿了件外套,虽然时值5月初夏。
走进洞,感觉在穿越时空隧道。越往里走,越深幽,见不到头,如走进了迷宫。讲解员说,必须跟着她走,否则会迷路。
在蓝色灯光照射下,此洞更显得幽深,远端就像一个孔,直直的,感觉伸向无限深处。
20世纪60年代初,面临当时的国际形势,毛主席、党中央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从此拉开了浩大的以加强国防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在楼梯间,当年墙上书写的“要准备打仗”“亿万人民亿万兵 万里江山万里营”红色标语清晰可见,好像给来者以提醒。
宣传墙上的标语
出时,走的另一个洞,洞顶“永远的工程兵”几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沿途展柜里摆有不少当年施工官兵用过的工具和物品,有马灯、铁镐、水壳、挂包等。讲解员说,建这个工程,牺牲了官兵107人,其中76人被评为烈士,现在他们长眠于816工程烈士陵园。
他们与青山同在!
出洞口,人们纷纷在宣传墙上“革命战士是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献完青春献终身 献完终身献子孙”“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标语前拍照留影。
或许我当过兵,或许当兵时也是工程兵,我看得特别仔细。想想那时,他们多苦多累啊!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尊严,就没有国家独立和主权,对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借用一句流行的话来结尾,“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向默默无闻的816工程建设者们致敬!
向无数“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致敬!
向我们伟大的祖国致敬!
作者简介
李洪峰,四川省邻水县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四川省小小说学会、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安市首批“建功新时代·最美热心人”(唱响广安类),邻水县政协文史研究员。文学作品散见《检察日报》《新疆日报》《天池小小说》《星星诗刊》《广安文艺》《酱香文化》等报刊。获首届“濯锦杯”廉洁文学书画作品创作大赛文学类二等奖等文学奖项20余次。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2次。著有散文集《摆步河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洪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