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丹心碧血铸骄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杨开慧及其诗作《偶感》

作者:叶红 来源:上海普陀档案 发布时间:2024-11-14 16:26:05 浏览次数: 【字体:

图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英勇的革命者,如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关向应、何孟雄、林育南……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涌向了沪西这片革命热土。他们手擎火炬,怀揣理想,以热血唤醒劳苦大众,用青春书写革命史诗。

他们不仅是以身许国的壮士,亦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无论是领导沪西工人运动,还是身陷腐朽政权牢笼,都表现出了惊世的英气、凌云的壮志及过人的才华。他们用奋斗代替咏叹,用抗争抒发豪情,用生命成就华章,在血色的大地上,留下了一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

而今,这些英烈的诗篇,就静静地憩息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碑苑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庄严肃穆的碑苑,怀着崇敬的情怀,感触那一行行扣人心弦的诗韵,聆听那一首首激情似火的诗篇,致敬那一个个万古不朽的诗魂。

丹心碧血铸骄杨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杨开慧

及其诗作《偶感》

叶红

图片

松柏长青祭英烈。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碑苑中,您能看到这样一块石碑,上面篆刻着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杨开慧的诗作《偶感》。

偶感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图片

杨开慧(1901-1930年),湖南长沙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夫人。

早年追求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在长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武汉等地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大革命失败后,党派她在长沙板仓一带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壮烈牺牲。

冰清石坚思念长。从1927年到1930年,整整三年间,杨开慧孤身带着孩子,在长沙板仓一带坚持地下工作。当时斗争条件相当险恶,到处是白色恐怖,杨开慧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敌斗争。在这期间,她时时思念远方亲人毛泽东,这首《偶感》就是这时期的作品。这是一篇感情深挚、思致委婉的诗歌。作者自题为“偶感”,意味着她在工作斗争的空隙,或见景触情,或睹物思情,引发了一连串的感想,形成了这篇《偶感》。

图片

图片

1982年修缮杨开慧板仓故居时,《偶感》手稿被发现于卧室后墙的泥砖缝中。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诗是从叙事开始的。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气阴沉沉的,忽然刮起了西北风,一股浓浓的寒意侵入肌骨。看似平凡的开头,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一下子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不由得心潮起伏,难以遏止的相思之情一下子涌上心房,久久难以平静。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后面四句,急连两个问号,是她的思念内容。原来脚上的疾病是不是痊愈了?隆冬来临了,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晚上一个人独眠,没有人关心,是不是也感到凄苦?从这四句话里,透露出作者的思念之深、思念之切,把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关爱、担忧之心具体地刻画了出来。尤其是一个“亦”字,用得尤为传情。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现在斗争环境这么险恶,“我们”的相思之情根本不可能通过书信来传达,“你”的近况也无处可问,“我”的衷肠无处可诉。“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我”真恨自己没有长一对翅膀,不能飞去看看爱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远方的爱人见不了面,“我”这思念之情久久不能平静。

图片

1924年,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在上海。

革命者也是凡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而作者在这首诗里向读者展示的就是她那美好的爱情。她在诗中直抒胸臆,采用白描手法,语言平淡朴实,描写工细,于细微处见真情。杨开慧是一个妻子,同时也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她工作在白区,战斗在虎穴狼窝中,当时同志们都劝她,到苏区找毛泽东。尽管她思念亲人,但为了工作,她把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她谢绝了同志们的好意,坚定地说: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遵循党的指示,坚定沉着,坚持斗争。敌人的疯狂是暂时的,革命一定会胜利。正因为如此,她在诗中展现的那一份感情才显得愈加美好、愈加珍贵。

图片

沪西工友俱乐部(画作)

开慧赴沪,情系沪西。1924年6月初,杨开慧和毛泽东在上海共同战斗生活期间,她和邓中夏、李立三、项英等在沪西工友俱乐部进行教学革命活动。杨开慧风雨无阻坚持到俱乐部给工人上课,讲述革命道理,与工人学员交流,倾听工人苦难的心声,了解工人学员对学文化的渴望,凝聚工人阶级团结奋斗的力量。杨先生生动的讲课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沪西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4年冬,杨开慧随毛泽东离开上海,离开她难以忘怀的沪西。

图片

二月大罢工宣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茁壮成长的沪西工友俱乐部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摇篮。不久,成功引领了震惊全国的1925年“二月大罢工”,引爆了以顾正红牺牲为导火索的席卷全国的五卅反帝革命风暴,迎来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图片

毛泽东惊悉杨开慧殉难,肝肠寸断,仰天长叹:“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毛泽东写下脍炙人口的怀念杨开慧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毛泽东对杨开慧和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也表达了沪西、普陀人民对温婉骄杨、英雄女杰杨开慧烈士的永恒思念。

来源:上海普陀档案

作者:叶红(上海市普陀区老干部党史宣讲团)

供图:叶红胡俊

来源: 上海普陀档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