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记忆】这位老人的心,永远与成都连在一起…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19-06-30 20:35:28 浏览次数: 【字体:

1965年11月,邓小平在四川攀枝花听取工作汇报(图片来源:人民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曾动情地这样说道。而作为四川人,他对巴蜀大地更有无限的情思与眷念,对成都亦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说过:“回到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乡。”他爱成都的茶,长嘴铜壶里装着芳香四溢的茶水,技艺精湛的老师傅舞动着手里的茶壶,掺入杯中的茶水点滴不漏;他爱成都的菜,小炒回锅肉,凉拌折耳根,带有成都味道的佳肴,每道他都吃得津津有味;他更爱成都的景,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望江楼……每一寸踏过的土地,都倾注着他美好的期盼,每个留下足迹的地方,都凝聚了他无限的惦念。

1986年,邓小平和家人在四川成都合影(图片来源:网易历史)

 一、不到草堂等于没来过成都

 位于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流寓成都的故居。当时在友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修筑了几间简陋的茅草屋并在这里居住了四年多,写下两百多首诗作。这里便是后来的杜甫草堂。或许是被杜甫草堂如画的风景和宁静幽雅的环境所吸引,又或许是被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所打动,小平同志十分敬重杜甫,也深爱着成都杜甫草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后五次到杜甫草堂,或视察工作,或参观游览。曾两度陪同小平同志游览杜甫草堂并担任解说员的丁浩认为,“正是‘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吸引着这位老人,在忧国忧民上,他们心意相通,要不然邓小平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瞻仰杜甫草堂了。”

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1958年,“成都会议”召开。小平同志第一次来到杜甫草堂便是在此期间。3月7日下午,他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一起参观了杜甫草堂。初次踏足此地,草堂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60年代初再次回到成都时,小平同志依旧不忘抽空到杜甫草堂游览。

成都杜甫草堂(图片来自网络)

 1978年,春回大地。在春节前夕,小平同志又一次来到了成都杜甫草堂。虽说是故地重游,可他游览的兴致却丝毫不减。刚进人草堂大门,他就被游园的群众发现。大家自觉地站在道路两旁,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小平同志也神采奕奕、和蔼可亲地向两旁群众挥手致意。在“杜甫诗画陈列室”漫步,小平同志仔细欣赏了杜甫诗意画展览。这些名家书法、国画作品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艺术家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动荡离乱的控诉。在“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这些作品更表达了全国人民渴望迅速结束动乱,向往幸福生活的呼声。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甫的诗、艺术家的作品与小平同志的心境应该是相通相印的。

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并题字留念(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在品字、品画之余,小平同志对草堂里的杜甫石刻像也作了一番点评:“杜甫这两个像太胖了”“那个像就瘦一点”“对头,那个像接近真实!”因为那尊石刻杜甫面容清瘦,像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这样细致的观察和点评充分说明小平同志对杜甫了解之深。

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在参观后,小平同志还关切地问道:“这里的历史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受到冲击吧?”当听到工作人员回答说“这儿文物保存完好,没有遭到破坏”时,小平同志非常开心:“成都的文化古迹,主要是杜甫草堂。你们的园亭,保护得很好嘛!”这样的问话,真真实实地道出了他对文化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在接待室,他还特别谈到了成都对外开放中应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问题。他具体指出:成都市区内的旅游景点可以和其他区县的景点联系起来,游览也可以乘坐汽车,不怕景点票价贵,怕就怕没有景点给人家看。这样具体的指示,凝聚了小平同志对成都旅游发展的殷切期待。时至今日,经历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经验,旅游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而在“全域成都”视野下,城乡互通、区县互联的交通网络更为成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小平同志的殷殷嘱托已在今日变为现实。

成都杜甫草堂(图片来自网络)

 1982年9月,小平同志再次陪同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到成都,参观杜甫草堂。这已是他第四次来到草堂,对其历史文化内涵已十分熟悉。所以在游览过程中,他就如同向老朋友展示自己的珍藏一般,亲自为金日成讲解了草堂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将成都优秀的历史文化推出国门、推向世界,小平同志走在了第一线。

1982年9月20日,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小平同志最后一次来到杜甫草堂是在1986年。这一年他和全家人回到四川,同家乡人民一起欢度春节。小平同志来到杜甫草堂当天并没有要求闭馆,也没有通知草堂工作人员疏散游客。他亲切地说:“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来赏梅的,不要惊扰其他参观的游客了。”冬去春来之际,草堂满溢着诗情画意和梅花沁人心脾的芬芳。一路上,讲解员吟咏起杜甫的诗句,小平同志一边聆听一边赏梅,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草堂方面原本计划在赏梅活动结束后请小平同志题词留念,但外孙顽皮地拉着他的手使劲往回拽,他只好笑着说:好,那就不写了。一边说一边表示歉意。就这样,小平同志没能给草堂题词也成了一个小小的遗憾。也正是在本次参观中,他特别对家人说:“杜甫草堂是个好地方,到成都不到杜甫草堂,等于没来成都。”从此草堂就真真切切地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地标。

1986年2月10日,大年初二,邓小平和家人在成都杜甫草堂合影(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二、丞相祠堂何处寻

 坐落于成都西南的武侯祠,是全国最大的三国遗址博物馆,承载着众多三国英雄故事,深受各地游客喜爱。在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中,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则是视察、参观武侯祠最多的一位。

成都武侯祠(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1960年,小平同志与贺龙元帅结伴游览武侯祠,参观雄伟的殿堂,一路上说说笑笑。途径茶园时,他提议到里面坐一坐。在茶园里,老师傅为他们表演了精湛的掺茶技艺,飘香的茶水经过长长的壶嘴掺到杯中,却能做到滴水不漏。对家乡满怀深情的小平同志高兴地向贺龙元帅介绍说:“这才是四川风味的盖碗茶!”

成都掺茶技艺(图片来自网络)

 1963年6月,小平同志一行30多人再次来到武侯祠参观。就是在这一次参观时,他对武侯祠里的雕像和匾联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文臣武将塑像,他认为取舍有些不合理——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比如,在发现武侯祠中没有魏延的塑像时,他就遗憾地说:“诸葛亮的错误就是没有用魏延,这个塑像的人在为诸葛亮打埋伏。”他还对武侯祠中没有法正的塑像提出了意见,认为法正虽然是投降过来的,但毕竟对蜀国有功劳,没有他的塑像显得有些不公平。对于楹柱上的对联,小平同志特别欣赏孔明殿前的治世名联“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认为这样富有哲思道理的对联,无论什么时候读,都值得深思。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图片来自网络)

 1982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华。作为东道主的小平同志陪同参观武侯祠以尽地主之谊。9月的成都细雨蒙蒙,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兴致。小平同志对武侯祠的文物同样十分了解,他主动当起了“义务解说员”,向金日成及同行的其他同志介绍武侯祠的历史文化。当走到刘备墓前时,他告诉金日成:“成都武侯祠的名声很大,全国到这里来参观的人很多。刘备墓是皇帝墓中最朴素的一个了,也是最小的一个。”

1982年,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在四川考察(图片来源:人民网)

 小平同志最后一次到武侯祠是1986年的春节,他同全家人及王震一家前来参观。当时,小平同志已是80多岁高龄,但却依旧精神抖擞。走到台阶较髙的诸葛殿时,工作人员想扶他,他拒绝了,说要自己走过去。在休息室,武侯祠博物馆工作人员汇报工作,说武侯祠博物馆现在成立了诸葛亮研究会,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想请小平同志担任诸葛亮研究会的顾问。小平同志指着王震笑道:“王震是三国迷,你们找他行,我不行。”听完工作汇报,小平同志对武侯祠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满意,并鼓励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更积极地发挥三国文化的社会效益。如今,成都不仅是三国文化研究的重镇,同时更围绕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创产业、会展产业,以包括三国文化在内的天府文化为基础,奋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中国西部对外交往的桥头堡。小平同志的期许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得以实现。

1986年,邓小平和王震一行参观大足石刻(图片来源:重庆晨报)

三、观古堰,起三峡

 兴水利,治水患,水利工程事业历来是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事业。作为近现代中国建设的亲历者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也始终关注着水利事业的发展。他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做出过许多重大决策。成都的都江堰既是著名文化景点,又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小平同志不仅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更倾注了大量心血。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古代浇灌面积最大可达到三百万亩。后来因战争频繁,年久失修,到新中国成立时已多年没有大修,存在着不少问题。1949年至1952年,小平同志主持西南局工作时曾亲自参加都江堰岁修工程的开工典礼。经过西南局领导下的几次岁修,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得到恢复,又开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1958年,在“大跃进”思想的指导下,都江堰修建了紫坪铺电站和鱼嘴电站。但由于考虑不周,设计不科学,后来河流淤沙给鱼嘴电站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1961年,这个问题被直接反映给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小平同志。他对此高度重视,综合参考了多位专家意见,经过多方面考虑,最后下达了炸掉已建大坝的决定。工程错误被纠正,堰口鱼嘴的分水功能由此得到恢复。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来自网络)

 在1980年7月的水利考察之行中,小平同志首先来到成都,考察都江堰。他想在此汲取古代先民治水、用水的智慧与成功经验,进而为开发治理长江,上马三峡水利工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在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建成的最大型工程项目——“三峡工程”其实与都江堰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是小平同志重视水利事业的体现,也是他高度关注都江堰的结果。此外,在1982年9月金日成访华时,小平同志也曾陪同他参观都江堰。

1982年9月,邓小平陪同金日成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来源:广安日报)

 四、望江楼上望江流

 1986年2月,小平同志到成都视察工作之时,还抽空到望江公园一游。刚进公园大门,他就被别致的翠竹“长廊”吸引住了。他一边走一边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样的长廊是家乡的特色,很有家乡的味道。吟诗楼是望江公园中的一大特色。当走到吟诗楼前的薛涛井旁时,小平同志笑着说道:“这个望江公园之所以有名气,也恐怕是沾了薛涛的光哩。”他在薛涛像前伫立了一会儿,慢慢登上了崇丽阁。

1986年2月,邓小平参观成都望江楼公园(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在崇丽阁上,他仔细品读了214字的长联与题记,静静地望着锦江碧水奔流天际。没有人知道老人此时的所思所想,或许是在追忆故乡风物,或许是在感慨成都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或许是在憧憬、构思中国新的发展蓝图。

崇丽阁,民间俗称“望江楼”,是成都望江楼公园内的主要建筑,高39米,共4层,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崇丽二字,因其矗立在锦江岸边,民间称之为“望江楼”(图片来自网络)

 对小平同志而言,他的心始终与成都紧紧连在一起。无论到哪儿,他每年总要定做几双成都布鞋,因为安逸、舒适;无论在哪儿,他有机会总要回成都来看一看。看看杜甫草堂的绝妙绝美的诗画,看看武侯祠里发人深省的匾联,看看造福人民的都江堰,看看连绵不绝的锦江水。对成都而言,小平同志的每一次来访都会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一缕春风,注人新鲜活力。他在锦城名胜中流连评点,为成都的改革开放、文化建设之路指明了目标、引领了方向。今天的成都正依托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这或许是对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最好告慰吧。

1986年2月,邓小平在成都(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来源:成都方志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