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黄伟 ‖ 芦山县:保护红色遗址 传承革命精神

作者:黄 伟 来源: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31 08:55:37 浏览次数:641 【字体:


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首“红军诀别诗”,在广大党员干部间传唱,留下了“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英雄过往。

一处处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遗址,留下诸多红色基因,也为当地留下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这里就是芦山县,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中,依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发展。

“我们今天的‘红色大讲堂’,主要向大家讲讲红军长征在芦山的故事……”2019年11月20日,在芦山县芦山县龙门镇古城坪村,一群身着红军服装的芦山县某机关单位职工们正在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前,正进行着一节“微党课”。

芦山县红色大讲堂

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是雅安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芦山县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经过这里,并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产。红军长征时留下的“红军壁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第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等10余处革命遗址联点成线,成为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场所。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利用丰富的党史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大讲堂”,聘请了10余名老党员作为红色文化宣讲员,在该县红色旅游线路上为“重走长征路”的机关、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上微党课。

芦山县某单位干部职工在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图片来自网络)

目前,芦山县全县200多个支部中,已有186个支部开展了“红色大讲堂”。通过“红色大讲堂”,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了党史、国史、家史和当前的国情、县情,特别是对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学习,增进了大家团结一致、听党话、跟党走,发挥革命先辈的自我革命精神、牺牲奉献精神、学习钻研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为实现建设芦山灾后美好家园,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故事: 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

“别了,我的故乡!离情别恨,莫缭绕我的征裳;国泪乡愁,莫羁绊我的戎装。我要先踏上妖氛弥漫的战场,把我的热血与头颅贡献给多故多难的党。每每站在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唱起这首荡气回肠的《红军诀别诗》,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都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骆志勇吟诵的《红军诀别诗》,是在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发现的“题壁诗”。

芦山县双石镇马家大院,是一座由四幢小木楼围起来的小四合院,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这座两层木楼的2楼上,楼上的小屋只有10多平方米大小,周围的墙是用篱笆和泥土做成的,题壁诗就写在一堵泥墙上。诗句一共40个字,由右至左用毛笔题写,字迹虽小但清晰可辨,十分工整。诗歌没有题目,落款作者是“涪陵彭家模”,时间“1936年2月12日”。

整首诗歌以思念故乡,以及自己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为主要内容,展现着众多红军战士们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文采飞扬,激昂悲壮,带着豪迈的气概!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诞生这样的诗文,非常非常珍贵。”骆志勇说,这是红军长征中现存的唯一的“题壁诗”,在这首题壁诗中,彭家模对革命的信仰、对红军的关切、对人民的热爱,都跃然笔上。

“毅然决心从此长征去”,彭家模只是众多革命志士中代表,芦山县也有很多人参军。

红军长征时,中央红军过境期间,开展了大量的鼓动宣传工作,唤起和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同时芦山人民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红军,并在复杂、严酷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艰巨的考验,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

红四方面军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红军帮助百姓,百姓也帮助红军筹粮,兄弟姐妹一同参加红军。” 据骆志勇介绍,中央红军过芦山,短短一周内就筹粮20万公斤,之后红四方面军在进驻芦山3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筹粮150万公斤。调查统计,1935年冬,芦山县有1330多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绝大多数已在长征途中为革命牺牲。1981年,芦山县人民政府报经上级批准追认首批红军烈士192名。

这首“题壁诗” 藏身糊墙报纸下整整68年,直到2004年被人们发现。2010年,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请音乐人为其谱曲,如今已成为了当地人广为流传的红色歌谣。

传承精神: 保护利用红色遗产传承红色基因

“在这里,发生了朱德开会掐虱子、王维舟和‘水电报’等动人故事。”芦山县龙门镇古城坪村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前,骆志勇如数家珍地介绍起当年红军在芦山发生的故事。

1935年5月到1936年2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继转战至芦山,其中红四方面军在芦山屯驻108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和大批珍贵的革命文献、标语、歌谣等。

1936年1月,红军在芦山县成立四川苏维埃政府,下辖6个县苏维埃,20个区苏维埃,78个乡苏维埃,324个村苏维埃。同年1月,红军在芦山县清源乡大板村召开四川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红军长征在芦山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游击队,扩大红军队伍。

红军长征在芦山期间,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红四方面军旧址群遗址,给芦山人民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和红军文物。

芦山县龙门镇古城坪村的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就是其中之一。

红四方面军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 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时红三十军领导机关驻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四方面军旧址群的一部分。朱德、徐向前也曾在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住过,民间传说,徐向前、李先念、陈昌浩等领导的马经常拴在这株金丝楠树下,后来,李先念的马老死于此,葬于树下。

“一声霹雳,一个闪电,将树中央的树枝打掉,奇异的是,这一雷击居然将古树打成了马头龙尾,马头向北,龙尾向南。”当地70多岁的骆姓村民说,他们村的人都熟知这段与红军相关的故事。

后来,这株曾经见证了红军在芦山历史的红军树,便被当地人称作“龙马树”。

芦山红军历史文化不仅存在于书本以及风土人情中,也蕴含在红军长征途经历史建筑群中,每个老区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这是由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基本元素所决定的。

红色基因、血脉不能割断,历史文化需要传承。

近年来,芦山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对红三十军总司令部遗址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维修和打造,并修建了龙马广场,同龙马树、保护完整的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一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已获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地震(“5•12”)重灾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雅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 红三十军总司令部旧址,是芦山县龙门镇4A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边还有元代青龙寺大殿、龙门熔洞、世界最大人居漏斗(围塔漏斗)、青龙关、茶马古道等著名风景区以及灾后重建的白伙新村等。

围塔漏斗(图片来源:芦山县人民政府网)

如今,在灾后重建中崛起的广大芦山人民,传承着革命精神,用勤劳的双手营造着自己美丽幸福的家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伟

供稿: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雅安市委党史研究室(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