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 八一枪声的回荡之十六: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财富——《南昌暴动始末记》学习心得(上)
卷首语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习近平
中篇:如何看待南下广东的失败
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财富
——《南昌暴动始末记》学习心得(上)
《南昌暴动始末记》一文,是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财富。
它是刘伯承1928年到达莫斯科后,在伏龙芝军校学习期间,向共产国际写的报告。
距离起义时间不到一年,作为起义军的参谋长,对起义中战斗的组织发动都记忆犹新。
报告约10500字,分南昌暴动之前、南昌暴动、由南昌到广东、结论等四个部分,文后附有敌我兵力概要表、革命委员会人员名单、军事指挥人员名单。由南昌到广东的军事简要表,刘伯承的惊人记忆力,还具体体现在文中列举南下经过的22个地点,每个地点的到达和离开时间,双方军队番号,战斗情况与结果等记得清清楚楚……
应该说,研究南昌起义,不研读刘伯承的报告,实属遗憾。那些事后诸葛亮对南昌起义种种评说,如果潜心读读这份报告,必定会豁然开朗……
刘伯承参加中共六大时,在南昌暴动委员会上,做的报告(图片来源:中国网)
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自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到1927年10月3日沉痛的流沙会议,就这一段历史说,刘伯承向共产国际递交的《南昌暴动始末》报告,是南昌起义主力失败痛苦的沉思的结果,是当时他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展望的结晶,是心底那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奋发图强激情的表露。
俗话说:没有苦难,没有坚持,就没有激情。
毛泽东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刘伯承正是在中国革命面临最黑暗、最失败、最无望的时刻,内心仍有一杆胜利旗帜在呼啦啦飘扬。
《南昌暴动始末》报告,是刘伯承为中国革命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
南下路线图(图片来源:中国网)
笔者通过学习,感到刘伯承对南昌起义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报告深刻揭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客观分析了发动南昌起义的历史原由。
报告开头第一句话:
“南昌暴动,是中国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在历史上的第一页”。
1967年3月,当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向毛泽东汇报造反派要把秋收起义的9月9日定为“建军节”的情况后,毛泽东说:
“八一不能改,这是很重要的一天,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军90周年大会讲话中深刻指出:
在“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严重危险,中国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这是跨越时代、跨越时空的伟人对话啊!
报告在讲述南昌起义政治、军事形势后指出:
“自蒋介石叛变,在各处上演屠杀案之后”,在“武汉政府也随着南京变成屠杀工农机关”之后,深刻揭示:
“南昌暴动好”的结论。
指出南昌起义,是国民党反动派“逼”出来的结果。
史料称,刘伯承在南昌起义南下途中,一次部队在竹林里休息,他到20军教团巡视,大家请他讲述从泸顺起义到南昌起义的经历,他说:
“一切革命都是被逼出来的,我们都是逼上梁山,我从四川被逼出来,现在又从南昌被逼出来,逼到了革命的最前线。”
一个“逼”字,何等深刻揭示了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
南昌八一广场(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当年轻人漫步南昌八一广场,在八一起义纪念碑下,有不少人会提出这样一个简单问题:
“当年为什么要举行武装起义?像西方那样开议会不行吗?”
有的甚至说:
“打仗你死我活,死的都是中国人啊!”
在纪念建军90周年,有人在网上发言:“南昌起义是不该响起的枪声”,“南昌城并无敌人”等。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还有人发文假设:
假如没有辛亥革命,清朝维新派获胜,中国将和日本一样强大,甚至超过日本几十年……
有了质问,就有了思考。
南昌起义是一部红色的史书,《南昌暴动始末记》一文,当是一部红色历史教科书。《南昌暴动始末》忠实地记录这段历史,90多年过去了,很多故事的细节,让人慢慢淡忘,或不解,甚至曲解。报告真实的记录了起义的史实。
历史毕竟是历史,刘伯承报告中也坦言:
南昌起义——
“可惜,是失败了”。
笔者对此认为:刘伯承参加南昌起义,只经历了“南昌暴动——潮汕失败”这一阶段历史,当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冲破千难万险,为保留革命火种,继续高举南昌起义所开创的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为改造旧式军队和建设无产阶级的新军队,为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率领我们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胜利会师”(粟裕语)而进行伟大的实践时,刘伯承此时,已远在莫斯科,对南昌起义余部在千里转战的历史,没有也不可能清楚,撰写此报告时,他作出起义的是“失败”的定论,除当时党中央、共产国际的明示外,还有一个对后面情况不了解的因素。
正如他从莫斯科到学成回国,来到中央苏区,在“宁都会议”上投了“洋派”一票,并著文反对毛泽东游击战思想,造成终身遗憾一样,正确的认知来自实践之中。后来尽管他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游击战的正确,勇敢站出来反对洋人李德的瞎指挥,甚至不畏遭到撤职处分,但仍然坚信毛泽东游击战思想伟大,并为之奋斗一生。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一起(图片来自网络)
刘伯承是“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朱德语)
刘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邓小平语)
刘伯承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的总结,是我们开启研究中共武装斗争历史大门的金钥匙,为我们认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重要性提供了基本指南。
第二、报告深刻精辟揭示了政治与军事关系,指明了起义军南下广东的政治背景。
报告中指出:“军事是根据政治上决定的,由东江取广州是党于事前由政治上决定。”
这是今天我们解读南昌起义军,为什么要南下广东,为什么要冒着炎热,冲破阻力,去东江建立根据地,占领海口的重要的政治背景。
共产党人基本觉悟,是听党指挥。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抛弃高官厚禄,来南昌参加起义,是听党指挥的政治自觉,南下广东,自然也是起义领导人听党指挥的需要啊!
因为南下广东,是莫斯科的决策,是中央既定方针,“军事服从政治”,南下广东,正是这一政治的需要。
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无疑是错误的。
造成这一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根本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特别是当时中央方针决策,是一切听“洋人”指挥。
别说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的失败,若干年后,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土地革命战争,仍然是听洋人指挥……造成革命根据地的丢失的惨重损失,不得不进行25000里长征的深刻教训,血染湘江的悲惨历史,人们今天应记忆犹新。
湘江战役(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也有例外,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开始连打败仗,不足20天,队伍几千人,减少到几百人,他审时度势,作出放弃攻打长沙的决策,率部走向敌人薄弱山区,最后开创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朱德、陈毅也是如此,同毛泽东于井冈山安家之日,1927年10月7日茂芝会议上,冲破了原来方针的束缚,作出“北上西进”决策,开始上山,开始打游击战,使南昌起义军,从面临溃散之势,重获新生,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过去、今天、今后,应当是共产党人的活的灵魂。刘伯承对南昌起义主力南下失败的教训,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总结,它为我们解读当年中国革命应如何“搞”,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周根保 ‖ 八一枪声的回荡之十一: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周根保 ‖ 八一枪声的回荡之十二:如何看待南下广东的失败│“潮汕在望”的回望
周根保 ‖ 八一枪声的回荡之十三:如何看待南下广东的失败│南下广东打的这几仗
周根保 ‖ 八一枪声的回荡之十四:如何看待南下广东的失败│三位前辈的反思
周根保 ‖ 八一枪声的回荡之十五:如何看待南下广东的失败│永远战斗在党的旗帜下
作者简介
周根保,1947年4月生,中共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军分区原司令员,2002年退休。现任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根保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