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乔木 ‖ 荡气蓑衣岭 回肠岩窝沟——四川民众血肉筑成的抗战路

作者:乔 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7 15:05:34 浏览次数:1098 【字体:

荡气蓑衣岭 回肠岩窝沟

——四川民众血肉筑成的抗战路

乔 木

山川形胜,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抗战最艰难时期修筑的乐西公路,穿行于中国西南边陲大小凉山崇山峻岭之中,公路全线所经过的地方,三分之二以上为大峡谷,山岭重叠,深谷纵横。《中国大百科》词条称:“乐西公路是为当时国内最艰巨的公路工程”。工程重要节点,“最难”蓑衣岭,“最险”岩窝沟。

建于岩窝沟段起点皇木镇的抗战乐西公路纪念碑,两碑之间的图案是一把“十字锹”,碑前的石磙就是当年的压路机 (图片来源:坝上客博客)

荡气蓑衣岭

大相岭向东延伸到大渡河岸边,山险岩危,山脊平均海拔3000米,垭口海拔2800米,气候恶劣,终年云雾缭绕,雨水淅沥,冰雪期长达5个月左右,行人翻越,必备蓑衣遮风挡雨,故名蓑衣岭。

大相岭(李贵平 摄,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高山流云,人迹罕至的蓑衣岭野花常开、野果常有、野趣常在。乔木亭亭藏飞鸟,溪水清清戏游鱼。天公作美时,峨嵋山、瓦屋山、大瓦山……连绵蜀山一览收。目之所及:“日光隐隐见苍海,山色青青耸碧空。”

乐西公路穿过蓑衣岭垭口,南达雅安汉源县城85公里,东去乐山金口河50余公里,这里曾是四川、西康两省的界山。垭口立有几通碑,除雅安市、乐山市、乐山金口河区立的三通文物保护碑外,还有:

乐西公路蓑衣岭垭口 (向俊逸 摄,图片来源:津门网)

“蓑衣岭”碑,高约1.2米,宽约0.6米,行楷。碑不大,糙石所制,“蓑衣岭”三字笔力险劲有破空之势,见之让人血气翻涌,心胸激荡;碑首:“乐西西公路二十七分段长王仁轩 ”,落款:“中华民国三十年一年元月”。王仁轩名不见经传,却是亿万中华儿女驾长车,收拾旧山河的决心。

“蓑衣岭”碑(向俊逸 摄,图片来源:津门网)

“褴褛开疆”碑,长约3米,高约0.6米,小篆。碑文,隶书:“蓑衣岭乃川康来往要冲,海拔二千八百余公尺,为乐西公路之所必经,雨雾迷漫,岩石陡峻,施工至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来此督工,限期迫促,乃调集本处第一大队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间,开凿工竣,蚕虫鸟道,顿成康庄。员工任事辛苦,未可听其湮没,爱为题词勒石,以资纪念。”落款:“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兼石工总队长赵祖康并识,中华民国二十九年”。

褴褛开疆碑(向俊逸 摄,图片来源:津门网)

“简介褴褛开疆”碑 ,楷书。碑文:“‘褴褛开疆’碑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五池村蓑衣岭,海拔2736米,为乐西公路通车纪念碑,极具价值。乐西公路全长525公里,于1939年8月开工兴建,历时18个月,近30万人浴血奋战,死伤2万余人,蓑衣岭段为全线工程最艰巨,伤亡3000多人,是鲜血和生命筑成的抗战血路。1940年12月,乐西公路通车时,‘中国交通工程三杰’之一,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亲笔题写‘褴褛开疆’,并于1942年立碑,悲壮史诗记载中国筑路史,激励后人。”

“褴褛开疆碑简介”碑(图片来源:坝上客博客)

“血肉蓑衣岭”纪念碑,由“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嫡孙、民革党员张庆成题写。落款:“民革雅安市委会、民革南充市委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汉源永利彝族乡竹坪村委会、南充市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

2020年6月7日,乐西抗战公路纪念碑揭幕式在汉源县永利乡蓑衣岭举行(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当年筑路技术人员手记:“抗战卫国,一寸山河一寸血,筑路架桥,每米工程每米魂。”

烈烈风中,白幕裹,草木暮霜。青山有幸埋忠骨,遗世独立待光阴,簑衣岭万岭低回。  

云盘雾绕的蓑衣岭(向俊逸 摄,图片来源:津门网)

回肠岩窝沟

蓑衣岭南麓,海拔2000余米,坚硬的变质岩山体,天开一口,宽800米,深1500米,呈狭窄巨“V”状,山山对峙、崖如刀截,峡谷幽暗、深不见底,名岩窝沟。峡谷当年是四川省和西康省的分界线,东岸属于四川省,西岸属于西康省;现在则是汉源县皇木镇与永利乡的分界线,东岸属于永利乡竹坪村一组,西岸属于皇木镇万盛村八组。

岩窝沟(作者 供图)

乐西公路从蓑衣岭垭口盘旋向下20公里后到达岩窝沟,“V”形悬崖半腰上,宽度不足5米的公路挂壁绕沟而行,长达7公里,一路蜿蜒,九曲回肠。公路有几处半开隧道,俗称岩腔;1处全穿隧道,俗称山洞;1处深挖山体高33米,长30米,山体分离出四方巨大岩体(3根石柱,1面石墙)矗立在公路上。岩腔、山洞、岩体是岩窝沟壮丽的风景,乐西公路不朽的丰碑。

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乐西公路岩窝沟路段(图片来源:最汉源)

岩窝沟过峡段公路谷口宽约200米,深达200米以上。峡谷东岸,高山瀑布贴岩直下,云烟轻扬。过峡跨沟桥,桥面海拔2044米,桥长20余米,桥下巨石从生,流水淙淙。峡谷西岸,滴水岩摩崖石刻,全文字幅宽260厘米,高90厘米,隶书。栉风沐雨中石刻风化严重,碑文识读:

“□□民国三十年,龙潭刘君复奉命于役西康,□□工程司温平奉令督赶岩窝沟工程,抚危崖,临绝巘,石⊙汲砾,驰駥若野人。滴水岩,刘君复书”。

乐西公路滴水岩摩崖石刻(作者供图)

滴水岩石刻如实描写岩窝沟筑路民工,身拴绳索吊到半空,像野人一样在悬崖绝壁施工作业的艰难场景;至今,岩窝沟路边峭壁、岩体上仍清晰可见钢钎凿痕和炮眼。

悬崖绝壁筑路,危险无处不在。据《乐西公路》一书载:“在岩窝沟施工中125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因爆破和坠崖身亡,平均每公里死亡2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

乐西公路施工现场(图片来源:坝上客的博客)

岩窝沟当年筑路标语:“用我们的血和肉去填平岩窝沟”,没有煽情,只是向死而生的陈述。

峡谷西岸,“忠魂精骨 永昭日月”纪念碑,楷书。碑首:“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修筑乐西公路为国献身者”,落款:“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华藏山社、汉源县乐西路抗战文化研究联合会,辛卯年夏至日”。

乐西公路岩窝沟中段拐点处的“忠魂精骨永昭日月”纪念碑 (向俊逸 摄,图片来源:津门网)

赤子心情深万重,壁力千仞岩窝沟划出温柔曲线。且停停,立玉树侍之,与尔共枕河山,良风年年。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乔 木(四川雅安)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