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抗战老兵追忆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作者:李春梅 郭若雪 郑金容 尹秦 来源:史志绵 发布时间:2020-09-24 13:47:03 浏览次数: 【字体:

抗战老兵追忆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李春梅 郭若雪 郑金容 尹秦

抗战老兵曹昌福

与鬼子激战9天9夜 深藏功名60余载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前不久,我们前去江油市双河镇分水岭村7组 94岁的抗战老兵曹昌福老人家拜望。 这位抗战老兵虽已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从箱底翻出一个红布包裹的包袱,一枚一枚小心翼翼地排开8枚纪念章放在桌上,像抚摸着婴孩一般,摩挲着一枚枚纪念章向我们介绍:“这是解放西北纪念章,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枚纪念章镌刻着曹昌福10年军旅生涯的荣誉,谈及他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往事,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唏嘘不已,感叹峥嵘岁月不能忘怀,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44年5月,18岁的曹昌福被抓壮丁编入国民党第3军第7师21团1营2连。1945年1月,曹昌福随部队开赴前线抗日。

“当时我们在陕西、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与日本开战。战场上有两天没饭吃,每人领了一截生玉米棒子,没有锅也没有水,就从老百姓的断壁下拣来瓦片炒玉米籽吃。虽然枪支弹药供不上,又缺吃少喝,但我和战友们心里想着,只有把日本鬼子赶跑了才喝得上热水吃得上热饭。经过九天九夜的苦战,我们最后还是把鬼子打退了。”说起当年的抗日经历,曹昌福老人两眼放光,声音洪亮。

日本投降后,1947年9月,曹昌福所在部队起义投诚加入解放军,后编入华北军区64军570团。他随部队南征北战,靠一双腿行军大半个中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1948年,曹昌福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朝鲜战争爆发后,曹昌福于1951年2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回忆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其中与美军最惨烈、最艰难的一次战斗,我们没有休息、没有水喝,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一直坚守阵地七天七夜,直到大部队赶来增援,最后取得了胜利!”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曹昌福戴着抗美援朝纪念章随部队回到祖国。“我一直记得胜利回国的时候,在平壤的大桥上放了礼炮,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礼炮,觉得特别骄傲,内心特别激动。”回忆起60多年前那段峥嵘岁月,老人爬满皱纹的脸颊泛起红晕,嘴角上扬,掩饰不住的自豪之情。

十年军旅生涯,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曹昌福多次立功,荣获了战斗标兵等荣誉称号。2015年9月,曹昌福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这是对他抗战功绩的表彰与纪念。

1954年9月,曹昌福在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区)参加集中学习后,回到家乡务农。60多年来,他默默扎根在农村,不论后来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艰辛苦难,都咬牙挺了过来,把参战的军功章深藏在箱底,深藏在心底,从不向外人诉说参战的艰辛,更没有拿战绩去邀功请赏。

“我参加大小战斗十几次,每次战斗身边都会有战友倒下,我现在能幸福活着,就很好了。”曹昌福一边安慰相濡一生的老伴,一边喃喃自语道。正是这种默默奉献的朴实品质支撑着曹昌福扎根农村,历经风雨坎坷60多年,养育7个儿女先后成家立业,生活越过越好。

抗战老兵梁福才

与敌人拼刺刀 被削掉4根手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或许变得模糊,但对于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梁福才来说,却仿佛烙在了记忆里,始终不能忘却。

来到梁福才家中,只见家门前挂着一块“光荣家庭”的牌子。推开门,见到了身体仍然健康的梁福才老人。老人今年已94岁了,听到女儿讲起他的故事时,还是会激动地颤抖,但他自己却无法再清楚地讲述了。

“父亲给我们讲过,他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儿童团。当时父亲的二哥因为参军,就牺牲在战场上,所以爷爷坚决不准他再参军。但是时值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一腔热血的父亲还是瞒着家里,穿上了军装奔赴抗日战场。他在我心中,永远是一名真正的英雄!”梁福才老人的三女儿梁秀玲女士娓娓地讲述了父亲的光荣往事。

在梁福才老人的家中,茶几上放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解放西南纪念章”等大大小小的纪念章十多枚。每一枚的背后就是一次次的浴血奋战,一次次的奋勇杀敌。

1944年11月,梁福才参加本村民兵组织,积极参与当地抗日游击斗争。1945年6月,他在河北省高邑县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过石家庄战役、临汾战役、大长镇战斗、太原攻城战等。“在山西太原,父亲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数百场,每解放一地,就请部队里识字的战友写一封家书给爷爷报平安。”梁秀玲告诉记者。

“他们都是拿命跟敌人拼!”梁秀玲说,在父亲那个战火不停、负伤不断的年代,每天都有从后方前来支援的战士投入战场,有的刚上去一会就死了,有一个支援部队在战场上坚持了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战场就像一个大熔炉,和父亲同一个村出来参加革命的80多个人,只剩父亲还活着。

梁秀玲拉起父亲的手说:“这4根手指就是在战场上受伤的。在太原攻城战斗中,父亲与敌人拼刺刀,左手手指被削掉4根。在一次战斗中,一枚炸弹从父亲脚下划过,让他脚受了伤。”听到女儿的话,梁福才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激动不已。

“父亲总是说,活着就是享了国家的福。”梁秀玲说,父亲从小也不给家里的孩子讲什么大道理,平时教育他们兄弟姐妹,说国家有任何需要都要去,所以大姐很早就参军入伍了。

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跟随大部队辗转到四川,梁福才用前半生书写忠诚,用后半生讲述生活。“往年父亲身体好的时候,他经常看战争片,每次都要流泪,《亮剑》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梁秀玲说,父亲小时候教导的话,他们也传给了下一代:第一是吃饭要快,不要聊天。因为他说过去打仗,饭刚端在手上,一说哪里打仗了,马上就要去,吃得慢肯定不行;第二是要节俭。他总说过去打仗,生活困难,常常一两个月不洗澡,因此要节俭,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抗战老兵吴孔朴

16岁投笔从戎上战场 头部受伤留下后遗症

“有国才有家,我不怕死,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人的职责……”16岁就参军入伍踏上了保家卫国之路的吴孔朴,如今给我们讲起那段经历时,心中依旧感慨万千。

1943年,在抗日战争尤其是远征军战场紧急关头,三台县一大批学生毅然投笔从戎,掀起了知识青年入伍从军热潮,成为了“十万青年从军运动”之源。正在丰谷中学读初一的吴孔朴深受感染,毅然参军入伍,踏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

“那个时候,国家遭受侵略,我知道有国才有家,国没有了我们就是亡国奴。所以我要当兵,要保卫国家。”吴孔朴将入伍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深明大义的父母满含泪水,将他送上了战场。

吴孔朴告诉我们,他还记得当时是和丰谷中学以及三台10多个学生一起入伍。因为大多是学生兵,根本不懂怎么打仗,所以他们被安排到泸州进行训练。半年后,吴孔朴随部队上战场,迎来了著名的老河口战役。

老河口位于襄河左岸,是湖北进入陕西的要冲。1938年以后,守军在这里修建了飞机场。驻扎在这里的飞机经常轰炸日军后方和交通线,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威胁。日军计划除掉这个“威胁”,于是,1945年发动了老河口战役。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吴孔朴被编入青年远征军206师。“虽然战场很残酷,但我既然入伍了,就不怕死。”吴孔朴和战友们在兵力和武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顽强抵抗,奋勇杀敌,最终抗击日寇达13昼夜,“当时伤亡很惨重,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但我们都没有退缩,继续杀敌,我也被日军的弹片击伤了头,留下了头疼的后遗症。”

1945年7月,作战结束后,吴孔朴因病返回泸州休整。后来,他还参加预备军官教育,学习各种军事技术。1946年6月结业后,获授少尉,后申请到汉口青年中学读书,至1948年学校停办便回家务农。

退伍回家后,因不懂农业技术,到三台新庙子与姐夫一起经营小生意,后回家种地。1951年参加扫盲教师队伍,开展夜校教学活动,还在丰谷胜利村、建设村、李家桥村民办小学代课等。

“他现在身体还可以,没啥子大病,有时候还能帮着我们做点农活,照看2岁的重孙。”如今,吴孔朴和儿子儿媳住在丰谷镇新建村3组,儿媳周海英告诉记者,虽然已经退伍多年,但老人爱国报国的心一直都在,平时最喜欢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只要一看到国家取得新的成绩就特别开心,还要激动地给家里的人讲。

随着年岁增长,那段入伍保家卫国经历,渐渐地在吴孔朴脑海中模糊了起来,但想起当年离家入伍的场景,老人依旧十分自豪。“我很自豪,当年有勇气参加入伍,成为保家卫国的一分子。现在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富裕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这都是一代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老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享受现在好日子的同时,也要记住那些为国家奋斗牺牲的人。

抗战老兵丁育红

主动报名参加远征军 一心只想保家卫国

穿越历史时空,有些印记被风雨侵蚀不见,有些记忆却注定铭记一生。

带着对革命历史的尊重、抗战老兵的敬意,我们来到抗战远征军老兵丁育红的家中,听他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在江油市青莲镇月圆村五组丁育红的家中,我们见到了这位经历过“非凡”历史的抗战老兵,已99岁高龄的他,思维依旧很清晰,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944年报名参加了青年远征军(1944年秋,国民政府为了在中国战区储备反攻力量,组建了一支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现代化武装部队——青年远征军)。

丁育红老人站在家门口,穿着一件红色布衫、一条灰色的长裤,看到有客人来,连忙进屋找凳子,招呼我们坐下,脸上洋溢着温和的笑容。

“当时我在江油彰明初中读初二,听老师说参军的事情,便主动报名了。”丁育红老人回忆道,和他一起的还有十多名同学,“生死没放在心里,只想保家卫国。”

对于参军这件事情,丁育红老人说,家人很支持。随后,跟随大部队一起,离开家乡到了成都,后又转往泸州,被编入青年远征军203师,接受军事训练。“训练虽然很艰苦,但大家都咬牙坚持,一心只想着练好技术上战场。”丁育红说,“我是步兵,练的是步枪,和日军的武器装备没法比,不敢懈怠,因为技术不过硬就拼不过日本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使丁育红老人一心上前线杀敌的壮志落了空,但是他并不遗憾,“因为上战场打鬼子,我是自愿的。”抗战结束后,丁育红被编入青年军,继续接受了3个月的军事训练。随后,他进入陕西汉中青年中学继续之前未能完成的学业。学业结束后,不愿意参军打内战的丁育红老人退伍回到老家,“我参军是为了抗日,不是打中国人。”

1950年,丁育红老人到东兴乡石庙子小学教书,一直到1980年12月,从江油市九岭学校退休。30年间,在游仙区的东林乡小学、江油市的大堰乡、香水乡等乡村小学校园里,都留下了丁育红教书育人的身影。

“他参军的事情,一直没向外人提过。”丁育红的小女儿丁萍告诉我们,她10岁的时候,从别人口中才知道了父亲参过军的事情。在她心里,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虽然父亲没有上过战场,但他依旧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如今,丁育红和小女儿住在一起,爱看书读报的他,家里订了不少报纸,每天都会关注国家大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我们抗战老兵这个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很感谢大家。相信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丁育红语气坚定地说。

来源:史志绵阳(据绵阳日报) 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作者:李春梅 郭若雪 郑金容 尹秦

来源: 史志绵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