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邓沛 ‖ 蔡锷将军与《护国岩铭》
蔡锷将军与《护国岩铭》
邓 沛
护国岩位于今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南30公里处之护国镇,下临永宁河,背靠大洲驿,当川云东路与大洲驿通贵州省赤水市公路交点。此处河水粼粼,竹树掩映,一巨岩突兀而出,高数十米。护国战争胜利后,蔡锷将军亲题此岩名“护国岩”,并作《护国岩铭》于其上,成为今天泸州市的一处重要史迹。1981年8月,当时的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公布“护国岩及其题刻”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护国岩题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史载,1915年袁世凯悍然复辟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定于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消息传来,举国大哗,反袁斗争如火如荼,声势十分浩大。
1915年12月25日,原云南都督蔡锷与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戴戡、李烈钧等在昆明联名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声讨洪宪帝制,号召各省同时举义。组织护国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蔡锷为护国军总司今,下设三军,以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统军攻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出滇南,攻广西、广东;唐继尧兼第三军总司令,留守昆明;戴戡率黔军入川,为第一军右翼总司令,护国战争全面爆发。
其时,袁世凯加紧调兵遣将,在新华宫丰泽园设立“征滇临时军务处”,亲自主持对云南的军事行动。1916年1月5日,袁世凯接连发出两道申令,一要各省长官“晓谕人民”,二要“近滇各省将军、巡按使,一体严筹防剿,毋稍疏忽,并派虎威将军曹锟督率各师,扼要进扎,听侯调用”,拟定了三路出兵计划。第一路,由第六师师长马继曾为司令,指挥湘西、河南、奉天、安微等处兵力约2.6万人,拟向辰溪集中,然后从湘西入贵州,从侧翼攻滇。第二路,以张敬尧为司令,指挥南苑、岳州、南昌、保定等各处兵力,加上川军两师三混成旅,总数约4.5万人,为北洋军主力,拟先集结于重庆,然后从泸州突破,进攻云南。以曹锟为第一、二两路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湘、川战争。第三路,以广惠镇守使龙觐光(广东将军龙济光之兄)为云南查办使,率粤军一师假道广西进攻云南,抄袭护国军的后路。后来,又曾抽调倪毓棻所率领的安武军十五营和范国璋的第二十师进入湖南增援。
从上述部署来看,四川泸州是敌人的主攻方向,湘西、粵、桂方面为助攻。只要打垮入川这路敌军,其他两路可不难攻破。为此,蔡锷亦主张以四川为护国军的主攻方向,而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泸州。因此,蔡锷决定亲自指挥护国第一军中路主军的攻泸战争。他已注意到“袁远命曹锟、马继增、张敬尧所部,分道入黔”,因而“须趁北方援军未抵川黔以前,速与作战。一举破之乃佳耳。”只是由于北洋主力部队先于护国军赶到泸州,使战场发生了对护国军颇为不利的变化,也就使以泸州为中心的川南战场争夺十分激烈。由此形成了中国内战史上著名的恶战,成为“盖有枪炮以来,当以此役为最”的局面。
蔡锷亲率赵又新、顾品珍两梯团为中路主军,于1916年1月14日由昆明出发(董鸿勋支队为中路先锋,先于1月10日从昆明出发;朱徳支队则稍迟于1月28日才离开昆明)。护国军出师有严格的军纪和军风,要求“一律严守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人民家”;“体息场所必定大小便之地点,勿许任意污染,有妨卫生”;“购买须要公平,不得依势估压”;若遇战斗,“官长须要身先士卒,为部下之表率”等。正义的军队,加上良好的军纪,这样护国军的出师“自滇以达蜀地,无不箪食而迎”,受到沿途群众的热烈欢迎。
1月26日,董鸿勋支队抵贵州毕节。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派员2人至毕节,与董鸿勋密商响应办法,计划护国军入川与刘军战斗,刘军佯败,护国军尾追,会合直捣泸城。董鸿勋支队尾追刘存厚部,1月31日抵永宁(今叙永),2月4日抵纳溪(泸州南)。然而,消息已经走漏,刘存厚师于2月2日在纳溪宣布反袁独立。在这之前,贵州已于1月27日宣布独立,响应护国,以刘显世为贵州都督。
2月5日,董鸿勋支队与刘存厚师会攻泸州,先夺取泸州对面的蓝田坝、月亮岩。月亮岩雄峙长江,地势高峻,在上面配制炮兵,可居高临下,俯击泸州。7日,董鸿勋将蓝田坝、月亮岩交刘存厚部团长陈礼门驻守,自己率兵两营从长江下游泰安场渡江,攻击泸州侧背,进占罗汉场、小市及五峰顶,泸城指日可下。9日,驻泸敌军熊祥生旅一面死守泸城,等待援军;一面利用夜幕,伪装妇女,偷渡长江,突袭月亮岩,守军猝不及防,相率退却,团长陈礼门羞愤自戕。董鸿勋闻月亮岩失守,狐军深入,恐遭不测,乃退回纳奚,刘存厚军退往江安。12日,泸州敌人倾巢出动,渡江进攻,将刘、两部包围在纳溪安富街一隅,情勢危急。13日晚,何海清支队赶到纳溪,立即投入战斗。蔡锷又电令占领叙城的第一梯团派兵支援消州、纳溪。随后,禄国藩、朱徳两支队也赶到纳溪前线。于是,护国军攻泸之役变成了保卫纳溪的战斗。
朱德到达纳溪后,即被派往纳溪东面高地棉花坡(又名莲花坡)增援,并同时委以因作战失利而撤职的董鸿勋所遗第三支队的指挥任务,第六支队则改由王秉钧指挥。棉花坡是纳溪通往泸州的咽喉,双方争战十分激烈。棉花坡一战是护国军攻泸保纳战事最重要的阶段。“因为第一,此阶段时间最长,近一个月,影响全国各地时间最久。第二,此一阶段敌我阵地战斗,我军居于不败之地位,所起号召作用最大。第三,敌顿挫于我阵地前,损耗最大。”北洋军依仗械多弹足,昼夜不停地向护国军阵地猛轰,松林被击得“强半倾倒在地上”,毁落的松针达“数寸”之厚。棉花坡战斗是护国战争的缩影。护国军官兵们表现了为正义而战的大无畏精神。
棉花坡之战古战壕遗址(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为打破北军进攻,2月19日,蔡锷指挥全军分三路向北军进行反击。一、禄国藩率一营,“由黄土坡向蓝田坝进攻”;二、朱德率两营,“由棉花坡向菱角塘进攻”;三、何海清率两营由永宁河“右岸向双河场进攻”。刘存厚部“担任纳溪城内外及其附近市街之警戒及掩护,又渡江对龙头关急作佯攻”。在护国军的进攻下,北军伤亡惨重,不得已“退踞原阵地之后,有难于久支之模样。”经三天激战,菱角塘方面的敌人被击溃。但总的来说,敌人仍占优势,张敬尧第七师又源源不断开到泸州,护国军本身的伤亡也很严重,曹之骅、雷淦光两营长相继阵亡。鉴于以上惰况,蔡锷乃命令自22日起,“暂取防御”,“整顿队伍,待转攻势。”
经过几天的休整和部署,蔡愕命令从2月28日起发动总反攻。这次反攻的主攻部队是何海清支队,朱德、王秉钧支队和刘存厚部属“助攻部队”。何支队“从侧面攻击逆军阵地据点之石色沟、七块田等处”;助攻部队是从正面掩护何支队前进。蔡锷在命令中说:“本总司令与蜀军刘总司令(存厚)编成督战队,现在战线后方督战。凡无命令后退者,立即当地枪毙。”
反攻开始以后,激战连续进行了几天几夜,随后的战斗一直延续到3月上旬。战斗在江安到蓝田坝的广闹地区内展开,绵亘20余里,日以继夜,连续猛攻,多次短兵相接,相互肉搏。朱徳在回忆这一段战斗历程时说:此时“川南全部化为战场,一连激战了四十五个日日夜夜,毫无间歇。”叙府得而复失,纳溪三易其手。蔡锷也曾说:“此三星期之剧战,实吾国有枪炮后之第一战也。”
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保卫战,“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平生死以外,总计伤亡及失踪不明者不下千人,而敌军死伤尤众。”“纳溪之役,逆军死伤三、四千人。作为总司令的蔡锷虽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战斗,“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点钟,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蔡愕也说,在那艰苦战斗的日子里,尽管力量悬殊较大,护国军人数有限,武器弹药不足,以劳攻逸,地势不利,但是“幸土气坚定,上下一心,虽伤亡颇重,昼夜不得安息,风餐露宿,不为所阻。”“我军士气百倍,无不以一当十。”因此虽我军“屡濒于危,皆能绝处逢生。”蔡锷在艰苦战斗中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的信念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护国岩题刻全景(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16年7月,蔡锷还军大洲驿,亲将永宁河边这座石岩命名为“护国岩”,并作《护国岩铭》以纪实,由护国军参谋处长殷承瓛(huán)手书勒石。“护国岩”三字径大1米,仿颜体字,笔力雄浑。《护国岩铭》共286字,字大10厘米,挺秀端正,字迹均十分清晰,其内容如下:
《护国岩铭》
中华民国四年,前总统袁世凯叛国称帝,国人恶之。滇始兴师致讨,是曰护国军,锷实董帅之。逾年,师次蜀南,与袁军遇于纳溪,血战逾月,还军大洲驿,盖将休兵以图再举。乃未几而桂粤应,而帝制废,又未几而举国大噪,而袁死,而民国复矣。嗟乎!袁固一世之雄也,挟熏天之势以谋窈国,师武臣力,卒毙于护国军一击之余。余与二三子军书之暇,日容与乎兹岩之下,江山如故,顿阅兴亡,乃叹诈力之不足恃,而公理之可信,如此,岂非天哉!世或以踣袁为吾护国军,护国军何有?吾以归之于天,天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兹岩云尔。铭曰:
护国之要,惟铁与血。精诚所至,金石为裂。
嗟彼袁逆;炎隆耀赫。曾几何时,光沉响绝。
天厌凶残,人诛秽德。叙泸之役,鬼泣神号。
出奇制胜,士勇兵饶。鏖战匝月,逆锋大挠。
河山永定,凯歌声高。勒铭危石,以励同袍。
民国五年七月勒石 蔡锷 题
殷承瓛书
护国岩题刻序言、铭文( 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 供图)
今天,蔡锷将军亲撰的《护国岩铭》石刻,还完好地保留在大洲驿旁永宁河边的岩石上,供人们瞻仰,它事实上成了护国战争的一座丰碑,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蔡松坡先生遗集》之八。
2.谢本书、顾大全编选,《护国战争史料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3.原宜宾地区文化局编,《宜宾地区文物简志》。
4.新编《纳溪县志》
5.邓沛,《护国战争在川南》,载《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 沛(宜宾市叙州区二中历史高级教师)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