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李兴成 ‖ 红色文物:攀枝花“十三栋”

作者:李兴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30 15:00:05 浏览次数: 【字体:

红色文物

攀枝花“十三栋”

李兴成

“十三栋”,是上世纪60年代开发攀枝花(当时称渡口市)时建设者在大渡口建成的第十三栋住房,也是当时第一座青砖楼房。据资料记载,1964年,原云南省建筑公司奉命在此修建一批干打垒房屋,以便成千上万建设者来攀枝花后有个暂时落脚的地方,人称“万人招待所”。这批房屋共有16栋,其中的这栋两层青砖小楼列第十三栋,“十三栋”因此得名。

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十三栋)(图片来自网络)

“十三栋”是攀枝花建设初期总指挥部所在地。1965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攀枝花视察期间,在这里代表中央审定了攀枝花建设方案,彭德怀、彭真、贺龙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攀枝花指导工作时,都住在“十三栋”。50多年过去了,攀枝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十三栋还是当年的模样吗?

1965年冬,程子华(左一)陪同邓小平、李井泉视察攀枝花钢铁基地(图片来源:攀枝花新闻网)

在攀枝花市大渡口街,穿过鳞次节比的现代摩天大楼,在接近攀钢家属区的一片绿荫丛中,便可以看到“大渡口013栋”的门牌。这是一座两层的灰砖木窗木顶小楼,在大渡口商业区的高楼大厦中并不显眼,门上挂有“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渡口市总指挥部招待所(俗名十三栋)”的标牌。

1965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攀枝花时,住在“十三栋”二楼205号一套一室一厅的房间,卧室很小,放有一张床和一张写字台,客厅大约10平方米左右,放着竹制的座椅和茶几。如今墙上挂着多位中央领导人到攀枝花视察的历史照片。凝视这间房里的每一样物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平同志在这里拉亮台灯,认真研究攀枝花规划图纸,看着这蕴藏着近百亿吨的钒钛磁铁矿,他不由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建设规划汇报(图片来源:攀枝花新闻网)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攀枝花已从诸葛亮眼中的五月渡泸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一座新兴钢城、长江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攀枝花建设初期出于战略考虑,是典型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如今的攀钢不负小平同志的期望,已由设计年产150万吨钢增长到500多万吨的生产规模,新世纪的攀枝花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

航拍攀枝花炳草岗地区(杨树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兴成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