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 建“沼气博览园”走上生态农业新路子

来源:2021041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14 09:55:26 浏览次数:1422 【字体:

海龙村沼气博览园一角。

海龙村沼气池。本版图片均由高菀君摄

蹲点点位

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

历史评价

遂宁县横山区(今属安居区)是上世纪70年代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络绎不绝。

而今,这里的沼气又有了新的定义和发展,原先供居民做饭照明的沼气池,变身为农村能源发展的证明,成为“中国沼气博览园”的一部分,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这些天,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村支书熊建,一大早就会到村里沼气博览园建设现场看看。他心里一直念着一件大事:今年6月,海龙村“中国沼气博览园”要开门迎客。

站上海龙村的观景平台,正前方“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海龙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海龙村,曾经是一个“沼气建设大村”。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缺柴烧的问题,海龙村发起“能源革命”,大力发展沼气池。后来,随着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的普遍运用,以及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海龙村的沼气池逐渐被弃用。

如今,海龙村依托“中国沼气博览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邹霞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若晔

“沼”气蓬勃

大办沼气让遂宁蜚声省内外

“这两年来找我的人很多,都想听一听我们当年大办沼气的故事。”海龙村村民卢世成已经77岁,他是村里最早参与修筑沼气池的匠人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龙村一带因为自然条件差,人多地少,缺柴少炭,煮饭、照明成为生活难题。“当时村周围的山头都是光秃秃的,老百姓把收割后的小麦根挖出来晒干当柴烧。”卢世成说。

现实困难逼着大家要做出改变。据《遂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志》记载,1970年8月,遂宁县横山区(现属安居区)派出一批干部到制取沼气成功的德阳市中江县参观学习沼气建池技术。回到遂宁后,在全区抽选18名石匠,在凯歌公社二大队(现名海龙村)、三大队试建成功了一口容积为4立方米的长方形条石结构沼气池。第一口沼气池建设成功后,附近社员先后建池22口。

“第一代条石结构的沼气池,封闭性不好。”卢世成说,一空下来大家就围在一起讨论技术:把沼气池的形状改为圆形、用混凝土抹缝、土办法制作压力表……到后来,海龙村建设沼气池的技术成熟,相继出现第二代、第三代沼气池。在1973年,海龙村基本实现全村沼气化。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一文记载:到1974年,中江、绵阳、绵竹、遂宁、渠县等五个地方社社都有沼气池。

遂宁县横山区成为20世纪70年代沼气发展的先进典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络绎不绝。据《遂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志》记载,1974年至1975年,陕西、河南、宁夏、湖南等省市派团先后来遂宁考察沼气建设。也是从1974年起,卢世成等多名海龙村的沼气建池工人有了新任务:到有需要的地方帮助当地群众建沼气池。“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越发普及,沼气产量不稳等短板凸显。”熊建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家畜养殖锐减,能源需求降低,沼气原料短缺,沼气在海龙村一带逐渐被舍弃。

还看今“沼”

延伸沼气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

30多年后,废弃的沼气池焕发新机。

2018年,海龙村摸排出村内现存203口废弃沼气池,其中25口较为集中。随后,当地还原老旧沼气池面貌,规划打造“中国沼气博览园”,建设沼气陈列馆、农村能源历史博物馆等特色园馆。

“中国沼气博览园是收藏、保护、研究沼气文化资源,展现农村能源探索历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增强农民文化自信。”遂宁市安居区委相关负责人说,安居区将着力把“沼气博物馆”建设为见证历史、传承精神、促进发展的科技综合示范体、农村能源科普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生态文明实践基地。

沿着“中国沼气博览园”内的小径前行,已经被修复保护起来的老旧沼气池被标注上了“个人信息”,户主姓名、建设时间、容积、建池材料等一目了然。旁边,花木掩映处,修复和新建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几十米开外,是一个新建的沼气池,专门为园内的民宿而建,用于照明和煮饭。

为重新用好沼气,海龙村把发展沼气列入乡村振兴的一揽子计划,利用生猪养殖场建设规模化的沼气使用基地,以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实现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重点是推进‘三沼’运用与笋用竹、稻鱼稻虾、脆桃等产业发展相结合,上联养殖、下联种植,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熊建说。

记者在海龙村脆桃种植基地内看到,从生猪养殖场铺设过来的沼液输送管道已经接通到桃园内,管道分设了三四个接口,方便接入水管,多人可开展浇灌工作。熊建说,目前铺设了4.2公里管道,能覆盖600多亩的桃林。

在脆桃林外,千亩笋材两用竹,绿意遍野。“沼气和笋用竹是我们的两大特色,我们将用好这一资源,做好沼气循环利用,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熊建说。

讲述

国家鼓励发展沼气

“我从石匠变为技术员”

讲述人: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沼气技术员卢世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若晔整理

在海龙村卢世成家的堂屋,四方桌子上大大小小的“红本本”都是他的技术证明。3月23日,我们坐在长条板凳上,听卢世成讲述多年前他和沼气的故事。

“我们这里地处浅丘,人多地少,缺柴草烧。当时为了节约柴火,中午就把晚上的饭做起了。”上世纪7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沼气。1970年,当时二十多岁的卢世成,职业有了一次转变——从盖房子的石匠变为沼气技术员。“最初建沼气池都是要打石头,于是顺理成章地转行了。”“发展沼气的好处有很多,最明显的是缓解了农村缺柴烧的问题,点灯、烧水、煮饭,都可以用沼气了,大批打柴的劳力也可以投入生产,不用漫山遍野去找柴。还能把大量的农作物废料利用起来,增加了饲料和手工业原料,更加有利于发展副业和畜牧业。”卢世成说。

1972年《四川日报》曾报道,“遂宁县横山区新近建成十三个容积三百一十九点六立方米的沼气池,全区迅速出现一片‘照明不用油和电,煮饭不用柴和炭’的喜人景象。社员们不必再把本来应当作猪饲料的作物稿秆当柴烧了。”横山区就是现在安居区的一部分。

实现“照明不用油和电,煮饭不用柴和炭”的过程中,卢世成与其他技术工人一起做了一次又一次技术改良。卢世成拿出一个一米多高的长竹筒,掏空的竹筒放有一截玻璃管,放在厨房里,这是最原始的压力表。“我们还用加大出料口的办法代替水压箱,改长方形的池型为坛子式池型,节约用工、用料,使每立方沼气池的造价由原来的十多元降到三四元。”卢世成说。

卢世成打的第一口沼气池,现在完好无损地保留在海龙村内。“沼气池分为三部分,入料口、存气池、出料口。粪便、秸秆等废料放进去,在沼气池内密闭发酵,上面通常有一个气管,连到厨房。最后的废料从出料口出来,可以用来做肥料。”

卢世成说,随着技术的成熟,他的脚步也遍布了全国。“但在1989年后,沼气使用慢慢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来源: 2021041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