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华西坝红色记忆——五大学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上)
华西坝红色记忆
——五大学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上)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和东南沿海等沦陷区的高校纷纷内迁。位于成都南郊的华西坝在当时是一块难得的清净之地,1937年,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相继迁往,与华西坝的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办学,人称“华西坝五大学”。五大学汇聚华西坝后,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
华西协合大学教育学院。它前面的广场曾是多次爱国学生运动集合地,被誉为“民主广场”(来源:《华西坝风云录》)
宣传抗日救亡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大片土地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秋,沈荫家、艾尔达、周曼如、甘佩萱、罗光斌等8名五大学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团结同学,开始抗日救亡宣传。他们先是组织成立歌咏队和戏剧队,在校内、街头、公园、乡镇等地演唱抗战歌曲,表演抗战戏剧,以这些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抗战故事,深受欢迎。同时,他们创办抗日宣传墙报,定期出刊,每逢重大节日还会出专刊。墙报的读者很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此外,他们还经常组织演讲,通过讲述战争背景、分析前线战争形势、揭露汉奸投敌卖国丑闻等,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时局真相,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抗战主张。邀请的演讲者多为有亲身经历的或来自沦陷区的同学,由于内容真实感人,吸引了很多听众并引起强烈共鸣,极大增强了群众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抗日救亡热情高涨。
为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学生们还定期举办读书会,阅读《论持久战》《资本论》《新华日报》等进步书刊,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用革命理论武装头脑,为动员群众奠定基础。
抗战时期的华西坝
成立“五大学战时服务团”
为更好地团结群众,五大学学生组织成立“五大学战时服务团”,短短几个月内,通过经费筹措、壮丁慰问、化妆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1938年末,战时服务团200余名学生把自制手工品、自买书刊等作为义卖品,到成都各地售卖。有的同学还背上擦鞋箱,在街上擦皮鞋赚钱。同学们走到哪里,就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战”的口号宣传到那里,富豪、士绅们纷纷慷慨解囊。
1939年初,战时服务团学生们在智育电影院举行大型义演募集经费。“壮丁营医药全无,死亡相继,寒夜觳觫,病者十之二、三,不但于抗战不利,且于人道何堪”的募捐宣言,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义演连续了几个晚上,总共收到捐款15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然而,义卖和义演筹到的经费,大多却被国民党当局侵吞了,剩余的一部分用于支援前线抗日将士,另一部分用于慰问壮丁们。壮丁大多是被各地保甲抓去服兵役的农民们,被层层克粮饷、服饷,因而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黄肌瘦,毫无斗志。战时服务团不仅用筹到的钱为壮丁们购买猪肉等慰问品,还多次免费为他们治病、代写家信,并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深受壮丁们的欢迎,也鼓舞了他们的抗日士气。
1939年春节,战时服务团组织了一次化妆宣传活动,通过化妆使外形更贴近某个人物角色,在闹市区表演节目,向社会各界宣传抗日救亡。如方一宝化妆成阿比西尼亚皇帝,李世坚化妆成日本反战妇女等。这种别开生面的表演活动在当时的成都比较新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参考:《华西坝风云录》,四川大学宣传部编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