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洪雅党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12 20:10:16 浏览次数: 【字体:

洪雅党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洪雅县位于川康咽喉地带,斜置于峨眉山和大相岭、总岗山之间,地方偏僻,交通闭塞,只有青衣江上连雅安,下通乐山,成为全县唯一的水运通道。解放前的洪雅,劳动人民长期遭受地主、官僚的剥削压迫,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军阀混战,抓丁派款,兵连祸结,高利盘剥,苛捐杂税,全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洪雅人民也曾进行过多次斗争。20世纪30年代末,洪雅城内数百名靠织土布为生的城市贫民,为反抗征收土布营业税和行捐,冲进营业税分所,砸烂吊牌和办公桌,撕毁文件档案,摔掉印章,迫使营业税分所不得不暂作让步。人民群众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斗争,虽取得了一些胜利,却不能从根本上摆脱饥饿和贫困,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反而变本加厉。

今日洪雅(江帮富 摄,图片来源:山水洪雅)

1932年,国民党21军、24军展开了争夺地盘的战争。两派军阀混战,不顾人民死活,将庞大的军费开支一股脑地摊派在人民身上,其中向洪雅人民预征了49年的赋税,从1932年征到了1981年。军阀们的横征暴敛,激起了全川人民的强烈反抗。

1932年11月,中共上川南特支在川西地区成立了“上川南抗捐大同盟”,中共邛(崃)大(邑)蒲(江)县委,在邛、大、蒲地区成立了“抗捐大同盟”分部,并以大同盟名义,发了宣言、通电、《抗捐大同盟斗争纲领》和《告各县人民书》,各县人民纷纷响应。在广大人民支持下,组成了“上川南抗捐军”(后改编为川康边区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由中共党员孟光远担任司令员,与军阀地主展开了武装斗争,纵横驰骋于川西南各县,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

1933年8月,抗捐军转战到洪雅总岗山,活动于竹叶寺、火烧庙、骑山庙至插旗山一带,队伍由600人发展到1000多人,与当地群众建立了鱼水深情。尽管这支队伍在洪雅境内只驻扎了一个多月,却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洪雅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党领导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军队,意识到了自己的阶级力量。

给洪雅人民巨大影响的还有红军长征。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南下,路经洪雅境内。12月1日,有一支29人的红军小分队到洪雅所属的炳灵乡,侦察敌情,宣传抗日,在射亭村河湾楼留下了“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的标语,又在石厂楼俘获了民团10多人。国民党薛岳部龟缩在炳灵街上,不敢与红军接火。红军虽然只路过洪雅一角,却使国民党反动势力和地主老财魂飞魄丧,而广大人民则扬眉吐气。伟大的长征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在洪雅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劳动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才能翻身解放。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的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洪雅,首先从学校的进步师生开始,逐步把运动推向各阶层,推向广大农村。那时,全县中小学组织抗日宣传队,教唱抗日歌曲,一时使闭塞的洪雅出现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抗日局面。在抗日救亡高潮中,洪雅县有100多名爱国青年参加了“出川抗日义勇队”,奔赴抗日前线,打击日寇。在罗坝,由进步教师牟文元组织的“罗坝抗战剧团”,经常深入到止戈、东岳、观音(今柳新)、中保等地巡回演出,唤醒祖祖辈辈埋头种田的农民群众,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1938年,牟文元考入成都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假期,牟文元回到家乡罗坝,利用原国民党驻军余味儒倡建的“罗坝文化促进社”这一合法团体作为掩护,组织青年开展读书活动,学习何干之的《中国往何处去》,以及一些抗日救亡书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发动青年写论文、诗歌、画漫画,利用办壁报、演戏剧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激发群众的爱国热忱。

1940年春,受中共川康特委领导的“民族剧团”辗转到洪雅宣传抗日。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洪雅县党部秉承省党部之命,对剧团的演出设置重重障碍。剧团在洪雅各界群众支持下,排除各种阻力,先后在县城、将军、三宝等地演出了一个多月才离开洪雅。抗日救亡运动在洪雅的开展,为洪雅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洪雅的党组织就是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