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解放重庆史话(上)‖ 胡平原

作者:胡平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28 20:31:11 浏览次数: 【字体:

解放重庆史话(上)

胡平原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这时虽然北京上空冉冉升起五星红旗,但中国历史重镇重庆还没有解放,一代红岩英烈江姐等英雄、民主人士还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解放重庆迫在眉睫,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挺进大西南,实行大歼灭。

重庆解放时组图

1949年11月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发起西南战役,从重庆的东南面发起强烈进攻,拉开了解放重庆的序幕。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长驱直入重庆城区,宣告重庆彻底解放。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重庆解放72周年,在此之际,回忆往事,漫笔文史,以示纪念。

国民党

摆阵布兵,死守西南,负隅顽抗

伴随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国民党蒋介石眼看大势已去,于是,摆阵布兵,死守西南,负隅顽抗。

1949年4月5日,国民党政府将重庆绥靖公署升格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以曾作过行政院长的张群为长官,钱大钧为副长官,萧毅肃为参谋长。其战略方针:一是控制四川、西康、云南、贵州、重庆四省一市,以四川为重点,建都重庆,固守西南,以待国际形势事变,卷土重来;二是形势不利时,退守云南,背靠国境,争取外援,反攻复国。蒋介石认为:西南地区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易守难攻,而四川地区又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人口充足,是一块风水宝地。根据这一构想,蒋介石摆阵布兵,重新调整、加强了西南防御体系。

一是增设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由胡宗南兼任,副主任由裴昌会兼任,绥署地点设在绵阳。其地区包括川陕公路东西两侧,川西北和川北广大地区,沿平武、青川、广元、川陕边境亘米仓山,右接孙震部队。作战部队由胡宗南从陕西撤下来的军队担任,当时胡宗南所指挥的部队有李文的第五兵团,裴昌会的第7兵团,李振的第十八兵团,共12个军,约30万人,是当时国民党所剩下的两大主力之一。同时,增设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谷正伦,部队有何绍周十九兵团的两个军。增设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部队有四个军。

二是将宋希濂的绥靖司令部改组为川黔鄂湘边区绥靖公署。宋希濂任主任,驻守恩施,负责长江以南包括四川的酉、秀、黔、彭和贵州的沿河、松桃在内的川、黔、鄂、湘四省边界广大地区的防御任务。管辖有钟彬的十四兵团和陈克飞的二十兵团等共计兵力15万人。

三是将孙震的川东绥靖司令部改组为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孙震任主任,董宋珩、陈兰亭、罗广文(兼)任副主任,驻守万县。万县第十专区、达县第六专区为其防区。所部孙元亮的第十六兵团两个军,分别布防于万县、云阳、奉节和丰都、忠县地区;潘清洲师扼守巫山,巫溪长江以北一带大巴山防线;以罗广文部的一一○军控制汉渝公路沿线,以一一一师扼守城口、万源一带大巴山防线。

四是成立叙泸警备司令部。以第七十二军军长郭汝瑰兼任司令。另外,在自贡设立指挥所,以副军长卿云灿兼任指挥所主任,负责自贡、内江地区的警备任务。

五是成立川黔边区绥靖指挥部。指挥官由四川省第8区专员庹贡庭兼任,副指挥官欧百川。防区为第八专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及贵州的松桃、沿河。部队是这两个地区的两个省保安团队。

六是西昌、成都、重庆警备司令部仍旧。1.西昌警备司令部司令贺国光,驻守西昌,有一个警卫团和一个靖边司令部(管辖两个团);2.成都警备司令部司令严啸虎,有一个宪兵团;3.重庆警备司令部司令刘雨卿,副司令兼参谋长官全斌。警备区域为:重庆、北碚、巴县、綦江、江北、璧山、长寿、合川、南川、江津等十个县市。警备部队有内政部队警察第2总队、宪兵第24团,市警察局的全部警察与保警总队,司令部设在重庆市中区左营街。

七是战时机动部队。1.罗广文的一O八军控制重庆、璧山地区;2.陈春霖的44军控制綦江、桐梓一带贵渝公路沿线;3.杨森的二十军控制重庆和涪陵地区;4.罗君彤的三六一师控制江津;5.徐正纲控制重庆附近。

以上各地保安队,西南地区共计有兵力90余万人。

战前思想工作准备。1949年8月8日,广州岌岌可危之际,国民政府再次迁都重庆。8月24日,蒋介石由广州飞抵重庆。一下飞机便发表谈话说:“今日重庆或再成为反侵略、反共产主义之中心,重新负起支持作战艰苦无比之使命。所望我全川同胞,振起抗战精神,为保持抗战成果,完成民族革命而努力。”29日,西南军政长官张群主持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蒋介石、蒋经国、黄少谷、张群、钱大钧、刘宗宽、徐远举、刘文辉、罗广文、宋希濂、胡宗南、沈醉、杨森等各军事方面主要负责人。会议内容主要是分析判断当前形势,研究对策。蒋介石首先讲话说:“各位将领在时局艰危之际,忠心耿耿,精诚谋国,使我十分高兴。我希望各位坚定必胜信念。国际危机四伏,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局势尚不能测,如果我军能坚守西南、西北、两广,以待国际时局变化,定能反败为胜。因此,我军各将领必须坚守西南。今天请大家来,就是研究一下西南如何固守,共军主力将由何处攻击西南,以及如何配备兵力。”

胡宗南、宋希濂认为,在西南这样广大的地区内,交通极端困难,要想以装备不全、缺乏训练的几十万部队与共军决战是毫无把握的。为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必须设法避免部队被共军包围消灭。在共军尚未向西南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前,应设法将主力转移到滇缅地区。第一步,应先控制西康和川南,作为逐步向滇缅边区转移的基地;第二步,待共军开始向西南进军时,应立即以主力转移到滇西的保山、腾冲、龙陵、芒市一带,以一部转移到滇南的车里、佛海一带。如将来再受共军追击时,则以主力退入缅甸,以一部退到滇、缅、泰边境。

胡宗南、宋希濂的方案与蒋介石确保西南的计划完全背道而驰,遭到蒋介石的坚决反对。蒋介石说:“1.在大陆上必须保住西南地区,将来才能与台湾及沿海岛屿相配合进行反攻;2.如果在大陆上完全放弃了,则国民政府在国际上将完全丧失其地位;3.西南地区地势险要,物资丰富,尤以四川人力均很充足,必须努力保持这一地区,成为复兴的根据地。”

根据蒋介石的意图,会议取得了最终一致意见:死守西南。

党中央

针锋相对,挺进西南,包围歼灭

南京解放后,中国革命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基本胜利。顽固残余的国民党军仅有150万人,他们退往华南、西南、西北、台湾等地负隅顽抗,并准备在这些地方建立基地,然后伺机反扑,东山再起。

当时盘踞在华南、西南的国民党白崇禧、胡宗南两个主力集团,企图长期控制西南。根据各方面情报和国民党军一系列动向,中央军委分析认为:国民党军一定会采取以下三个作战计划:1.以白崇禧集团及粤系军队组织所谓湘粤联防,阻止人民解放军向两广进军;2.如果上述计划失败,白崇禧部退广西,胡宗南部退四川,以云贵为后方,再组织西南防线;3.如果再失败,即退入云贵,最后实在无法存身时,即逃亡国外。在人民解放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为保存其最后的一点力量,不在万不得已时,是力避与人民解放军决战的。

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认为: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华南之后,国民政府必然由广州迁往重庆,尽管西南地雄山险,易守难攻,并且封建势力强大,但以绝对优势的解放军对付绝对劣势的90余万惊弓之鸟的国民党军是毫无问题的。关键是西南山大林深,地域辽阔,又处于祖国边陲,如果由北向南正面攻击,一是敌军的正面防线,防守必然坚固,敌军势必要作背水一战,人民解放军肯定要付出重大代价;二是即使突破敌军防线,也仅仅是击溃而已,反而成了渊驱鱼,为丛驱雀,不但给肃清残敌造成极大困难,而且可能让敌军逃亡国外,养痈遗患,永无宁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以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气魄和智慧,制定了一个“对西南、华南之敌都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军后面,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的战略方针,部署了一个中国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战役,决心以小的代价换取全歼西南、华南之敌军的胜利。

刘伯承、邓小平入川时合影

1949年7月16日,中央军委关于西南军事方面的任务指出:“刘邓大军主力于9月取道湘西、鄂西入川,12月可占领重庆一带。另由贺龙率领10万人进入成都,由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组成西南局,经营川、滇、黔、康4省。”其具体部署是:二野四兵团归四野指挥,担任大迂回任务,由赣南就势于10月出广东,继而出广西迂回白崇禧集团的右侧背,协同四野主力围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而后再由广西兜回歼击云南;二野主力待广州解放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即于11月间广西作战的同时,以大迂回的动作直出贵州,并进占川东、南川,切断胡宗南集团退往云南的道路及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位于陕川边的一野部队及华北十八兵团等部,积极吸引住胡宗南集团,将其暂时抑制在秦岭地区,待二野将其退往康滇的后路切断时,即由贺龙、李井泉率领部队迅速占领川北及成都地区,而后两军联合共歼敌军。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重庆文史资料》32辑)

作者简介

胡平原,笔名:黄慧清、胡新,1957年10月11日生,大学学历,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前为四川省自贡市高新区红旗小学教师。1978年起,在《炎黄春秋》 《人民政协报》《中华文学》《中华魂》 《纵横》 《作家文摘》 《西南作家》《文史》《四川政协文史》《军事史林》《文史春秋》《档案记忆》《江淮文史》《收藏界》报刊 等发表作品1000多篇。 现为中国网络诗歌协会会员,自贡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政协、民盟特约文史研究员,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史研究室《口述巴南党史》编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平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