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记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我成长‖朱凤财

作者:朱凤财(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15 21:53:08 浏览次数: 【字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我成长

朱凤财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题记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百年迈向建国百年的交汇点。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幸运的我,1952年从一个农村娃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1954年,我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在党的怀抱里成长。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学做人,学做事,使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步懂得了些革命的道理,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学到了些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工作。

今年我86岁,党龄68年,现在退休在家,每天读读书,看看报,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有时写点文字,享受着悠闲的生活。几个孩子有房有车,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所有这一切,都是党给予的。我从心底里高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祖国万岁!

回望过往,在党的怀抱里成长,在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了我的一行行、一串串读马列的书、读毛主席的书的历史足迹。

――1953年,在当团干部不久,我读了几篇毛主席著作,深深地被毛主席神彩飞扬的语言文字和严谨的逻辑力量所吸引,便购买了《毛泽东选集》(1-3卷32开简装本),并利用各种时间,通读了毛选三卷。

――1954年至1955年,在读毛选的同时,我还认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语录》。伟人的话都很精辟,我非常爱学。当时许多语录我都能背下来。现在可以随便回忆几条。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列宁说,目标的转移就是休息;斯大林说,电影具有在精神上教育群众的非凡能力,它帮助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劳动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和文化的战斗力。我学伟人语录领导有所了解,所以在厂召开的干部大会上,党委副书记(原我的团委书记)在讲伟人讲的话时,便在大会上问我:小朱,这句话马克思怎么说的或者列宁怎么说的?还好,几次我都回答出来了。

――1961年毛选第四卷出版不久,我因病在千山疗养院疗养。我利用早起半小时时间,在院内找个僻静的地方,用半个月时间,读完了毛选第四卷。在此期间,我接受疗养院团委邀请,为该院团员青年和疗养员中的团员青年作了一次学习毛选第四卷的辅导报告。我是按“一、二、三、四”的思路进行讲解的,就是一个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件大事——战争和土改;三是三个阶段——战争从防御到相持到反攻;四就是四篇文章(略)。由于我讲的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又比较形象,受到团员青年欢迎。

――1955年9月,我参加了鞍山市委宣传部用上大课的形式,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章。通过10个月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

《简明教程》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联共(布)党史,我的最大收获是开始了解和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哲学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由两部分组成——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由三部分组成——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第一性,世界的可知性;辩证法由四部分组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联系的、物质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讲政党、领袖人物的作用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等。

这个四章二节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从此,我学哲学几乎入了迷。凡有哲学方面的讲座,我总是设法去听,还买了些书籍,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否定之否定》。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不久,厂领导在山东济南设驻在组并让我任组长,集中进行肃反外调工作。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八大”文件。济南市邮局门前摆放个大台板,上面放着许多报刊杂志,其中就有学习“八大”资料,通过学习“八大”文件,我有两大收获:一是认识到当时我国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并认识到这个论断的正确性;二是毛主席“八大”开幕词说“国无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伟大成绩,也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主席的话使我受益终身。

――1959年7-8月,我参加了鞍钢党校主办的干部理论学习班,学习毛主席《实战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学习中除认真听课,作好笔记,我还利用他人深夜熟睡的时间,按“三论”用公文纸分别撰写了多页的心得体会。

这次学习,使我进一步懂得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懂得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我一生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1972年12月至1973年1月,我参加了攀枝花市委党校举办的恩格斯著作《反杜林论》学习班。其间写了许多心得体会的单行材料,如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时空观还有否定之否定等。

一次,我在小组讨论会上用毛主席《实践论》中的一句话,批判林彪的毛泽东思想的“顶峰论”。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广阔道路”。党校校长刘华章同志参加了我们的小组讨论。他听了我的发言后下来对我说,你要在全体学员大会上发言。果然,全休学员大会安排我第一个发言。我发言回到座位上,旁边的攀钢质量处韩书记对我说,讲得好讲得好。

――1974年,攀研院政治部组织干部学习《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宣言一开头就讲“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宣言在分别阐述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等之后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学习《共产党宣言》,联想中国革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从而更加坚定了“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目的全在于应用。几十年来,坚持边学习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世界的可知性”深邃的哲学思想,使我在工作中勇于藐视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最终战胜困难而取得工作的胜利。这从我在上世纪80年代在攀钢党委宣传处任宣传科长期间遇到的两件事中可以得到佐证。

――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全国广大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攀钢职工中有近两万名是从农村招来经过培训成为正式工人的。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家仍在农村,农村政策的变化迅速反映到企业中来。有的职工说,农村搞联产承包,生活很快会好起来,干脆回家务农去吧!这种议论日胜一日。听到这些议论,公司和厂矿两级领导都十分焦虑,担心家在农村的职工大量弃工务农,企业生产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宣传处宣传科长的我,自觉意识到,弄清当前农村党的政策,弄清家在农村职工的基本看法,弄清农村政策变化给企业带来些什么问题,究竟有多少人想弃工务农等,是宣传部门特别是宣传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意识到弄清这些问题,其难度是相当大的。转念又想,按世界的可知性的哲学观点,再大的困难,只要肯下功夫,也是能搞清楚的。于是我决定在家住农村职工中进行一次深入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在征得领导同意后,为了有代表性,我决定在炼铁厂、炼钢厂、烧结厂进行调查,并选定在三高炉、炉衬车间和二烧车间的家住农村职工中逐个进行交谈,详细进行调查了解。

为把这次调查搞好,我组织本科和炼铁厂、炼钢厂、烧结厂这三个厂的宣传科同志,分工负责进行调查。调查前,几次开会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对每个同其交谈的职工都要弄清家庭所在省份,当地实行联产承包的具体做法,自家生活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有无回家务农的想法等,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统一汇总。

调查中,同志们不辞辛苦,或深入到职工宿舍,或深入到生产岗位,利用各种机会,克服各种困难,进行调查。经过一周多时间调查后,进行碰头汇总,加起来我们共找124个家在农村的职工,情况全部汇总到我的手中。我的心情非常地好。一是家在农村的广大职工,绝大多数拥护党的现行农村政策;二是真正想回家务农的是极少数,这可以消除领导的担心;三是农村现行政策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而这些问题正是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得到的,应该说是我们宣传部门的一大贡献。

在这样好的心情指导下,我用两天两夜时间,撰写了《关于家在农村职工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分“目前农村现行政策基本情况”“家住农村职工的基本态度”“农村现行政策在企业中反映出的新情况”“主要问题还是两地生活带来的固有困难”“几点建议”几部分,约6000字。调查报告写完送处领导阅后说:“这个调查报告好啊!”并决定以宣传处名义,以机密级呈报公司政治部并党委常委。

公司领导对宣传处报送的调查报告十分重视,很快以政治部名义发文,转发我们的调查报告给各厂矿(单位)机关处室,并报市、省和冶金工业部。大约过了半个月,公司党委副书记阴温同志高兴地对我说:“老朱啊,你写的调查报告受到冶金部唐克部长的表扬。”唐克部长说:“我们搞工业三十年,农村问题反映到企业这是第一份报告。”

――1983年五六月间,在我们写完《攀钢生产建设史》后不久,国家要求攀枝花市为《当代中国100项建设》一书撰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攀枝花钢铁基地”。没想到市里竟把这一任务压在了我的身上。这是国家征文,要求自然高,难度也必然大。我问为什么让我来写,回答说我有写攀钢生产建设史的经历。对此,还是“世界的可知性”的哲学思想,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于是我拿出十多天时间,到市各有关部门和市各有关企事业单位搜集资料。从查找到的资料看出,一个钢铁基地涉及方方面面,诸如矿产资源、国家决策、厂址选择、铁焦烧设计、设备制造、基地规模,给国家作出的贡献以及发展远景等。在对这些资料反复熟悉后,我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及其表述方式进行反复思考,仔细构思,认真撰写。几经修改,最后写出4000多字的文稿。交卷后的半年,1984年七八月间,我在攀钢公司办公室看到《当代中国100项建设》一书(约一寸厚的硬皮精装),我急速找到了我撰写的文章。我注意到,出版时编辑对我的文章未作任何改动。为作纪念,我当即将其复印下来保存至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凤财(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干部)

供稿: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