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毛泽东与四川⑥:从金沙江到会理——激烈的会理攻坚战‖朱明远

作者:朱明远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发布时间:2022-05-29 23:15:22 浏览次数: 【字体:

毛泽东与四川⑥

从金沙江到会理——激烈的会理攻坚战

朱明远

毛泽东渡过金沙江后,一面关注着部队渡江,一面搜集材料了解和分析红军渡江后继续北上的地理、民情和敌军部署情况。他首先从刘伯承处了解到先遣部队陈赓所部抢占金沙江北岸据点通安的情况。

《红军抢渡金沙江》(油画)曲湘建 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通安镇是一个不大的小街镇,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占据这个高地,就可直接控制住皎平渡口,是会理县城的南大门。

干部团占领皎平渡后,刘伯承等马上命令陈赓带着先遣队大部分主力向通安进发。他说:不惜一切牺牲,必须坚决把通安镇拿下来,保证掩护全军安全渡江。

从江边到通安,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有的路段仅能容一人通过,一面临深谷,一面靠绝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狮子山,敌我双方展开了激战,红军冒着敌人的枪弹和从山上滚下的巨石,勇敢地冲上了山顶,击溃了守军,占领了狮子山。接着又打退了增援敌军,乘胜追击,拿下了通安镇。

通安镇的占领为部队的安全渡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又为进攻会理县城作好了准备。

1935年5月14日,《云南日报》关于红军围攻会理的报道(原件存云南省图书馆,图片来源:四川党史)

不久,毛泽东又从陈赓等送来的报告材料中,了解到我军渡江后北上途中的第一个县城及其守敌的情况。古城会理始建于公元15世纪的明朝,距皎平渡约50余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县城则顺势而建,故有“船城”之称,离城数里即为山区。城边有300年前挖成的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两道城墙又高又结实。驻防金沙江一带的川军是刘文辉属下的川康边防司令刘元璋部。当红军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就电令刘文辉加强江防。刘元璋将边防司令部设在西昌,将防守的兵力集中在会理、德昌之线,成前轻后重的态势。他认为,金沙江江岸线过长,不易防守,不如守城稳当,意在滞退红军,保存实力。

会理的守敌是川康边防副司令兼川康边防第一旅旅长刘元塘。刘元塘自通安逃回县城,收集残兵败将,紧闭城门,死守待援。

红军在会理县留下的标语(图片来源:四川党史)

毛泽东根据红一方面军数月来连日征战,急待休整补充,如果打开了会理城,对部队的休整补充会大有好处。于是,决定攻占会理城。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渡江之后立即进兵会理,消灭刘元塘部。

红三军团于7日抵达会理附近,8日占领城外东山寺、西来寺等制高点,9日进入外城,完成了对整个会理城的包围。

会理古城拱极楼。1935年5月8日,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进入会理城郊,准备攻打会理城(黄正伟 摄,图片来源:掌上会理)

10日晚,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以第十、十一和十二团三个团的兵力发动进攻。攻城部队打进了东、西城门,而未能攻破第二道城墙。守城敌军进行拼死抵抗。他们用烧得滚烫的稀粥和开水泼向正沿着竹梯往上爬的红军头上,用浸透煤油的棉花引火烧掉城下的民房,大火阻止了红军的攻城行动。激战至拂晓,红军奉命撤出战斗。这时,几百户民房已燃烧殆尽,1000多人的家产毁于一旦,无家可归。1935年7月9日的《云南日报》对他们的悲惨境遇作了如是的报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风餐露宿,目击心伤。”

强攻不下,红军遂改由工兵进行地道作业,采用炸城的办法。11日至13日,两支工兵部队分别在东关和西关秘密地挖掘地道。14日晚,打响了爆破会理城的战斗。在城的西北方向发出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城墙被炸开一个不大的缺口,原因是炸药不足而城墙又十分坚固。红军趁势发起冲锋,双方展开了激烈拼杀。

与此同时,在东北方向也进行了爆破,但爆破未能成功,因敌人早已觉察,往坑道中灌了水的缘故。这样,敌人便集中全力对付西北方向的攻城红军。刘元塘亲自率队督战,激战中,他的面部受伤,鲜血直流。敌人拼死地堵住了缺口,这次红军仍未能攻下会理城。

城内的敌人以防守为名,对城内市民大肆勒索,“敲骨吸髓,民怨已深”“大肆牟利,惨无人道”。而蒋介石却表彰他们“督率军民努力防守,不为所陷”,并将刘元塘升为中将,奖赏大洋万元。

红三军团攻城之际,毛泽东还命令红一军团集结在大湾营、大桥、白云岩一带,对西昌方向警戒;红五军团集结在户保、杉松坡一带,向东北方向警戒;干部团集结在景庄、沙坝一带;军委纵队开始驻朱家坝,后转移铁厂。毛泽东仅以少部红军攻会理,目的是让大部红军得以休整,并非志在必得。否则,弹丸之地的会理城焉能不为红军所攻破。

红军各部队利用这段极为难得的休整机会,除了要解决部队内部的一些事务,使广大指战员得以养精蓄锐外,还根据毛泽东和中革军委指示,抓住时机派出部分人员去向群众作宣传工作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宣传队在墙上书写大幅的革命标语和口号,在街头和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向他们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讲解革命道理,迅速地取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红军在通安留下的巨幅标语(会理市何宗林 供图)

在此基础上,红军在通安、彰冠、南阁、东坝、积水、会理城北关、四宗等村镇,帮助当地贫苦农民组建起贫农团和赤卫队。在通安,群众组织了有100多人的武装。在会理中区鹿厂,也组织了一支有100多人的游击大队。红三军团在撤离会理前又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曾随红军北上,以后又返回会理地区坚持游击战争。这是红军在会理播下的革命火种。

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碑(图片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在红军和当地贫农团组织领导下,各村镇的贫苦群众开展了“打土豪”“打财富”的革命活动,没收了地主官僚家大量的粮食、衣物、金银和枪支等物资,除保证红军的补给外,全部都分给了群众。红军所到之地,尽是一派欢歌笑语的革命景象。

红军书写在会理县通安镇农户彭国洪家大门对面墙上的标语“打倒克扣士兵月饷的白军官长!(红代宣)”(会理市何宗林 供图)

当红军向群众宣传动员参加红军时,便得到了积极响应,许多青年都踊跃地报名参军,仅五天的时间,就有5000人加入红军,实现了红军总部规定的招募红军新兵的计划。这是一支了不起的有生力量,对因长期作战严重减员的红一方面军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本文选自1995年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与四川》一书)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作者:朱明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