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毛泽东与四川(11):石达开的悲剧我们决不会重演(三)‖龚自德

作者:龚自德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发布时间:2022-06-07 22:30:19 浏览次数: 【字体:

毛泽东与四川(11)

石达开的悲剧我们决不会重演(三)

龚自德

歃血结盟 毛泽东率红军顺利过彝区

如何使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这是红军能否赶在蒋介石重兵到来前渡过大渡河北上又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毛泽东自从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对中国历史十分熟悉、又更能善于从历史上吸取智慧和教训的毛泽东知道,70多年前石达开在这里遭全军覆灭的厄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太平军受到彝族奴隶主武装的袭击,无法顺利通过大凉山,被清军包围,尤其是清军收买彝族奴隶主王应元、岭承恩等统带彝族武装夹击太平军。所以,在到达会理后,毛泽东就十分重视搜集和阅读彝族地区有关材料。

这时,毛泽东已了解到红军前进方向上彝族社会的大概情况:凉山地区居住着彝、汉、藏等10多个民族。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压迫、民族仇视政策,各个民族为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的居住地形成相对集中的局面。大体上安宁河两岸条件较好的地区为汉族居住,大小凉山山区为彝族聚居区,其他少数民族或相对集中居住于彝汉族住地结合部,或散居于汉族居住地之中。由于各民族所居住环境差异很大,文化差别也很大,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汉族居住集中的地区,已经是封建社会,而彝族聚居地区还处于典型的奴隶社会。

彝族社会成员主要依其血缘因素和经济占有权利等条件,分为统治阶级奴隶主(彝语叫兹伙,有掌权者之意,汉语称“黑彝”)和被统治阶级奴隶(彝语叫节伙,为“被占领者”之意,汉语称“白彝”)。大凉山彝族地区,仅占彝族人口5%的奴隶主阶级,却占有彝区60—70%的耕地和40—60%的牲畜,每个奴隶主平均占有约16个奴隶娃子,最多者达1000余个奴隶娃子。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除了彝族内部严重的阶级矛盾外,还有彝汉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军事上征剿,政治上歧视,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深重苦难。而彝族奴隶主和上层人士出于奴隶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不断对汉族区进行抢劫、掠夺,把汉族人抢去当奴隶娃子,造成汉、彝民族之间的极端仇恨和严重对立,民族隔阂很深。

除此,彝族本身又分为若干部族、家支,为争夺地盘和财富,部族、家支之间时常发生械斗和残杀。

当毛泽东了解上述这些情况后,就更加重视红军过彝族地区的民族政策问题。他相信,只要改变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民族平等,尊重彝族同胞,加上耐心的宣传,让彝族同胞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是为解救各民族,红军是会得到彝族同胞同情和支援的,这样红军就能顺利通过彝族地区。

1935年5月19日,毛泽东到达西昌县锅盖梁(今西宁)地区,组成强渡大渡河先遣队时,他亲自向先遣队司令刘伯承等交待:先遣队必须严格执行党规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家支首脑结盟修好。他还特别强调: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要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族同胞得到友好。只要我们全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族同胞就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通过彝族地区。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蓬州闲士 摄于石棉县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图)

为了使红军能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毛泽东不仅向先遣队交待了过彝族地区的政策,根据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总政治部也于5月19日发出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第二天,毛泽东刚到达冕宁县松林地区后,又指示在中革军委发布为强渡大渡河给各军团、纵队首长的训令中,特别指示各部队:要以最大努力争取彝民群众到我们方面,并组织彝民游击队,反对四川军阀和蒋介石反动派。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刘伯承、聂荣臻率领渡河先遣队,于5月21日凌晨到达冕宁城,他们不打扰老百姓,就露宿街头。当地彝汉族群众看到不入民宅不住房屋而露宿街头的红军,十分感动,加上中共地下党员的宣传,便纷纷出门欢迎红军,并在街上高喊:“家家点灯,点灯接红军啊!”。

次日,红军大部队陆续进入冕宁城,并派宣传队向彝汉族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说明红军是工农的队伍,要北上抗日,让各界人士各安其业,不要相信国民党的造谣宣传,并在街头贴出标语:“打死中央军、打倒小日本”“红军不派款,不拉夫”等。

红军在彝族头人罗洪提都的带领下,从国民党县政府抄出彝族同胞被迫签署的换班作人质的字据和官私田地征粮册等文书,当众烧毁,宣布从此废除换班作人质制度。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彝族同胞的了解和支援,朱德总司令还专门发布了布告。布告内容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彝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朱德总司令的这个布告,把中国共产党对彝族群众的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作了更加具体的解释,很快在当地彝汉族群众中流传开去。

毛泽东进驻冕宁城后,于5月22日晚上,在城东街红军总司令部召集会议,除红军有关部门干部王首道、李井泉、黄应龙等参加外,还特地请当时在冕宁的中共地下党员陈荣檀(陈野苹)、廖志高等参加,以便了解彝族地区情况和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情况。会上,毛泽东讲了有关开展游击战争和大渡河西岸的形势问题。

毛泽东在冕宁期间,还亲自接见了彝族一个家支的头人果基列达,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了解彝族情况。通过谈话,果基列达表示愿意去与果基约达(即小叶丹)、果基洛莫子、罗洪左涅和罗洪典都四个家族家支头人联系,要他们为红军让路,并转送红军给他们的礼物。

由于红军从上到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在冕宁受到彝汉各族群众热烈欢迎,包括彝族青年在内的700多人参加了红军。

长征到陕北的部分彝族红军战士(图片来源:四川党史)

但是,这仅仅是在彝汉杂居的地区,而红军能不能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呢?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在为此焦虑,他们急切地盼望着刘伯承、聂荣臻所率先遣队的消息。

5月22日晚,毛泽东接到刘伯承、聂荣臻的报告:他们已和小叶丹谈判达成协议,红军可以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

关于先遣队与小叶丹达成协议的经过,当时带一个工作团随先遣队前进的肖华,后来写有一篇回忆文章《通过大凉山》,记述了其间经过。

自毛泽东批准刘伯承、聂荣臻关于红军经冕宁,过彝族聚居区,在安顺场渡大渡河的建议后,刘、聂便奉令率先遣队向彝族聚居区进发。他们于5月22日早晨开始进入彝族聚居地区。一路上只见山峰高耸入云,羊肠小道绕山,崎岖难行。山谷中林木葱茏,野草丛生,地面上淤积着腐烂的落叶,厚达数寸。山涧急流上往往只有一根独木桥,走起来十分困难。这儿天气多变,时而浓云低垂,时而细雨霏霏,使人有一种瘴疠弥漫的感觉。境内有“孔明寨”,便是三国时期蜀军南征时扎营的故址。

1983年2月19日,越西老红军合影(左起:张志成,王东放,谭发贵,周耀武,郭文海,图片来源:四川党史)

进入彝民区不远,战士们就看到山上山下彝民们千百成群地挥舞着土枪、长矛、棍棒,呐喊着,出没于山林之中,企图阻止红军前进。部队不得不缩短行军距离,以防突然袭击。

部队戒备着前进。

进到彝民境内10多公里路的谷麻子附近时,前面密集的人群拦住了去路,红军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彝民们喧嚷着,很难听出他们说的是什么。不过从他们的手势和面部激动的表情上,却能够看出,再要强行通过,势必引起冲突了。

这时,后卫又传来一个令局面更加紧张的消息:跟在主力后面的工兵连,因为没有武器,刚掉到主力后面100多米远,就被彝民把他们携带的架桥器材和其他用具一搜而光,可是彝民并没有伤害红军,工兵连的战士只得循原路退回到出发地。

先遣队停止前进后,彝民们便密密麻麻围了上来。战士们要通司大声地向彝民们说明红军同国民党的军队不同,红军不是来抢劫、杀害彝民的,只是借道北上,并不在此住宿,可是彝民仍然摆手挥刀,高声喊着:“不许走!”

正在混乱得不可开交时,前面山谷入口的地方,扬起一阵烟尘,几匹骡马奔驰而来。为首的一匹神骏的黑骡子上,乘者是一个高大的彝人,年约50多岁,脸色微褐,身披麻布。他的到来,使喧闹的人群稍微安静了一些。通司认出这人是此地彝民首领小叶丹的四叔。

有了头人,便好说话,看来是解决问题的时机。肖华便要通司找小叶丹的四叔前来答话。当通司告诉小叶丹的四叔,红军部队的首长要找他谈话时,他欣然同意了,并随即下马,挥退了聚集的人群。

肖华首先向他表明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行并不打扰彝族同胞,只是借路北上。肖华又告诉他,红军刘伯承司令亲率大批人马出征,路过此地,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

听了肖华等人的解释后,小叶丹的四叔还是半信半疑。可当他环顾四周,看到红军的纪律严明,并不像国民党官兵那样抢掠烧杀时,便对红军的话深信不疑了。特别是听说率领大军的刘伯承司令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他们更加高兴,因而对肖华的提议也就欣然答应。

其实,当时红军前进路上的两个彝族部落——“果基”和“罗洪”,正在不断械斗,小叶丹便是“果基”家的领袖。他所以欣然答应与红军结盟,是想借红军的力量打败“罗洪”部落。红军与小叶丹结盟,则是为了达到团结兄弟民族的目的,减少北上途中的阻力。

为了表示信用,红军把一支手枪和几支步枪赠送给小叶丹的四叔,小叶丹的四叔也把自己骑的那匹黑骡子送给了红军。

谈判就这样顺利地成功了。当肖华把这个情况向刘伯承、聂荣臻报告时,他俩正在为继续前进可能引起冲突而焦虑。因为如果先遣队不能顺利地解决借路问题,便要影响后面主力红军通过。大家正在苦思良策,获悉谈判如此顺利、迅速,真是喜出望外。

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当即毫不踌躇地上了马,为了团结少数民族同胞,为了红军主力顺利通过,他准备去担任这拜盟的主角。

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骑马来到了部队前头。小叶丹和另外几位彝族首领立刻趋向前来迎接,肖华把刘伯承介绍给他们,小叶丹便跪下致敬。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下马亲切地扶起小叶丹,以诚恳的态度重申红军的来意,并愿与小叶丹拜盟,表示将来红军打败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后,一定帮助彝族人民解除一切外来的欺压,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和家园。

结盟仪式照彝族规矩进行。小叶丹叫人捉来一只大红公鸡,刘伯承找来红军战士的茶缸,盛上清清的湖水。将公鸡的脖子破开,鲜红的鸡血就滴进茶缸里,茶缸里的清水立刻变成了殷红色。

结盟仪式是在横断山脉一个小山谷间林子附近的海子边上举行的。海子里的水,清澈如镜,倒映着浓密的树林;春风吹起微波,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像是为这个值得纪念的盟誓唱着赞歌。

红军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果基约旦在彝海边结盟处遗址(图片来源:四川党史)

战士们把结盟仪式安排妥当后,刘伯承和小叶丹叔侄来到海子边上,他们虔诚地并排跪下,面前摆着滴过鸡血的茶缸。

不用香,不用烛,面对着蔚蓝的天和清亮的水;主宰着这个盟誓的是民族团结的赤诚。

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高高地端起了茶缸,大声地发出结盟誓言:“上有天,下有地……刘伯承愿与小叶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当他念完最后一句,便喝了一口茶缸里的“鸡血酒”。小叶丹端起“鸡血酒”,对天发誓:“我果基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过之后立即把“鸡血酒”饮完。

彝海结盟纪念碑(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夕阳的余辉映红了海子里的水,海子边上呈现出友爱、团结的气氛,虽然暮春傍晚的大凉山还是凉风瑟瑟,然而人们的心中却是温暖的。

如果继续前进,当天也走不出彝民区。先遣司令部决定返回10余公里,在汉族地区的大桥宿营。小叶丹叔侄也被热情地欢迎到红军的宿营地来。彝族人善于喝酒,先遣司令部把驻地附近村子中所有的酒全部买来,这些酒量如海的客人也只不过是微有醉意。

第二天,红军先遣队从大桥镇出发,小叶丹同行到喇嘛房与红军告别,派他的四叔带领红军过境。

结盟的消息早已传开,凭着头一天亲身的经历,彝族人民已经相信红军刘司令员与他们的首领结盟是真诚的,红军是不会侵害他们的。他们已不像昨天那样猜忌和拦阻,只是成群结队地站在路旁,好奇地、仔细地看着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向北而去。

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踏着轻快的步伐前进。经过50公里的强行军后,他们便走出了彝族聚居地区。

这时天色已晚。

刚刚进入汉族地区的楂罗街,便遇上了当地民团。在暮色苍茫之中,他们把红军当成了国民党中央军,因为他们这伙专门在汉彝边境上祸害人民的家伙,认不得红军,连他们的国民党中央军也从未见过。蓄着八字胡、吸鸦片吸得脸色蜡黄的楂罗区区长,亲率九名喽罗前来欢迎。

红军也就将计就计,略为装扮一下,就进了村子。

这个昏头昏脑的家伙,摆了酒席为红军“洗尘”。就在酒席桌上,红军把前面路上的情况都一一了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了解到安顺场渡口只有一只小船,夜间在南岸,白天就划到北岸的情况。显然,如果不能出敌不意神速地把这条小船抓住,红军要过大渡河就非插翅不可了。弄清情况以后,红军就把这残害百姓的坏蛋缴了械,捆了起来。

虽然经过一天的强行军,并且只吃过一顿饭,已经十分疲劳,但是为了争取时间,争取胜利,在夜色茫茫中部队又向着大渡河继续前进。

毛泽东等得到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即命令先遣队迅速向大渡河渡口安顺场前进,抢占渡口。同时毛泽东决定,以军委主席朱德的名义发出《关于我军到袁居海子边的行动指示》。这个指示中说:刘、聂率我一团于昨日在冕宁北50里处之袁居海子边(即刘伯承与果基小叶丹结盟的彝海边),为彝族罗洪、倮伍、果基三族所困,经交涉,果基与我为盟,倮伍中立,罗洪截去我工兵一部器材及枪支后,为我击溃。果基首领允今23日护送我一团经拖乌、筲箕湾赴岔罗。岔罗到纳儿坝渡口则为汉族居地。命令各部迅速通过冕宁以北彝族区,向安顺场集结。红军各部遵照中革军委命令,在彝族同胞帮助下迅速通过了彝族地区。

1935年5月24日,毛泽东随中央纵队经冕宁以北大桥镇进入彝族聚居区。为了不打扰彝族群众,他也同军委纵队其他同志一样,当晚露宿于一片树林中。次日,毛泽东等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地区。

蒋介石认为毛泽东不敢率领红军通过彝族聚居地区,就是毛泽东冒险走彝区,彝民必定会阻止红军通过,红军必与彝族发生武装冲突,这样两败俱伤,他可得渔人之利。

哪知道,这一次他又失算了。

毛泽东不仅指挥红军过彝族区,而且是顺利地通过了。

这是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过四川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1995年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毛泽东与四川》一书)

来源:《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作者:龚自德(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军史专家)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毛泽东与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