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开国元勋朱德万里寻党革命到底‖徐朝江
开国元勋朱德万里寻党革命到底
徐朝江
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1922年9月,已是滇军名将的朱德为追求革命真理,万里寻党,前往法国留学,后转往德国留学,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义无反顾地走上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的伟大道路。自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之日起,“朱毛”的名字便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面旗帜。
万里寻党·追求革命真理
据史料记载,追求真理的朱德确立“祖国安危人有责”的远大志向后,先是投身体育救国,因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而毅然从戎。1909年11月,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加入同盟会,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中,朱德活捉了云贵总督李经羲;护国战争中,他率部于棉花坡战斗打败北洋军,一战而成滇军名将。意气风发的他写下“物色风尘谁作主,请看砥柱正中流”的豪迈诗句。护法战争后,朱德被卷入川滇黔军阀混战之中,尽管他身居旅长要职,却因找不到解救时局的“药方”而深感苦恼。
“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德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开始重新思考革命道路问题。在他和挚友孙炳文反复比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中国辛亥革命后的现状后,认为中国的革命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从头进行革命。
1922年3月,朱德离开云南,于6月到达上海。在上海,他了解到蓬勃兴起的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便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之后,他辗转北京和上海寻找中国共产党。
从云南到上海,只是朱德寻找新的革命道路的前奏曲,却充满了种种诱惑和曲折:在重庆,杨森许以师长之职,没能留住他;在上海,孙中山以十万军饷请他再去发动滇军,他没动心;在上海,陈独秀以朱德高级旧军官经历为由,拒绝他的入党请求,也没能动摇他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1922年秋,朱德满怀到国外去寻找拯救中国道路的希望,远渡重洋去到欧洲。在德国柏林,他找到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周恩来,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寻找中国共产党的艰辛经历,并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寻党的决心,让周恩来为之感动。当年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36岁的朱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德国留学时的朱德
倾心为国·坚持革命到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朱德期待的“万民尽作主人翁”的愿望终于实现。这为改善民生、复兴民族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时,朱德已63岁,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
在太行山地区领导华北抗战的朱德
1975年1月,89岁高龄的朱德继续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虽然肩头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他毅然写下“革命到底”四个遒劲的大字勉励自己。
从那以后到逝世前,朱德承担了大量外交活动,频繁会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以及友好代表团。其间,他出席接受国书仪式就达40多次,直到逝世前第14天,他还在接见外宾。
1976年6月21日,朱德前往人民大会堂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由于会见时间推迟,朱德事先没有接到通知,在有冷气的房间里等了近一个小时。回到家中,他便感到身体不适。25日晚,朱德病情加重,被送入北京医院治疗。尽管他患病卧床,仍惦记着生产发展。病榻上,朱德同看望他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作了最后一次谈话,他说:“生产要抓,不抓生产,将来不可收拾……”
1976年7月6日下午,朱德这位喊出“祖国安危人有责”、立志“刷新旧国风”、期盼“万民尽作主人翁”、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誓言“革命到底”的开国元勋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
朱德用“倾心为国志无违”“一息承肩总未休”的铮铮誓言和坚定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革命到底,什么是不忘初心,他不愧为人民的荣光、不愧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到底的榜样!
临终遗愿·存款全缴党费
2021年6月28日,笔者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展厅内看到,一张陈列的存款清单已经发黄,上面盖有“中办特别会计室”的印章,写着“朱德委员长一九七六年存款清单”的字样,存款加上利息总共20306.16元。这是90岁高龄的朱德,向党组织缴纳的最后一次党费。这笔在当年绝对称得上是大数目的钱,是朱德数十年的工资积蓄,也是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作风的真实写照。
朱德的存款清单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朱德身为元帅,却坚决不拿元帅工资,甚至还3次主动要求降薪。同时,他让工作人员建立账本,将日常开支都记得清清楚楚,不准乱花一分一毫。那两万多元存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靠着几近苛刻的省吃俭用一点一点节约下来的。
朱德一贯克勤克俭,去世时,家人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更换衣服。最后,妻子康克清决定给朱德换上接见外宾时常穿的那件灰色中山装。康克清手捧着中山装,泣不成声地说:“老总啊,你一生俭朴,这件中山装你穿了多年,你就穿着它走吧!”
两万多元的存款,原本可以让他过上较好的生活,换上像样的衣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朴素浑如田舍翁”的本色。在弥留之际,朱德叮嘱妻子将这笔钱作为最后一笔党费缴纳给党组织,没有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一分钱。
不仅如此,朱德还告诫子女“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金钱和物质的享受。”“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一张小小的存款清单,不仅留下了岁月染黄的印记,还折射出朱德等革命先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直到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时代光芒。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朝江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