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回望百年奋斗史 启航治蜀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在四川的辉煌历程与历史启示

来源:2021042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26 10:01:34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和带领人民在革命战争中浴火重生,在建设和改革中砥砺奋进,最终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四川的百年沧桑巨变,是中国共产党苦难和辉煌历史的生动缩影。回望党领导四川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穿透历史烟云把握特点规律,走过峥嵘岁月感悟智慧启示,对开启治蜀兴川新征程具有特别的意义。

□刘晓晨

雄关漫道真如铁:党在四川铸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雄壮史诗

辛亥革命失败后,四川地方军阀林立,政治上残酷统治,经济上横征暴敛,军事上连年混战,让四川成为当时中国最黑暗、最混乱、人民受压迫受剥削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让四川人民迎来了凤凰涅槃的新希望。

辛亥革命后,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四川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在吴玉章等人发起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中,四川学生占了全国总人数近三分之一,陈毅、刘伯坚、邓小平、穆青等一大批杰出青年前往欧洲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一些学生毅然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和高级将领。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王右木是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20年底在成都创办马克思读书会,自费创办《人声》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恽代英、萧楚女、吴玉章、童庸生等人也在四川各地展开宣传活动。1922年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在此前后,重庆、泸州、宜宾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团组织。1923年10月建立党的成都独立小组,直属中央领导。1926年2月底,党中央领导的四川省级党组织——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建立,四川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四川早期党团组织建立后,立即投入伟大的革命实践,大革命时期的四川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此起彼伏。1926年9月开始的声援万县“九五惨案”斗争,是大革命时期四川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运动。同年12月由四川党组织领导的泸顺起义,是党掌握革命武装的勇敢尝试,培养了军事干部、积累了斗争经验,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先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川党组织领导全省人民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组织了近70次武装起义,在白色恐怖中屡遭破坏又屡次重建。四川党组织在组织农村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在地方军阀部队中开展兵运工作,旷继勋等人先后率部起义。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底由陕入川,在当地党组织策应下,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

四川是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之一。自中央红军1935年1月进入川南,到红二、红四方面军1936年8月离川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转战近20个月,全省69个县(区)留下红军将士足迹。四川是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自然环境最恶劣、历时最久、行军总里程最长、活动地域最广、发生战役战斗次数最多、召开会议最多的省份,谱写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脍炙人口的英雄史诗,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凝结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四川设立南方局,领导南方各省抗战,并在四川快速恢复建立各级党组织,成为领导救亡运动的核心。中共中央南方局加强对川军高级将领的统战工作、推动川军出川抗日,深入开展抗日民主文化运动、用先进文化凝聚全民抗战勇气,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筑起抗日救亡的坚强战斗堡垒。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一大批著名的川籍共产党将领奋战在抗日最前线,赵一曼在东北抗联坚持战斗直至牺牲。四川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的主要基地,为保存国家实力、支援前线作战、促进民主进步、保护延续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四川省委在重庆成立,这是我们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的省级领导机关。党领导四川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9年7月,党中央成立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于1949年12月解放成都,1950年4月解放四川全境。为了迎接解放,四川党组织相继发动川东武装起义、华蓥山武装起义、川康边武装起义等系列农村武装起义,在城市组织开展护厂护校。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志士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牺牲在黎明前的黑夜。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一条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先辈为了实现崇高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四川省级党组织14位早期主要领导人中,就有杨闇公、傅烈、穆青、刘愿庵、罗世文等8位壮烈牺牲,无数先烈用生命铸就了对党的忠诚,用鲜血践行了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树立了一座座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不朽丰碑。

人间正道是沧桑:党在四川谱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豪迈华章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建立和巩固各级新生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探索过程中遭遇过一些曲折,但始终依靠自身力量不断拨乱反正、矫正航向,为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诞生初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川在经略大西南中的战略地位,将中共中央西南局驻地设在四川。全省各地迅速建立并不断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在城市平抑物价、救济失业工人和灾民,在全社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期间,全省人民纷纷捐款捐物,积极参军奔赴前线,我省赴朝志愿军人数、牺牲的烈士、涌现的英模均居全国第一,人民清除了崇美恐美思想,提振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根据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四川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一化三改造”,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后在全省普遍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为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1958年在成都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会议期间赴四川各地视察,全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连续五个“五年计划”的组织实施,全省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交通运输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均得到较快发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对四川基本建设投资300多亿元,约占1949年到1976年国家在四川基本建设总投资的80%,建成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四川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防工业科技和新兴工业基地,快速崛起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和企业群,实现了党中央在西部纵深地区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的目标。三线建设期间建成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以及“一五”时期建成的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和以川藏公路为代表的公路设施,推动四川交通发生了质的改观。党中央将核武器研制基地迁往四川后,强化了四川核工业的重要地位,并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四川从“一五”开始持续开展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奠定了四川的农业大省基础。1958年水田灌溉面积比1949年扩大了13倍,大力开展了以水、土、肥为中心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建设,形成了四川农田水利基本格局。四川作为产粮大省,为国家的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四川人民在自身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坚决服从党中央命令,调出大量粮食支援京、津、沪、辽等地,全力支持国家渡过难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只有继承和弘扬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才能心怀“国之大者”,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中体现担当作为。

发展才是硬道理:党在四川绘就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美画卷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家乡,是我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敢为天下先的优良传统。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富民兴川步伐。

改革开放之初,省委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和领域作为先行先试的突破点。1978年1月,广汉县委在金鱼公社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试点;之后着手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挂出“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为确立全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提供了实践经验。1978年10月,省委确定在宁江机床厂等六个企业中扩权试点,积极推进地方财政、税收等支持企业搞活的城市配套改革,并从企业扩权让利向建立经济责任制方面扩展。1981年省委在广汉、新都、邛崃三县开展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充分调动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者积极性,为全国起到了示范探路作用。伴随着改革的起步,四川与周边省(市、区)加强横向经济联系;从建立友好往来合作关系到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对外开放。

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四川进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在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基础上,逐步提出并明晰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早期提出先抓“一条线”到“一线两翼”、再到“两点两线两翼”,之后提出了依托一点(成都),构建一圈(成都平原经济圈),开发两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区(丘陵地区、盆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框架。在绵阳率先进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简称“两个转变”)的试点,推动全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宜宾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形成“宜宾模式”。实施科教兴川战略。1992年提出“科教兴川五十条”,围绕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逐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城——中国(绵阳)科技城。

从本世纪初至2012年,四川进入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省委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省情特征提出了重点做好“五篇文章”等发展战略。随后相继提出“三个转变”的发展与改革思路和“四个跨越”的战略构想。在“十一五”又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规划五大经济区、培育四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新思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随着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实现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成都在全国率先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四川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零税赋,启动了天府新区建设并被纳入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范围。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壮丽篇章,孕育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四川改革开放的恢宏历程启示我们:只有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才能不断夯实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只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永葆治蜀兴川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矢志复兴铸辉煌:党在四川擘画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复杂变化、芦山强烈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特大洪涝灾害等风险挑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推动各领域取得新突破,持续书写治蜀兴川的发展新篇章,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川新征程。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按照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提出了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及时作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主干带动和极核引领作用;壮大区域发展重要支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建立完善领导机制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动区域内各市(州)间的协同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成都“主干”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干支联动、竞相发展、各具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局面全面形成。

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省委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战略构想,并根据“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的战略方针,主动对接南亚、东南亚巨大市场,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对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国家先进生产力,优化释放中欧班列通道能力、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省委始终坚持把持续深化改革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积极探索建立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把城乡基层治理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深化城乡基层治理示范创建,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积极推进以立体交通为重点的开放大通道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对外经济走廊。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进出川高速铁路大通道和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加快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成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省委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到2020年底,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高度重视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全力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省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康四川建设,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依法治省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相继出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等文件,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成为全国首个颁布依法治省纲要并采用指标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省份,坚持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科学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决策、司法公开、加强社会依法治理、普法工作等方面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坚定不移执行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采取系列措施强化从严管党治党,全力打好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攻坚战持久战,努力使全省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只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只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只有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才能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回顾中国共产党治蜀兴川的光辉历程和沧桑巨变,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我们要深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从我们党治蜀兴川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以历史的眼光深刻洞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和“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规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融入新发展格局,永远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新征程,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作者系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来源: 2021042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