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抗战美术经典 烽火熔铸的精神图谱(品味红色经典(18))

作者:黄宗贤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1日 第 20 版) 发布时间:2021-05-11 09:30:10 浏览次数: 【字体:

黄宗贤《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11日   第 20 版)

无名英雄纪念碑(雕塑)刘开渠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版画)彦 涵

七七的号角(油画)唐一禾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美术工作者将艺术追求融入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创作出许多彰显民族抗战意志的经典之作。这些诞生于烽火之中的丹青画卷,将伟大抗战精神凝固成视觉史诗,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不屈意志的视觉表征

纷飞的战火,唤起了广大美术工作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他们将艺术作为“投枪”和“匕首”开展斗争,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和艺术手法,表现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不屈意志。

一批进步的青年美术工作者,用刻刀和木板创作出大量富有激情、充满视觉张力的经典作品。如李桦《怒吼吧,中国》,以简洁刚劲的刀法和夸张的语言,塑造出一个奋力挣脱束缚、拿起武器抗争的巨人形象。昂首呐喊的巨人,身躯与手臂虽然被捆绑,却如一头苏醒的睡狮,展现出不可遏制的爆发力。艺术家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的精神。

许多中国画、油画创作者,也以画笔抒发爱国之情、鼓舞抗战士气。一些擅长描绘动物的画家,以狮、虎、马、鹰等为创作主题,传递奋勇搏击、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念。比如,张善孖也曾以“怒吼吧,中国”为题,创作鸿篇巨制。画面中,猛虎朝同一方向奔去,发出威严的怒吼,凝聚起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精神力量。

如果说李桦、张善孖等是以象征的手法,吹响奋起抵抗的号角,那么以刘开渠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工作者,则以写实的语言,奏响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1944年,刘开渠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创作雕塑《无名英雄纪念碑》。在艰苦的条件下,刘开渠饱含激情地塑造了一位端着长枪、向前冲锋的普通战士形象。“他”身背斗笠,穿着短裤,打着裹腿,足蹬草鞋,双唇紧闭,怒视前方。整座雕像形体简洁,情态生动,展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气节。

无论是在抗战前线还是后方,无论是用画笔还是刻刀,广大美术工作者都紧紧团结在一起,汇成抗战宣传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让不屈的民族精神、炽热的家国情怀,在美术经典中高扬。

全民抗战的生动记录

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许多专业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走到前线、边区,自觉将艺术视野转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条件艰苦的后方,用画笔和刻刀记录下战士、农民、工人、学生等众志成城、全力抗战的故事。

胡一川、江丰、彦涵等一大批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长起来的美术工作者,打破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战场的界限,深入到大众生活中,感受火热的社会现实,用木刻的形式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民众抗战生活、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经典之作。

彦涵版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形象地展现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血肉般的联系和同仇敌忾的战斗气氛。画面中,狭窄的战壕里,6位年龄、性别各异的游击队员,正相互配合准备迎击敌寇:其中4人正用力托举起一位神枪手,剩下的一名队员正在奋力爬出战壕;还有一位趴在地上的儿童,正试图将手榴弹递给大人。作品画面紧凑,气氛紧张,充满动势的人物和三角形构图,将艰苦条件下军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战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少言版画《重建》,同样表现了抗战时期军民团结一心、百折不挠的意志。作品中,两位年轻战士正和农民一起,用一砖一瓦重新垒起家园的围墙。精细的刻画与巧妙的明暗关系处理,使作品兼具现实性与艺术性。

王式廓版画《开荒》,着重刻画了边区军民的劳动热潮。据王式廓的夫人回忆:“一次开荒时,他昏倒了,就在地上躺一会儿,稍稍缓过气来,接着又继续干。”这样的生活,促使王式廓创作出到延安后的第一幅作品《开荒》。画面中,单腿跪地、高扬镐头的开荒者,正如作者本人,展现出昂扬的奋斗精神。

抗战时期,延安的美术工作者们借鉴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创作出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古元版画《区政府办公室》,通过线的运用,增强了黑白对比、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使之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

美术工作者对抗战前线与后方的描绘,展现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侵略的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表现,使抗战美术更好地担负起宣传、教育、发动大众的职能,也使中国现代美术创作在民族化、大众化的现实主义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直面现实的使命担当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一切文艺门类都必须直面现实,为抗战服务。在提倡现实化、写实化、大众化和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影响下,大江南北的美术工作者,都努力肩负起艺术直面现实的责任。

唐一禾是表现抗战主题最为突出的油画家之一。在他创作的系列抗战作品中,油画《七七的号角》具有独特价值。该作是1940年唐一禾为创作巨幅油画而绘制的草图。横幅的画面上,描绘了一群学生宣传队队员走上街头进行抗战宣传的情景。他们拿着各种自制的宣传工具,精神抖擞,群情激昂,青年学生高涨的爱国热情得到充分体现。画中人物都是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唐一禾写实的笔法下,个个情态生动。美术工作者对学生爱国之举的真实描绘,既抒发了满腔救国热血,也从侧面呈现出全民族抗战的宏阔气势。

除了唐一禾,徐悲鸿、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孙宗慰等人的抗战画作,也都蕴含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鲜活感受、对抗战胜利的强烈渴求、对底层劳动者的真切关注。比如,吴作人《不可毁灭的生命》,以坚韧的笔触表现了重庆人民在遭遇轰炸后,重新开始生活的景象,传递出不屈的信念。

在抗战中,大批美术工作者确立了为抗战而艺术、为民族而艺术的信念,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成为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直面现实”也成为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

如今,抗日战争胜利已过去70多年,但美术工作者在为国为民的呐喊声中构建中国现代美术形态的实践,依然在经典作品中激荡起动人心魄的精神回响,鼓舞着后来者接力吹响奋进的号角,谱写时代辉煌的新篇。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版式设计:赵偲汝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