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刘茂才:人生路漫漫跟着党走 苦累险相伴奋斗拼搏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0 16:46:27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

刘茂才

人生路漫漫跟着党走

苦累险相伴奋斗拼搏

88岁的刘茂才有着传奇的一生。他6岁加入抗日儿童团,在生死时刻和汉奸、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被称为“抗日小英雄”。此后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他深耕地质学领域,是李四光的关门弟子,对推动软科学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任院长时,他不顾闲言碎语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任16年,成立了“开发大西南战略研究协作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重点课题;主持撰写的《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的重视。退休后,他一直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成果转化为500多万字的著作。

刘茂才谈及晚年生活神采飞扬

第一条路生死拼搏的抗日精神

“我学到的是生死拼搏的抗日精神。”刘茂才回忆起自己童年度过的刀锋岁月,总是感慨不已。1937年,日军发动对华全面战争,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也受到战火的摧残。彼时刘茂才只有4岁,父亲刘仰峤、母亲范兆常投身革命较早,他一直与奶奶相依为命。

受父母影响的刘茂才6岁就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儿童团团员轮流在村口放哨,如果遇到零星几个日军出现在村口,他们就配合民兵将其就地消灭;要是遇到大批日军对村子发起进攻,刘茂才就要点燃村口的稻草人,以示村民赶紧撤离。

如今回忆起当年惊心动魄的日子,刘茂才风轻云淡地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胆小的人。1941年,刘茂才靠着机敏和智慧,在与日军的一番生死搏斗后, 打退日军巧妙脱险。他的这番事迹立即被当地报纸——《晋绥日报》报道出来,“抗日小英雄”的名号从此叫响。也正是因此,毛泽东主席曾会见过他。这给了少年刘茂才莫大的鼓舞,使在之后的日子里更坚定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并在17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 年,组织决定让这个14岁的热血少年去读书学习。之前的动荡岁月,中国的教育质量受极大影响,学生们基础都很差。但刘茂才敢于奋斗、不畏困难、认真学习。在全国解放后他回到父亲身边,到了重庆,就读于重庆工农速成中学,以全优成绩顺利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成为李四光的关门弟子。

第二条路从地质勘探到“软科学”

勤能补拙是不变的真理,刘茂才认真学习, 在毕业之际迎来去苏联留学的机会。此时正值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结盟,苏联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赶上这个机会,刘茂才决定留在祖国,和来到中国的苏联科学家一起投身到放射性铀矿地质普查与勘探的伟大事业中。

刘茂才在《中华巴文化华胥伏羲论文集》新书发布会暨巴文化学术交流会上致辞

“放射性铀矿对人体的伤害很大。”刘茂才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苦、累、险中度过。但即使再苦再累,他也一直咬牙坚持。同时,他还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此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国民经济建设成为首要任务,但身处高校和研究所的中国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知识和经济知识相结合。而苏联专家却既重视铀矿地质条件及其成矿规律的研究,又重视地质经济与管理。也是此时,刘茂才开始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苏联专家的撤走, 刘茂才从研究岗位转变为教学岗位。他既负责专业学科的教育,又自告奋勇地担当起《地质勘探工作的经济组织与计划》的教学工作,这属于新的交叉学科,是专业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结合。

在软科学道路上的奋斗之初,刘茂才迫切需要软科学理论的支持。他有幸结识了冯之浚、赵红洲、田夫教授,充分汲取软科学的理论养分,深刻意识到一门科学是需要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的。

“我开办了一个师资优化班,他们都说是‘黄埔军校’。”刘茂才回忆自己从 20世纪80年代先后举办的4期地矿部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时说。这个培训班不仅对普及软科学知识、构建软科学理论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地质系统培养了大批干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都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在探索软科学的道路上,刘茂才对相应理论作出论证,提出新观点,并不断将之运用到实践中,为促进学科发展、学科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条路从大刀阔斧的改革到“开发大西南”

“这件事又将我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上。”1984年,49岁的刘茂才在一片质疑声中出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而正是因为他“外行”的身份,他反而没有人文学科的思维限制,从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一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作为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迎来新的时代。刘茂才率先提出“开发大西南”的概念,并快速立项。这位雷厉风行的院长用新的方法组建班底,在省社科院内公开招标,并成立评审会。此次中标的是位年轻人,当时仅位至副研究员。这样的结果引发人们的争论和质疑,可刘茂才不理会这些,依旧大胆地进行试点改革。

4年后,一份由刘茂才主持撰写的《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区的建议》的建言册子送到国家领导人面前。进言献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样的举措让全国为之震惊。刘茂才正是抓住时代机遇、坚持跨学科研究思路,发现了未来发展的三大优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优势、多党合作的优势、理论结合实践的优势,并通过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副主席的周培源先生将建言递交到中央。

从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茂才成立的“开发大西南战略研究协作中心”,在全国有了响亮的名声。

刘茂才坚持“改革、开放、联合、创新” 的观点,继续加强“开发大西南战略研究协作中心”建设。他提出的对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等具有卓越成效的建议,得到中央领导人的认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刘茂才都坚持“跟着党走”的原则,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为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条路从精神财富到社会文化力

“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和奉献。”这是刘茂才一生奉行的观点。即使已88岁高龄,他依旧笔耕不辍,面对新事物,他也欣然接受、敢于尝试,做一只学术骆驼不断地输出自己的学术成果。而这些优秀品质都来自于从小养成的刻苦奋斗的习惯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在中学读书时,刘茂才的学习基础不好。他虽然记忆力好到能将整本的教科书背诵下来, 但仍需刻苦奋斗才能弥补学习基础不好的缺憾。于是,刘茂才狠下功夫,做了一系列充分准备, 才去迎接人生大考;但没想到的是,他在考前因抵抗力减弱,染上流感。

2020年4月25日,刘茂才向笔者讲述其人生经历

他带病参加考试,最后取得全优的成绩。在填报志愿时,刘茂才选填了北大哲学系,最后进入重庆大学地质系。在大学期间,刘茂才没有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他努力钻研专业课,还热爱文学,读了非常多的名家著作。他说:“我的一生都在向英雄学习,那些活着的英雄、逝去的英雄,还有作品中的英雄。”

刘茂才也确实在践行这样的准则。参加工作后,他需要和苏联专家沟通,但他不会俄语,于是他开始了凌晨学语言,晚上看专业的生活。在一次背单词时,他遇到一位至今仍记忆犹新的苏联女专家,专家名叫瓦希科娃,家人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了,但她仍然义无反顾地加入战斗。正是这样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刘茂才。

到了晚年,刘茂才依旧坚持学习。他说自己不是攀官爱财之人,但追求精神财富的最大化。他认为人人学习和探索的氛围能构成一种文化力,而这种文化力就是“创新”。从当院长时刘茂才就爱说一句话,如今依旧如此认为:创新一步,领先一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未来的机遇和发展都紧紧包裹在脚踏实地和创新发展之中,他无比期待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行各业捷报频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