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会理五官屯,承载着人们对红军往事的点滴记忆 ‖ 马世权

作者:马世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4 17:03:40 浏览次数: 【字体:

会理五官屯

承载着人们对红军往事的点滴记忆

马世权

 “五官屯”又称“五官村”,位于四川省会理市城南5里处。从会理古城出发,沿108国道到物流中心,然后向九榜小学方向前行,便会看见一座写有“五官屯”字样的牌坊。跨过牌坊,就进入五官屯的地界了。

 关于“五官屯”地名的来历,清同治版《会理州志卷九·赋役志·村屯》记载:“邬官屯治(会理城)南五里。”据此可知,该地最早得名是因邬姓官员屯居于此,所以叫“邬官屯”;人们将“邬”与“五”混读,后讹传为“五官屯”。

 另一种说法,明朝初年“月鲁王”月鲁贴木耳,自滇入川,危乱德昌、会川(今会理、会东及盐边县部分辖区)、米易、柏兴(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盐源及盐边两县)一线,以会理为根据地,自立为王。明太祖朱元璋调遣官兵讨伐月鲁王,月鲁王败亡。后朝廷论功行赏,将土地分封给“孙、杨、宋、陈、石”5位官员屯兵会理城南一带驻防,“五官屯”由此得名。

 在会理老地名中,以“屯”得名的地方,除了“五官屯”,还有城北的“毛溪屯”,城南的“中火屯”“黄虎屯”“城关屯”,黎溪的“黎屯”,关河的“大屯”等。会理解放后,在确定行政区划名称时把“屯”改为“村”,人民公社时期叫“大队”;1981年人民公社改称为“乡”后,大队又恢复叫“村”,“毛溪屯”确定为“毛溪村”,“中火屯”确定为“南阁村”,“城关屯”确定为“果园村”,“黄虎屯”确定为“黄虎村”,“黎屯”属于黎洲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依然叫“黎屯”,“五官屯”确定为“五官村”,这样一直沿用至今。

 千年古城,百年老宅。地处会理城南的五官村里隐着几处古朴的古村落民居,它们均是典型的川滇风格民居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至今保持完好。

 高家大院。这是一个一正两厢及门厅构成的四合院,土墙灰瓦,穿斗式土木结构,3间正房坐西朝东,正房的南北两边是厢房,面房显得稍微低矮谦逊一些,整个建筑四面围以高大的墙垣。院子里,有一口半圆型石水缸,屋檐下有一条老式雕花长木板凳,耳房里有一副手推石磨。这一切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大院的沧桑历史。

 迈上斑驳的七级石砌台阶,堂屋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怀远厅”金字匾额。进入堂屋,神凳上方供奉“天地君亲师”位,下方摆放着一张黑漆八仙桌。客厅和寝室用板壁分隔,两边靠板壁安放着古色古香的茶几和太师椅,板壁上悬挂着几幅有些年代的书画作品。其中一幅绘画作品背面的板壁上,有一个小洞,这个小洞引出一则红军小战士的故事:

 1935年5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在这个院落借住了7天。一天下午,一位红军战士坐在四合院的屋檐下擦拭枪支,一不小心枪支走火,子弹呼啸着飞进堂屋从板壁上穿过;好在没有伤着人,有惊无险,只是在板壁上留下了这个弹孔。

 高家大院建于1915年,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在大院的主人高安全先生是一个农民书法家,会理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平日他以书为伴、以墨为友。他的毛笔书法作品曾在2012年四川省举办的“非常梦想·农民工原创作品文艺大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近年他在古城里开办一个周末书法培训班教孩子们写字。主人外出时,大院的门亦不上锁,有朋到来,茶随品,书随阅,墨随写。登堂入室,你就是主人。百年老宅,敞开胸怀任游人揣摩品评。

2019年6月28日,会理县果元乡五官屯高家老宅主人高安全与他的书法作品留影(蓬州闲士 摄)

会理县果元乡五官屯高家老宅主人高安全书法作品

 当年,高安全的爷爷靠勤劳的双手积攒下一笔钱,省吃俭用,肩挑背磨,历时3年修建好这座大院;父辈8个兄弟携家眷共48人长期共同居住在这个院子里,被视为“和睦大家庭”的典范,远近闻名。

 抗战时,国民革命军76师赵姓营长部下入缅抗日期间在此居住过两年多;“大跃进”时期,高家老屋作为五官屯10小队的公用食堂,墙壁上还保留有当年“食堂卫生公约”字迹,正房后墙还留有当时供全队储备粮食出入正房的房门痕迹。1983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取景拍摄由著名演员李克纯主演的电视剧《巴山女县长》。

会理县果元乡五官屯高家老宅(蓬州闲士 摄)

 沧桑岁月,红色记忆。在五官村,像高家大院这样的传统民居一共有3处。一处是孙家大院。孙家老宅建于民国时期,为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布局。相传孙家祖上为当地的大户人家,中途不善经营至家道败落。窘迫的生活迫使孙家后代拜师学艺,供养家人。经过10多年的勤劳苦干,不仅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状况,还历时3年修建了这座孙家大院。为让孙家后代谨记得来的不易,分别在大院两侧厢房门头立下“学陶致富”和“安居是福”的治家8字箴言。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孙家腾出房屋让红军居住,并捐献出自家食物和牲畜供红军食用。

 还有一处高家老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均为一正两厢一面房一进四合院布局。新中国建立前,当地时有匪患,宅院四周垒砌高大的墙体,墙体上留有用来防御匪徒的观察射击孔。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当时的房主人将准备修建厢房而留存的数千斤大米、川烟及几十头牲口全部拿出来支援红军。

 五官屯传统村落民居,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以来川滇民居传统风貌,反映了会理多民族的特色,承载着人们对红军往事的美好记忆。

 走出高家老宅,村中有古井、古亭,有老树、场坝、石滚子,有一排大集体年代的社房,土木灰瓦。村头有一口“大水井”,建造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古井直径4米,深5米,为传统圆形简井结构。“大水井”自建成以来,一直就是五官屯世代的主要饮用水源。村里人受它供养。1935年5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过会理时,借住在村子里的红军不仅喝“大水井”的水,还每天到井里为老百姓挑水,反映出军民之间的鱼水关系。

 距传统民居不远处的小山丘上,几幢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小洋楼掩映在绿荫丛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此地此景的最好写照,走在村里,让人恍如有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的感觉。

 今日的五官村,面积8平方公里,全村现有8个小组,520户共1892人,境内土地多深山与平坝,农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蚕豆、玉米。在多年的发展中,五官村传统古村落离会理县城较近,得到较好的保护。县委县政府筹资500余万元从多方面进行维护,发掘和保护古村落民居。

 五官屯传统村落民居历经百年沧桑,经多方努力能够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算是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一抹淡淡的乡愁。它与会理的景庄庙、红军湖、白马寺、文化桥等历史文化景点,共同点缀出会理秀美的自然风光,烘托出名垂青史的红色文化和独具川滇特色的地域文化,反映出会理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深厚底蕴,成为会理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世权(会理第一中学景庄校区)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