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一家四代人的百年奋斗路 ‖ 沈放

作者:沈 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6 09:52:07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家四代人的百年奋斗路

沈 放

从1921至2021,对我们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而言,这一百年是沧桑巨变、波澜壮阔的一百年。将视角缩小,对身处大历史中的普通家庭而言,一百年刚好历经四代人。国是千万家,这一百年亦是每个普通家庭不平凡的一百年。

第一代人的红军路

每次回家,我都会去红军渡走一走。

这个渡口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挥师西进迈出的第一步,如今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分馆,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我常去红军渡,不仅因为离家近,也因为那里镌刻有我亲人的名字;冥冥中,红军渡于我而言,是一种等待,也是一个寄托、一种期盼。

走过门口的雕塑,迈进宽敞的大门,就走进了红军渡功勋馆。这里陈列简单,肃穆庄严,大厅里只摆放了一面黑底红字的英烈榜。那上面密密麻麻印刻的都是一个个逝去的英烈,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早早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的曾祖父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运山乡红军烈士名录下,记有他的姓名,沈有寿,红三十军副排长。

苍溪被誉为革命老区,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转战苍溪。据统计,当时苍溪28万人口中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平均每个大家庭都有1人参加红军,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我的曾祖父在奶奶出生不满1岁时,就参加了红军,追随大部队的脚步,踏上长征路。由于那时通讯不方便,自离家后,家里便再没有接到他的消息,直到最后,接到的便是他牺牲的信息。战乱年月,普通百姓最受苦受累,曾祖父也许是受够了剥削才毅然加入红军,由于年代久远,奶奶年纪太小,家里人几乎没有太多关于他的记忆。不幸的是,红军离开后,地主劣绅卷土重来,我们家因为有人参加红军,遭了不少罪。

奶奶是曾祖父唯一的子女,她一生未读过书,没出过远门,但她是个明事理的人,为人豁达,待人以诚,在老家人缘极好。她自小失去父爱,含辛茹苦将六6个子女抚养成人,吃了很多苦。感恩国家的好政策,2019年民政局为奶奶办理了抚恤金,她作为烈士子女,每月可在民政领取一笔抚恤金。如今她已87岁高龄,身体健康,一生几乎没怎么生病,我想这是生活对她的福报。

今年端午节回家,我又去了红军渡,这次是带着两岁半的女儿。我牵着她的小手,在纪念馆里漫步,在红军塑像前凝望,给她讲红军故事,虽然她听来半懂不懂,但我想这种言传身教是一种传承。站在红军强渡嘉陵江雕塑前,清风拂面,凭栏望去,青山苍翠,江水滔滔,风景如画。侧耳倾听,似乎能感受到80余年前那场渡江战役中战士们奋勇拼杀的呐喊声。

“血漉苍山先烈英明垂万古,梨香大地后人承志继千秋。”走出功勋馆,我回味着这副对联,想到了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大会上讲到,“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精神的指引,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精神支撑,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第二代人的建设路

记得第一次去阿坝出差,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一路上看着巍峨的群山,望着蓝天白云,内心也似那高原的溪流,一路奔腾跳跃。在马尔康办完公事,翌日清晨,我特意早起,漫步河边,手抚结霜的栏杆,呼吸清新的空气,眺望远处的雪山,思绪也随之翻山越岭。

是的,来阿坝,我终究为了一个心愿,来感受他曾经奉献过青春年华的土地,我的外爷,我对他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在阿坝当过兵。外婆给我说起过她年轻时到阿坝看外爷的经历。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天没亮就出发,走100余里山路,在天黑前赶到旺苍县嘉川镇,宿一晚,第二天乘火车到广元,再转乘火车到成都。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到了成都,却错过了阿坝的班车。外婆舍不得钱住旅店,实在太累,就靠着车站的台阶睡着了。是几名阿坝的军官把她叫醒,关心她怎么睡在台阶上。外婆说要去阿坝看外爷,报了部队番号。这几名军官便让外婆同行,一路照顾她,直到把她送到外爷的连队。在阿坝,外爷带外婆骑马、跳锅庄、看电影,在高原奔跑、欢笑,留下了年轻时快乐的时光。

外婆说外爷是个英雄。外爷退伍回老家后,当了村里的民兵连长。那年,他带领群众修筑苍溪县城到文昌镇的公路。一次放炮开山,导火索点燃后半天没响,大家都不敢上前。作为民兵连长的外爷主动前去查看,不幸的是,走在半路上,炮响了,山崩石裂,外爷来不及躲闪,就这样牺牲了。这个山岭,也因为外爷的牺牲将地名改为天学岭。我的外爷,名叫奉天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在农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桥、兴水利就是主要的建设项目。外婆讲,从县城到乡镇的公路、村里的堰塘都是她们这代人肩挑背扛出来的。修公路时,每个生产队认领一段公路修筑任务,再由生产队下分任务到每个人,每天挖多少土方、敲多少碎石都是大队会计按人头分好,完不成当天的任务就挣不到当天的工分。修路的地方一般都在外乡镇,领到任务后,大家都背着铺盖卷,带着米面油等干粮,在外一待就是几个月。吃不饱,睡不好,每天还要做重体力活,是生活的常态。

外婆今年76岁,腰腿疼的毛病困扰她好些年。她总结这些毛病都是年轻时给累的,落下的病根,到年老时暴露出来。外婆这代人经历了新旧社会,伴随着国家的建立成长,能将毛主席语录倒背如流。他们是淳朴的一代人,凡是国家有号召,他们就义无反顾的跟随,出工出力,不求回报。

第三代人的改革路

我的父亲从农民奋斗成基层干部,他的人生经历印证了时代的大发展。

那年,父亲高考落榜后,家里没钱支持他复读。即便如此,在老家,能读到高中毕业,也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和他同龄的伙伴大多早早地辍学回家,帮家里分担农活。落榜后的父亲回家成了一位农民,他跟着爷爷耕田犁地、收水插秧、锄草锄地,干的最大的工程,就是和姑父花了一个冬天时间垒了一面堡坎。作为农村长大的他,这些苦他都吃得下,唯独不能让他忍受的是家里安排的相亲。

家里人的想法是,既然读不了书就好好当农民,早点结婚早点分家,独立生活。家里给父亲相中了一个高大魁梧的女人,想着能帮家里干些农活。父亲讲,那个女人来过家里,力气比他大,一个人能干他自己两倍的活路。父亲毕竟受过教育,实在是不希望和这样一个人生活一辈子。那时他才十几岁,还不到法定结婚年龄,他要寻求改变。他那身板,在农村干活注定困难重重,寻求改变还得靠读书。于是,每到逢场天,父亲都去朋友、同学家里借书,收集废旧报纸学习,等到第二个逢场天再归还,如此往复。农民少闲月,一年四季应时而动,有做不完的活。父亲白天忙农活,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看书。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晚上看书时,就用厚棉絮挡着窗户,再点一盏煤油灯,挑灯夜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时基层缺干部,县里组织乡镇干部招聘考试,父亲报名参加并顺利通过。此后,他从乡镇聘用干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担任过文化专干、副乡长、副镇长、纪委书记、副书记、镇长,几乎经历了乡镇政府的每一个岗位。他熟悉基层情况,工作很认真,前几年家里大扫除,收拾出整整两箱他的各类荣誉证书和奖励。我翻看那些泛黄的证书,各式各样的优秀,让我深为佩服。我已工作多年,深深地明白那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一份付出和不易。

父亲工作的这几十年,正是我们国家发生沧桑巨变的几十年,经济社会大发展,几乎给每一个奋斗者都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与父亲聊天,他常说发生在他身上的很多事情是他之前想不到的。比如,参加工作后,他用积攒许久的工资购买了一辆上海牌自行车,那时他不曾想以后居然能骑上摩托,还开上了汽车;他结婚时,在老家修了一套大房子,原打算不用再操心修房子的事,但后来他却把家搬进了县城;他刚工作时,只希望能跳出农门,更多地把握一点自己的命运,不曾想后来成为一名基层干部,能为一方百姓干实事。村里和父亲同辈的叔父们,虽然大多过早地辍学,但只要是勤劳不偷懒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有的甚至从打工仔干成建筑老板,衣锦还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代大进步,自1978年至2018年,这4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3.5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也增长22.8倍,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进步,给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提供了丰富的时代机会;身处这个时代,只要踏实努力,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收获幸福。

第四代人的接续奋斗路

相比父辈们的筚路蓝缕,我所处的时代物质生活已十分丰富,但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我这代人必须努力,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大学毕业至今,工作已9年。9年来,从乡里到城里,从基层到机关,从小地方到大城市,一路走来,充满不易与坎坷。回首这几年的匆匆时光,十分感谢社会所给予的时代机遇。

我工作的第一站在乡镇。至今仍十分怀念在乡镇工作的日子,工作确实辛苦,但也最锻炼人。乡镇“七站八所”的工作,除计生和民政外,其他的活我都干过。短短一年多时间,我经历过集体上访、办理过征地拆迁;上山下乡统计旱情、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因办实事收到过老乡真挚的感谢,也有因方法不当差点被村民围殴的窘境。乡镇工作让我体会了酸甜苦辣,褪去了学生气,融入了社会大生活。

两年后,我被遴选到县委宣传部工作。这里是文人墨客、材料高手聚集之地。金庸讲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宣传部这样的部门来讲,写作就是最大的江湖。要想在宣传部站稳脚,就必须拿作品说话。这里的作品不仅指日常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公文写作,更指发表出来的作品,因为这代表外部的认可。当我还在为发表“豆腐块”沾沾自喜时,我的同事已在《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当我为终于能发一个报纸头版而高兴时,我的同事已经出书了。犹记得,某副部长送我一本他自己的书,当我翻开这本大部头时,看到扉页上工工整整的一行字:“请沈先生雅正。”我被这份书卷气息震撼到了。县城虽小,却是钟灵毓秀、卧虎藏龙,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宣传部摸爬滚打,我陆续在省市报刊发表了一些小文章,偶有新闻通稿被采用,那就会高兴好一阵子。也因为这些发表的大小文章,我才逐渐在单位站稳了脚,自己内心才有归属感,才觉得自己是一名宣传人。

此后,我从宣传部调整到组织部,再参加考试遴选到省直部门工作。单位几经变化,不变的依然是对生活的热爱。我一边用笔工作,也一边用笔记录女儿的成长,写下对家人的脉脉温情。以文会友,也交了几个未曾谋面的“淡如水”的朋友。写写画画,不求闻达于诸侯,亦不求汗青传家,但求生活更自律、日子更丰富、人生更丰满。作为清贫的公务员,写作往往也能给生活增添一抹色彩。当收到杂志社用稿通知时,就积极在老婆这个理科生面前炫耀一番“才华”,2020年猪肉涨价期间收到稿费时,就开心地提几斤猪肉回家显摆。感谢这个大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制度建设日益完善,能让我这个小人物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把握一点点自己的命运,在岁月里行走,不急不慢,踏实沉淀。

回顾四代人的百年奋斗路,从一个点上也反映出我们国家百年的沧桑巨变。我们能从父辈那里承接的终究只有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学习党史的核心之一就是领会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惟其如此,才能把握好、继承好历史的精神血脉。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家庭,精神的传承必将影响深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 放(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