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党百年】上寿“青年”的赤诚之心——张崇鱼用一生的坚守成就宏伟事业 ‖ 孙印
上寿“青年”的赤诚之心
——张崇鱼用一生的坚守成就宏伟事业
孙 印
张崇鱼,男,汉族,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38年7月生,副处级退休干部,现任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红军后代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红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会会长。
在四川省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建有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而这座碑林的建立,与83岁的共产党员张崇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他不畏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用一生的坚守办成了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宏伟事业。他虽已耄耋之年,却青春永驻,奋斗不息,像一匹负轭老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四川省巴中市,张崇鱼在川陜苏区将帅碑林长廊内讲述红军故事
立志要为将士树碑立传
1938年7月,张崇鱼出生在巴中市巴州区龙背乡,从小就听父辈讲述红四方面军的英勇事迹,红军精神在他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
1992年是红军入川60周年,张崇鱼在参加完纪念活动后,因为对红军的敬仰,对红军精神、红军文化的尊崇,他就想着怎样去尽自己一份力,让全国人民都能了解红四方面军的感人事迹,了解巴中这片红色土地。为此,他谋生为红四方面军将士树碑立传的想法,立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愿在红军中”的宏伟志愿。当时在没有专人、没有专款、没有专门办公室、没有专属电话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在南龛山顶120余亩土地上建设将帅碑林的艰辛之路。
张崇鱼老人将烈士墓旁的一些杂草拔除
艰难的史料征集之路
张崇鱼从自费800多元邮信件到全国各地征集红军史料开始,带领碑林办的兼职和临聘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每天超负荷工作10小时以上,开始大海捞针、找米下锅、广种薄收红军资料收录历程。
从1992年至今,他先后170多次,行程60余万公里,拜访1000多个单位和5000多位红军将士及亲属,八方筹措建碑资金3000余万元。征集中央领导和高级将领题字题词500余件,红军史料3000余册3亿字以上,红军将士的简历、照片、手迹5000余件,照片2万余张。收集红军将士捐献的纪念物品10000余件,编印红军回忆录、书刊52部600余万字共8万余册,为传承红军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红色精神的
赤诚之心永不变
2000年,张崇鱼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为红四方面军树立丰碑的愿望一直没有变,传承红色精神的赤诚之心没有变。为将征集到的珍贵文物向观众展示,建设展厅的重担又压在他的身上。为节约资金,他起早贪黑,和碑林的同志天天战斗在建设工地一线。经他不懈努力,2005年建成占地4000平方、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纪念馆,馆内陈列展示他征集到的近1000位红军将士的10000余件纪念物品。20多年来,他遇到数不尽的困难,但始终坚守承诺,不言放弃。在他的带领下,建成石刻红军将士纪念碑5000余块,其中红军将士个人纪念单碑4400余块,刻嵌红军英名13.8万人。
他先后接待1000多位重要领导、高级将领和红军将士与红军亲属以及社会各界300多万人次视察参观,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目前,将帅碑林成为红色旅游网红打卡点,正积极发挥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张崇鱼也先后荣获“诚实守信中国好人”“全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全国十大感动人物”“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十大巴蜀之子”“情系老区建设特别贡献人物”“省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多项殊荣。
83岁高龄的张崇鱼,退而不休,初心不改,青春永驻,怀着一颗传承红色精神的赤诚之心,仍然战斗在文博事业第一线,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着光和热。就是这样一位永远都闲不住的上寿“青年”,用毕生的精力为英烈树碑立传,讲述红军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 印(巴中市史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