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一家三代守护墓地 惟愿红军忠魂全民勿忘 ‖​ 王紫煜​

作者:王紫煜(好医生药业集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25 17:42:21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家三代守护墓地

惟愿红军忠魂全民勿忘

王紫煜

晨光熹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上空还披着淡淡薄雾。雾似轻纱,萦绕在25048名红军烈士的墓碑之间,静谧地守护着那个“蛮荒时代”的赤诚忠魂。

前往烈士陵园的数十级阶梯上,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迎着朝露去往墓地。他身穿蓝布外衣,肩背大背篓,手持拐杖,步履蹒跚地攀爬完所有阶梯;这已是他一生中数不清多少次爬这些阶梯了,他就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烈士陵园第二代守墓人王建刚。

登上阶梯,目之所及的是一大片洁白的墓碑整齐、庄严地屹立在尘土之中,墓碑上殷红的五角星像初生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这里,是全中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而王建刚一家三代人就驻守在此地为两万多英烈们守护墓地。

90年前那段鲜红的历史、一片红军踏过的土地和如今这块屹立在山巅的墓地,是王建刚一家三代人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从苍茫到拼搏再到繁荣的变化历程。

1931年,红四方面军在湖北红安七里坪正式诞生。1932年7月,国民党当局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10月,迫于国民党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二十五军负责坚持游击战外,其余各部共2万余人全部转战西进。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第二大苏区。此后,这里被称为川陕革命根据地。

烈士陵园所在地王坪村是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那些在反“围剿”作战中负伤的红军纷纷从前线送至王坪村,伤病员最多时达3000余人。当时因缺医少药、食物紧缺、营养不良、伤势恶化而在医院无奈牺牲的红军战士高达万余人,这其中多数年龄也不过十七八岁。他们壮烈牺牲,在生命卸下光环的那一刻,眼前浮现的是家人熟悉的面孔,心中牵挂的是曾经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但他们并不后悔,因为他们是为燎原之路做了星星之火。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在王坪村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同年冬陵园落成,为后世的千秋万代留下红军的忠魂。

2011年10月,当地政府决定将散葬在全县的红军烈士迁葬到王坪村红军烈士陵园。迁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组织到迁墓现场,迁墓的车辆排了几公里长,皆为红军烈士送行。乡亲们满怀敬意为烈士洗净骨骸,重新收殓,仅仅3天时间,便将全县散葬的1万余座红军烈士墓迁移至陵园,如今整个陵园共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

烈士陵园内是一望无际的墓碑群,每一块墓碑都傲然挺立于此,俯瞰着祖国的大河山川。墓碑上简要记录着英烈们最基本的生平信息,姓名、部队番号、牺牲年月等,还有更多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在他们的墓碑上,只有一颗殷红的五角星闪闪发光。

置身墓地之间,目睹鲜红的五角星,仿佛又看到千万红军烈士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洒热血,用一枪一炮一头颅抚平满目疮痍的江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成为中国红军战史上悲壮的一页。

英雄倒下,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不止国家,还有红军的后代。

出生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王建刚,作为红军后代,每天都会来此打扫陵园。擦拭墓碑、清扫落叶、拔除杂草,已成为这位69岁老人的重要工作。在他眼中,那些依山排列的烈士墓碑,就如同当年一个个勇敢奋战、冲锋陷阵的红军战士。

他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义务扫墓已有26年。而这26年的坚守,一是守护这些英勇牺牲的战士们,二是完成父亲的叮嘱。

这片红色的土地曾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先后有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牺牲,巴山秀水养育出的巴山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王建刚的父亲王成现也在红四方面军入川时加入了红军行列,主要负责送信和看护伤员。

1935年4月,王成现被组织派往外地送信,正巧错过了红军的长征转移战略;回来之后,因没跟上大部队长征转移而哭了一夜。后来,王成现就到陵园去给红军烈士的墓地扫落叶、扯杂草,自发守护着这片陵园。在陵园时,他总能回忆起当年照顾过的红军伤员以及牺牲的红军战士们,与其说他守护的是这片冰凉的墓地,不如说守着的是曾经血战在前线的战友们的忠魂。

76岁的王成现已经年迈,他让儿子王建刚扶他回到陵园,严肃而又伤感地交代儿子要经常来这里,给烈士们扯草、扫墓;并交代说他们是我们的大恩人,也是我们的祖辈,一定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心怀恩情,不忘忠魂。

1994年,王建刚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扫帚,担起守墓的责任。王成现去世后,王建刚谨记父亲嘱托,成为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义务守墓人。

44岁时,王建刚因意外导致左腿残疾。从家到烈士陵园原本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步履蹒跚的他需要50分钟。尽管如此,不论烈日当空还是冰天雪地,王建刚依然每天坚持到墓地扫墓,而这一坚持就是26年。

近年来,王建刚已经皓首苍颜,本就身有残疾的他,连走路都显得勉强。但守墓人却不会因此而断,接替他守墓、成为红军烈士陵园第三代守墓人的是他3个儿子。王建刚的二儿子王君权曾言:“父亲一直教育我们要心存恩情,我们一定会把他手中的‘接力棒’接过来,并传给下一代,把红军烈士陵园维护好、守护好,让世代后人不忘记我们的祖辈、祖国疆土的捍卫者。”

现在,王建刚成为陵园里的义务讲解员,每每有来到墓地的群众干部、学生和革命先烈后代,他就给他们讲红军故事,教大家唱红军歌,希望将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远远流传于世间。

岁月无声流淌,几十年的光阴随风而逝,但巴中市通江县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习俗,人们在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一定要到红军墓前祭拜。因为当年,巴中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红军也是他们血脉相承的亲人。

王建刚一家三代人到底守护的是什么?追根究底,他们守护的或许是由历代英雄凝炼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党的历史教会我们,在落魄的年代要知觉醒,安逸的时代要懂思危;前辈要做好奋斗的榜样,少年则要懂得自强,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经100周年,如今我们置身于祖国波澜壮阔的山河中,过着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是否还会在落日时分回首我们的和平、我们的美好、我们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是如何到来的?深夜来临,我们回盼历史,看到那些无惧生死、誓死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们,也应当有所感触、有所作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紫煜(好医生药业集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