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庆祝建党百年>详细内容
2024-09-27 11:48:43

【庆祝建党百年】小小柑橘做出“大文章”‖彭燕

作者:彭 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8 20:23:19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小柑橘做出“大文章”

彭 燕

在一个37度高温的上午,齐心村村委会会议室里,一屋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个本子认真记录着。穿着一身白色格子衬衫的徐文科正在给大家讲解果树种植:“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这个事业,热爱每一棵果树,晚上躺在床上眯着眼睛也会知道哪一棵柑橘有虫,哪一棵枝丫要剪,哪一棵的长势不错,哪些苗需要复查……。”

“我昨天才从重庆柑橘研究所回来,今天就来为他们作培训指导。”说起忙碌的日子,一脸黝黑的徐文科并不觉得劳累,因为他的每一滴汗水都得到了回报,每一次播种都得到了收获。

30年了,徐文科保持风雨无阻每周一次的免费培训,他的学员遍布全国,他们不光通过自己学到技术而致富,还带动指导更多的人走向一条致富路,现在光新店乡出去做技术指导的人就有很多。

徐文科指导村民种植柑橘

“没有徐专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在齐心村李坝村,每一个看见徐文科的人都会像遇见亲人一样打着招呼,满心满眼都是感激的话语。今年56岁的徐文科出生在仁寿新店乡狮子山下、九道拐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当地有句民谚:“新店一条埂,缺了红苕要断顿”。因为家贫,他只读到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回家后,他一边搞种植,一边喜欢探索果树种植的技巧。

1995年,徐文科迎来人生的大转折。

这年,徐文科的朋友引进了一种来自日本的优质晚熟柑桔品种清见。这种苗子,当时只有研究所里才有。“我就是看中它晚熟的特性,越是少有的东西才越稀罕,这或许就是商机。”看准市场潜力,徐文科毫不犹豫将清见这一新品种带回了家。

带着一种摸石头过河的心理, 徐文科开始探索清见种植技术的艰辛之旅。

在当时,连柑橘研究所的专家对清见都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只有初中文化的徐文科了。每天他都绞尽脑汁思考清见的施肥、培土、温度、热量、修枝等各个细节,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烈日暴雨、寒冬酷暑里都有他忙碌在清见地里的身影。经过7年的学习、研究和1000余次的试验,他先后攻克了清见种植“不结果、掉果、冻果、果软、果酸、黄化”六大技术难题,产出的清见填补了中国柑桔淡季市场的空白,也让“水土不服”的清见在仁寿“入乡随俗”,还提前2年进入丰产期。就连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长郭丽娜听说后也叹赏到:“外国差不多用了近10年的功夫才把这些难题攻下来,而他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真不简单啊。”

徐文科也逐渐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享誉一方的“土专家”。

徐文科免费给大家授课

依靠种植技术先富起来的徐文科没有忘记仍处贫困的乡亲们。他对家人说:“我们这里很穷,发展产业不容易。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富了才算富。”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多年来,他为果农们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组织营销,毫无保留地将所知技术传授给本地柑橘种植户,最忙的时候徐文科骑着摩托车一天要跑六七个乡镇。在徐文科的精细指导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乡所有的红桔全部改为清见,新店乡也成为全县“清见”之乡。

由于苗木紧缺,徐文科于1999年初新建了中华果场,先后向近100户贫困户无偿提供苗木1万余株,极大地推动了清见产业的发展。2002年10月,徐文科带头发起成立了新店乡优质柑桔协会,并全票当选为会长。

在协会,为了提升清见的产量和品质,徐文科每年都要深入清见主产地免费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他毫无保留地向会员们传授合理修剪、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等栽培技术。很快,会员便遍布于眉山、乐山、资阳5市16个县84个乡镇。

2006年1月9日,徐文科成立了仁寿县清见果业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提供培训和帮扶。这年7月,徐文科也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一心一意为农户着想。凡是不敢轻易投资、家庭确实困难的,徐文科都是帮别人垫资,并同时提供技术和种苗,直到别人真正创收了、有钱了,再给他付种苗款。同时,他不仅解决困难农户的投资问题,更是一包到底,还帮助种植户做销售。就连一些年岁大一点的农户也在他的指导帮助下管理、疏果,实现年产1万多斤每亩的清见。

合作社在徐文科的帮扶带动下,果子越来越好、越结越多,产路销路越来越好,所产的“清见”也开始“腾云驾雾”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出国门,成为远销新加坡、越南、泰国等东南亚6个国家的畅销水果。

清见所产生的丰厚经济效益,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一批又一批曾经的贫困户从贫穷走向富裕。很多农户依靠清见,修起三层楼的“小别墅”,买上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清见采摘那段时间,当地的信用社都是将银行的收款机搬到农户地里,一天下来要用坏几台机子。该乡当时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家有一亩园,收入过万元”。

随着全乡柑橘的种植覆盖,尝到致富甜头的新店人还到外面去流转了3000多亩的土地来种植,仅东桥一组就有200多人外出到广安、南充、达州等地流转土地,年收入100万的农户不低于100户。新店人们也过上了“坐在家门口数钱”的好日子。曾经的一片荒山,如今的万亩果园;曾经在温饱线上徘徊,如今过上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

很快,“清见”柑桔也成为仁寿县广大农民新的支柱产业,全县柑橘种植总规模已达22.8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清见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清见之乡”“中国优质柑桔(不知火)之乡”“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如今,清见已遍布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给种植户和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每次提到这些,徐文科都会自豪地说:“清见是从这里出去的!”

2015年,为整合市场和品牌创建工作,徐文科成立了四川橘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创新提出“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户、大学生、返乡青年提供零风险就业和创业平台。疫情期间,很多打工的村民回家,看见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还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都不愿意出去打工了。

郑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粟立能因多次入狱,妻子离家出走,儿子还在读书,家中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很困难。他出狱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村委会就推荐他返包徐文科公司果树进行管理,出走的妻子也回来帮忙。一开始,粟立能旧习不改,不服管,还威胁公司人员,徐文科就找他沟通谈话,帮助解决他的困难,鼓励他勤劳致富,让他跟着大家慢慢学、慢慢管理。现在,夫妻两人每年因承包果树管理、参与果园管理和土地租金年收入就达到8万多元,一家人过上了其乐融融的生活。如今公司已经帮助30多户精准扶贫户创业,其中5户还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工作。

随着仁寿清见知名度的一步步打响,远在云南的“褚橙”公司也着手项目落户到仁寿。为了这个项目,徐文科跑遍全县,最后选中龙旺镇的齐心村作为公司的基地。

徐文科顶着烈日与下雨,用一根木棍在满是10多米深的荒草荆棘山坡上探地形,常常是转进去半个小时后才能出来。鞋子穿烂了几双,裤子撕烂了几条,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进土坑,然后浑身打湿艰难地爬出来。3个月后,他亲自设计了一条80多公里的产业大道线路。

6000多亩的荒山被开垦出来,种植上一棵棵柑橘苗,沿线的产业大道也通往大山的农户家门口。从前只有一条土路穿过村子,其余都是单向土路,村民在陡弯斜坡骑个电瓶车都是战战兢兢的,现在附近的村民们都开心极了,那些从来不走动的亲戚们也愿意来串门了。徐文科还利用山顶的坡顶设计修建了一个圆形的亭子,亭子下修了一个鱼塘,安装了地灌设备。长长的架子梯,灰色的观景台,站在亭子里,遥望四周,远山如黛,池塘泛绿,观光道像迷宫一样缠绕在种满各种柑橘树苗的土地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网红地,天天都有很多村民饭后走在宽敞的大道上,观赏花树,吹吹风,上到亭子望远,过上城里人的闲适生活。

徐文科的基地

30年了,徐文科没有休息过一天,就连89岁老母亲和自己的生日,都常常缺席,一家人也从没一起外出游玩过。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员“吃苦是甜,吃亏是福”,他对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树都充满热爱,遇到技术难题,他看见果子就有了信心。

30年的坚持,30年的努力,30年的付出,徐文科走到今天,他获得多达30多项的荣誉,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眉山市首届农民丰收带头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他始终将共产党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扬到极致,把对社会的贡献放到首位,让老百姓挣钱,让老百姓有收益,就是他最开心愉悦的事情。

站在观景台上的徐文科用手指着山坡下的柑橘园:“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农业示范园区,我要修建基地宿舍,打造乡村果园环境,吸引外地打工的年轻人来创业,自己当老板,承包果园,共同致富。你看对面那条河,我要打造一段用来漂流,那里,我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睡佛,我要在它肚脐上建一个观景台。有时我想到一个设计,兴奋得怎么也睡不着,哈哈哈!”

远处那云雾缭绕的睡佛山,被云层缝隙里漏出的阳光,披上了温柔的软甲。56岁的徐文科那张黝黑的脸颊上泛起一团光晕,他从心底漫出的笑声也在山顶久久回荡……

作者简介

彭燕 ,笔名风吹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眉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仁寿县作家协会秘书长。供职于仁寿县文林街道北街幼儿园。爱好散文诗歌创作,作品散见《星星诗刊》《四川教育》《巴蜀史志》《对话东坡》《橙黄橘绿:眉山青年作家作品选》《东坡山水里的光影》等刊物。曾获《星星诗刊》首届“苏东坡杯”全国散文诗大赛优秀奖;《巴蜀史志》庆祝国庆70周年征文一等奖;四川省“河长制”征文二等奖;四川省庆祝70周年群众文学征文优秀奖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彭 燕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