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曹树清‖筚路蓝缕,航空报国度华年
——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技工成长之路纪实
征文启事:四川省地方志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投稿邮箱: 421551703@qq.com
截稿时间:2021年6月30日
主办单位将根据作品征集情况,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分文字作品、影像故事2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川观新闻将为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作宣传推广,搭建线上主题展区,面向全省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将择优刊发征集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川观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择优宣传推广获奖作品。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题 记:
记录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800名拓荒者事迹的《翱翔的山鹰》真实感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十多年间国运维艰,他们个人也就多灾多难;国运昌盛,他们个人也就事业有成,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与共和国同步而行,他们亲身经历了航空航天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其中绝大多数同志毕生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敬业尽心,无私奉献,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许多人为三线建设,转战南北,艰苦奋斗,献了自身献子孙,写下不朽篇章;还有的投身到改革开放大潮中、第二次创业,也创造了骄人成绩。总体看来,他们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谱写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他们一辈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是光照后世的精神丰碑。
我国这批航空航天事业的拓荒者们的人生经历和不平凡的业绩,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摘自已故著名作家、原四川广电厅厅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散文学会会长卢子贵先生应邀为《翱翔的山鹰》一书所作的序
筚路蓝缕,航空报国度华年
——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技工成长之路纪实
曹树清
正当蒋介石坐镇成都,企图在川西决一死战之时,风云突变。1949年12月29日,贺龙元帅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胜利进入成都,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入城式。随即,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于31日进入成都,当时只有70万人口的古老富饶的成都和平解放,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广袤富饶的川西平原百废待兴。成都解放不久,1952年秋冬之际,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高瞻远瞩,在成都之南,花团锦簇之乡的簇桥镇办起了“西南第二四九技工学校”,因为这里有一座国民党留下的空军修理厂,为未来几十年新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巨大发展打下了人才的基础,才有今天歼10、歼13、歼20的不断更新换代。
当时,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飞机频繁入侵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祖国安全。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推进我国航空工业加速发展。国家为了加速培养航空技术人才,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在当时重工业部的决定下,“西南第二四九技工学校”在成都应运而生。经过不到两年紧张艰苦、严格的学习,800名在成都边建校、边苦读的毕业生,带着祖国殷切的希望,踏上航空报国之路,于1954年秋冬之际,被分配到了当年最有实力的株洲331厂、沈阳410厂开始了新中国伟大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漫漫征途。
如今这些当年“翱翔的山鹰”已逐渐老去,有的已经离去。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86岁的亲身经历者,在建党百年之际,将我们经历的幸福与欢乐、成功与失败、艰难与困苦告诉大家。我们这批与共和国同步而行,亲身经历了“献了自己献儿孙”的航空人,经历了航空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许多同志一生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尽心尽力,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有的曾为三线建设从城市转入山沟,献了自身献子孙;有的因工作需要转战其他岗位,各有建树,成绩依旧显赫。他们的人生经历,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啊,摇篮之恋!
“西南第二四九技工学校”800学子,是重工业部从川东川南40余所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政审合格、成绩优异、体格健康的学生中择优录取的。学习期间,衣食住全由国家包干,每月津贴两元,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批读书不花一分钱的幸运儿。
操着各地不同方言的青春小鸟们聚集在成都簇桥这所校园里,虽然上大课、听报告都是在一个能容纳千人的大茅草屋里,没有课桌,只是一进学校,每个人就发了高低板凳一套,高的是课桌,矮的是座椅,挂起黑板就上课。看电影,上大课,听报告,都少不了凳子。那时急需人才,采取的是“先招生,边建设,边上课”的办法,是一条适应国家需要、快速培养人才的捷径。
簇桥,成都西南郊的一颗明珠,经武侯祠,过红牌楼,学校就坐落在进入川藏第一镇的簇桥镇上。校园四野,流水潺潺,白色、红色、黄色的野花,散落在校园四周。校园四周田野矮林,溪流纵横,油菜花香,丛丛竹林、农舍点缀其间,是发奋攻读的天然环境。
簇桥有个小相馆,当年800只雏鹰无不在这里留下了青春身影,前两年我曾迈步到这里寻找当年留驻我们青春脚步的那个相馆,访问许多当地老人,他们记忆依稀,说是有这么个相馆,如今早已不存。
簇桥的记忆还留下许多,比如我们几个同学读书期间忽然心血来潮,从来没见过真飞机,便邀约几个同学,星期天一起跑到双流机场去看真飞机。当大家挽起裤腿,淌过一条小溪,爬过一道铁丝网,便看到了硕大无比的飞机场。远远望见停在机坪上的飞机,正在欣喜若狂时,忽然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出现在面前,几个同学都被“俘”了。消息很快传遍校园,傍晚时分,我们科主任李萌堂亲自去机场把几位同学领回。谁也没有料到,这些青年人若干年后都成了“中国航空歼击机发动机的制造者呢”!
簇桥的记忆,不管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还是那么地真切。那时每月两元津贴要做许多事情,我和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每逢星期天都步行20里,跑到市里红星路布后街2号,那里挂着一块“四川省作家协会”的牌子。那时我们对四川作家巴金、艾芜、沙汀、李劼人等充满无比的热爱,觉得省作协神圣得很,只敢仰望,在门口周旋,不敢去拜望作家。我们一边做着作家梦,一边读书。进入航空战线后,我和吴荣福、邓属艺等同学都分别加入了湖南省和四川省作家协会,成为工人作家。
在簇桥的岁月,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青春时光,军事化、部队化管理,铸造了这批十六七岁青年的成长之路。
第一个节日
同学们最难忘记的是1953年,我们参加成都市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盛会和大游行。那时人民南路广场的“皇城”还在,首长们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我们的队伍分成几个方阵,都是十多岁的青年精英。只见整饰一新的皇城坝广场上彩旗飘舞,花团锦簇,车来人往,主席台两侧“实现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12个醒目大字映入眼帘,把成都市民的心聚在一起。
成都,我的第二故乡!我们这些祖国最需要的航空儿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航空人,去接“老兵工”们的班,去创建、去装备人民空军,巩固国防,参加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记得1953年4月30日晚,我们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簇桥出发,同学们高唱着:“我们是西南的青年/站在革命的最前线/面对这滚滚金沙江/背负着云贵高原峨眉山/我们的意志像钢铁/我们的热血是火焰”,进入皇城坝广场,排在大会指定的位置。
终于,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广场上的人群活跃起来了,人流、红旗、彩车装点着绵延数公里的队伍,锣鼓声、号声、学校与学校、单位与单位之间拉歌的鼓噪声一浪高过一浪,广场上成了欢乐的海洋。
10时整,游行开始,会场沸腾而躁动,我们的方阵排在离主席台不远的地方,我们学校组成的几个方阵接受检阅,通过主席台。参加的青年学子英姿勃勃,内穿一色的新光衬衫,外套一色的空军蓝制服,头戴一色的空军帽,脚穿一色的翻毛黑皮鞋。记得我们冒着倾盆大雨,15人一排的被检阅方阵,以矫健的步伐听到一声“向右看”的口令,齐刷刷地正步通过主席台,所有围观的市民都惊异地拍掌欢呼,广播里随即出现播音员的声音:“雄赳赳,气昂昂的空军厂的职工队伍通过主席台,他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一支伟大的生力军”。队伍在市区街上游行,那时街上没有公交车,市民们挤到街心看我们的队伍,都说不晓得是个啥子不得了的单位,有的称赞我们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地勤部队。
那一天,我们从“五一”凌晨到当天游行结束返校,整整12个小时,一个个淋成落汤鸡,辛苦异常,却精神抖擞。就是这支队伍,若干年后都成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火种与精英。
再见吧,妈妈!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一个人的故事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更是历史进程的细节”。
我们800只急待翱翔的山鹰,经过一年多(没有寒暑假)的高速培养,学完当时苏联中专航空教材,便开始了艰苦的实习考试。走进工房,每人领到了一个淬了火的榔头毛坯,一个月后要交一个榔头成品,学校老师们真是用心良苦啊!
那个“毕业榔头”要自己划线,然后夹在虎钳上加工成型,符合图纸尺寸。实习那天,只听见满车间乒乒乓乓声大作,榔头挥舞,一个个同学为对付淬了火的榔头,左手的虎口被打得皮开肉绽。同学们没有一个叫苦的,经过流血流汗,大家终于向学校交了一个合格的铁榔头。
同时,经过锻打铁榔头,也铸造了我们未来航空报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1954年9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国家期盼这批生力军快快去充实新中国最显赫的两个航空工业母厂。
那一天,部里派来的接人小组把分配名单上的400技工带走,我还记得那天的情景,成都市派了好多部新公交车,一线排开在校园马路上,要走的满脸喜悦和未分配的依依惜别,大多是10多岁的男女青年,大家上车后和车下人挥手,杨万营校长跑前跑后和大家道别,张联方教务长眼里分明滚动着泪水。(杨万营校长后被任命为成都市劳动局局长,后遇意外车祸去世)
车子就要启动了,离别的同学们挥舞着双手告别,田野上空飘荡着“再见吧,妈妈!别难过,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的歌声,同学们离开母校,展翅飞翔了。
这一批400名热血青年从成都浩浩荡荡出三峡,猎猎风帆过洞庭,赶赴中国保尔吴运铎曾战斗过的老兵工厂——331厂,参加祖国刚刚起步的航空工业建设。
1954年8月25日,新中国自己制造的仿苏活塞式发动机在湖南株洲331厂试制成功(即50号机),投入批量生产,这是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的里程碑。同年10月,毛泽东主席签发“嘉勉信”,毛主席指出:“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加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9月25日,在工人俱乐部召开了3000多人的庆功大会,会场上散发了厂编辑的《工人导报》,头版套红刊登毛主席的《嘉勉信》,第3版也刊发了我撰写的《祖国的明珠》一文,我为祖国欢呼,我为祖国点赞。之后,我们这些青年职工承担了成批生产的任务。
不久,其余400名同学都调往东北沈阳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厂——410厂,这是英雄徐阳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开始了他们漫漫的航空报国征程……
成都,因水而生,是成都的山水灵气哺育了这群山鹰。我们毕业后4年多的1958年,成都东郊才开始修建西南第一座航空发动机厂——420厂,同时在黄田坝兴建了飞机装配——132厂。后来我们一批同学支援三线建设,又回到成都,来到这两个厂,名噪一时的歼10、歼20都由132厂装配整机,出厂飞向蓝天。
成熟的果实比花重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我们这些航空战线的尖兵一直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鼓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聂荣臻等领导对航空工业的关怀,在同学们心中留下许多记忆。
1957年春,聂荣臻元帅视察湖南,特别转道到株洲331厂,看望四川来的我们这批小老乡,30多位在不同岗位上的同学有幸参加了这次接见,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也在场。聂帅讲话一个多小时,语重心长,坚定了我们用一生一世航空报国的理想。数十年后,在我国航空、航天、导弹等国防科技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高级技工、车间主任、劳动模范、刀具大王、模具大王、质量标兵、先进生产(工作)者。不少同学练成了专家、厂长、经理,以及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俗话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十年功”。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须臾而过,当我们蓦然回首,群贤毕至。请让我列出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清单吧!这张清单,充满了山鹰们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充满他们已经实现的“航空报国梦”的诺言。
一科三班钟显君,在株洲331厂,他又进入405厂办工学院深造,经历6年寒窗苦读,终于学完大学要求的全部课程,获得优秀大学生称号。工作中曾多次被评为厂劳动模范。上世纪60年代初,我应厂报之约采访他,以《三访钟显君》为题在工人报上发表采访文章。
钟显君从工艺员、工长,到主管工程师,工艺科、生产科科长。1998年调成都民航103厂,1983年—1998年,历任车间主任、生产处长、副总经理、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曾获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四科周昌荣,高级检验师,工作期间曾多次赶赴西昌卫星发射场,进行产品调试工作。
周昌荣技术高超,胆大心细,深得领导和同行赞扬。有一次在西昌卫星发射现场,产品出现故障,他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毒性较大的产品内部进行排故,当他排除故障出来时,身体受到很大伤害,幸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三科罗利乾,已故,曾是航空齿轮专家,1980年初曾赴英国罗罗公司学习。他对齿轮的熟悉和加工技能,获得我国驻英联络处很高的评价,英方高级技术人员都佩服罗先生齿轮加工的精湛技术。
四科徐忠义,沈阳发动机设计所副总工程师,又是新研制的××号机副总设计师,他超人的技术掌握、综合组织协调能力令人瞩目,单位同行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对他都十分钦佩。
一科三班黄道芳,命运坎坷,成绩显著。1954年进入331厂当工人,1958年被错划为坏分子,经历两年牢狱之灾,在农村浪迹十年。1979年被平反后回原331厂从事教学工作。
黄道芳好天文历法,喜读经史,曾发明宇宙星盘、璇玑玉衡、历盘等。1984年,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会展期间,新华社及在京各大报纸对黄道芳的发明创造作了报道。198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以《发明者的春天——逆境中的奉献》为题,对宇宙星盘及其发明者作了全面报道。
1986年3月,“宇宙星盘”去瑞士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获得银奖。
黄道芳荣获国际发明奖,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工业部授予部劳模。他的成就达到了人生一个高峰,为伟大祖国增光添彩,受到同学们称赞。
四科十四班李进华,毕业分配到沈阳111厂,后调411厂当装配工,1958年8月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深造,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部队科研单位从事航天测控总体工作。
李进华深感从事的航天测控总体技术工作责任重大,决心把一切献给国防事业。尤其从北京搬到戈壁沙滩,为了事业,和北京的爱人分居长达十年之久。他们在戈壁滩喊出的豪迈口号是:“为了国防现代化,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有不少同志三代人都战斗在戈壁滩上。
李进华从技术员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最后被评为研究员。他立过功,受到中央首长接见,获得过军队科技进步奖多次,他从排级晋升到师级干部,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四科十三班王淑琰,这是来自重庆酉阳山区的土家族姑娘,品学兼优、能歌善舞,被同学们尊称为校花。
1956年,331厂举行文艺汇演,北京航空学院来厂实习的两个大学生吕树荣和徐模文,他们想排一出小歌剧——黄梅戏《打猪草》,剧中需要一个“天真可爱、能歌善舞”的女主角,他们选中了王淑琰。这出小歌剧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好评,从厂里演到市里,参加了湖南省文艺调演,还被挑选到北京参加部里的文艺调演,王淑琰获得了表演一等奖。
1957年8月,经组织同意,她进行了艰苦的学习准备,赴广州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她以四级飞机发动机装配工的资格,踏进电影学院的大门。
1961年,王淑琰从北电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表演艺术科教学,经过无数人生的磨砺,刻苦钻研,她不但出演过许多不同的角色,还担任过著名影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中港合拍片的中方导演,反响强烈。
在北京电影学院,她当班主任时培养过的当红明星难以计数,如蔡明、蒋雯丽、姜武、王志文、许晴、李琳等。1990年,她和齐士龙老师招进黄磊、姜武、王劲松;96级她和崔新琴老师招进了小燕子赵薇、陈坤、何琳、黄晓明等。王淑琰对她培养过的学生如数家珍。
王淑琰被她培养过的明星们尊称为“明星妈妈”。
她还拍了《领袖的情怀》《毛泽东回韶山》等许多部故事片。《领袖的情怀》还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片在全国上映。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播出过王淑琰的专题节目。
尾声
2007年9月,秋高气爽的成都迎来收获的季节,300多位曾在这块土地上勤耕苦读的学生回到多姿多彩的土地,原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技术学校成都大聚会在锦江区红砂村“满天星”大厅举行,他们来自北京、沈阳、吉林、洛阳、西安、汉中、兰州、长沙、株洲、望城、岳阳、贵阳、平坝、宜宾、雅安……老人们亲切地交谈,表达着“千重山,万重水,我们共同走过;海可枯,石可烂,我们真爱一生”的共同心愿。老人们相会在一起,没有一个人夸夸其谈自己一生的经历,没有人居功至伟,没有人为经历过的苦难而耿耿于怀;老人们话题最多的是,喜看今朝航空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毛主席所期盼的“建设我们强大的人民空军”已成为现实。
1998年3月23日,四川成都,一架“绝密战机”一飞冲天,它就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机——歼10。歼10的首飞成功,意味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
歼10被称为“空中猛龙”,今天已成为人民空军当之无愧的主力战机。我们为之骄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这些分布在城市、山野的航空航天人,祖国没有忘记,国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工委”的名义,给每个人颁发了一枚金光闪闪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当我蕴酿提笔写这篇纪念建党百年文章时,正是中美阿拉斯加会谈时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对美方说:“你们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我们不吃这一套”“你们的老毛病应该改一改了!”杨洁篪的发言,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我们一定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万岁!
作者简介
曹树清,男,1935年11月生,四川宜宾人,原成都420厂工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一生热爱文学创作,出版有《远帆集》《闪烁的萤火》《枫叶正红》等著作多部。曾获天府文学奖、四川散文奖等文学奖项。1988年10月,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