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孔息魁‖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孔息魁
以前有首流行歌曲叫《我热恋的故乡》,里面有句歌词这样唱道:“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小时候,我的故乡就和歌里唱的一样,百十个低矮简陋的茅草房组成村庄,一条坑坑洼洼歪歪扭扭的泥土路蚯蚓一般由村口通往田间地头,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自西向东把村庄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和当时绝大部分的农村一样,贫穷落后是故乡最普遍的烙印。
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村口的小河就是村庄的生命之源。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靠着这条小河,祖祖辈辈才能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因为附近就这一条小河,所以全村人饮水淘米浣衣盥洗都只能在同一条河里,甚至连洗刷马桶也在小河里——那个时候农村很落后,抽水马桶村民们连见都没见过,家家都用木制的马桶。粪便自然是倒入自家粪坑用作肥料,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但洗刷马桶则是在小河边进行,吃水环境的恶劣可见一斑。
每天清晨,村里人都会用扁担挑两个铁桶一路“咣当咣当”地去小河边担水。到了码头,先用水桶在水面来回涤荡,撇去漂浮在水面的水草和杂质,然后再按住水桶边缘小心翼翼地灌水;即便这样,水桶里还是不免会带进去一些腐烂的水草甚至小鱼小虾,更不用说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寄生虫之类的东西。挑回来的水因有泥沙杂质,是不能直接饮用的,需在水缸中加入明矾,待沉淀很久方能作为日常用水。村民们把挑回来的水倒入家里的水缸中,那个时候农村家家都有三大缸——水缸米缸咸菜缸。离小河远点的人家,要挑着百十斤的两桶水走上几百米才能到家,等到一缸水挑满,往往累得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待到一缸水吃完,缸底会沉淀出浅浅的一层泥浆,让人觉得非常的恶心,须用老丝瓜瓤子细细地洗刷干净,才能放心地继续装水。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地里劳作一整天又饥又渴,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从水缸里舀起一大瓢水灌进肚子里,哪里还有闲功夫管水干净不干净呢?水里的杂质和寄生虫还是不可避免地喝进肚子里,所以那个年代村里人生病拉肚子好像是家常便饭。虽然明知河水不干净,但村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这条小河,哪里还有其他选择呢?
后来生活条件稍微好点,很多人家就在院子里打井,再也不用去河边担水了。井水冬暖夏凉,且就在家门口,比起过去到村口挑水要方便了很多。虽然井水也要挑到水缸里放明矾沉淀,但比起小河里的水干净了很多。自从喝上了井水,村民们司空见惯的生病拉肚子的毛病也较少见到。水井不仅干净,用处还特别多,特别是酷热的夏天,井水冰凉冰凉的,从田间地头一身臭汗地回家,打上一桶井水,用毛巾把浑身上下擦洗一遍,那种透心凉的感觉让人十分舒坦。水井里温度低,在某些方面还能起到冰箱的作用:晚上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勤俭的农村人舍不得倒掉,就用吊篮吊在井水上方,第二天早上也不会发馊,热一热就可以吃。虽然井水比起河水来优点很多,但也有不足之处:每当下雨天时,井水里泥沙增多,水就变成黄褐色,浑浊不堪,别说是喝,洗澡都嫌脏。地里繁重的劳作让大人们恨不得披星戴月地干活,自然很少有闲暇照顾家里的小孩,所以农村里的小孩子基本都是放养的模式。小孩子喜欢玩水,水井对他们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同时也是一个极大的陷阱。记得邻居家的小儿子有一次就掉到过井里,幸亏路过的大人发现得及时,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再后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一队队的挖掘机开到村头,机械铁臂轻松地挖开路面,把一根根的钢铁管道联通到每家每户。如今只需要把水龙头轻轻一拧,纯净的自来水就唱着欢乐的歌曲哗哗地流淌出来。这个以前只在电视里才看得到的场景,如今却在村里真实的上映,怎能不让村民们激动万分呢?男人们不用再挑水了,一下子轻松很多,听着自来水哗哗的旋律,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轻轻地哼起小曲儿。自来水经过水厂的过滤消毒,基本没有任何杂质,自然也就无需放明矾沉淀,折磨村里祖祖辈辈因吃水而生病拉肚子的现象,如今才算彻彻底底绝迹了。水缸也一下子失去用武之地,孤零零地躺在房前屋后与蜘蛛昆虫为伍。有了自来水,村民们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家里用上了抽水马桶,以前的木制马桶早被扔到犄角旮旯去了;用上了洗衣机,洗起衣服来又省事又干净。看着自来水带来的神奇变化,村民脸上笑开了花,不禁由衷地感叹:“多亏了共产党,我们的生活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从吃河水到吃井水,从吃井水到吃自来水,吃水的变迁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更折射出了共产党的伟大。
作者简介
孔息魁,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教师,爱好写作,所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征文中获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