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朱华高‖一张照片的故事
一张照片的故事
朱华高
数十年追求
我的桌前放着一张5寸黑白照,一位身材修长的年青人全身照。他穿一双线耳草鞋,白色粗布裤子,蓝色普通上衣,胸佩一枚校徽,背揹一顶草帽。照片题词:“到农村去!当有文化的新农民。五八、七一于农机校。”背面一行钢笔字“郫县犀浦留影 1958.7.1”。
照片主人叫熊杏林,如今已是85岁耄耋老人,但身体健康,脸色红润,思维清晰,耳不背,眼稍花,步履稳健,言谈凯凯。他是峨眉山市农业局退休科技人员,高级农艺师,至今仍享受着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这张照片是熊杏林1958年7月1日在四川农机校读书时党的生日这天特地照的。直到如今,整整63年。照片表达了当时他热爱党、希望加入共产党的美好愿望。
可是,直到1985年,他才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第二年的1986年9月,他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圆了他近30年的梦想。为何如此?原来,在学校读书时,他的同学,后来的妻子和他都积极要求进步,妻子比他早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但在支部会讨论时,没通过。原因不是妻子个人表现不好,而是家庭政治原因。如此一来,就断了他的念头。参加工作后,很长时间入党仍然是不但要看本人表现,还要看家庭和社会关系。他说,像我这样的人,要想入党,比登天还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的政治逐渐步入正常,他再次萌发入党愿望。1985年,农业局安排他去峨眉县党校学习,结业后他很快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1年考察,他的入党愿望终于实现了。
2020年农业局党员集体宣誓,熊杏林再次站在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结束后,他和局党委书记摆谈间,问书记:你知道党的誓词有多少个字吗?书记一时被问住了,说,不知道。他说,共有80个字。不信,你数。又说,誓词有12句话,3长句、6中句、3短句,11个逗号、1个句号。这一说把书记震撼了,问他为何记得如此清楚?他说,像学生读书要背诵一样,80个字可以背记嘛。原来,1996年6月,退休3个月后的某日,是他入党10周年纪念日。他自思:工作退休了,但思想不能退休,还要以一个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于是,他再次认真学习共产党入党誓词,并背诵牢记心中,不时温习。说着,他向我展示了那时他抄录的一张共产党誓词小纸。我接过一看,上面果然工整地抄录了共产党员《入党誓词》。誓词落款是:“1996.8.9抄。入党十周年纪念”。另有备注:12句话80字,11个逗号、1个句号;3句长句32(字),3句短句12(字),6句中句36字。随即,他脱口一字不错不漏地一口气背完《入党誓词》。
不但如此,为更牢记誓词,他还套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曲谱,填了一首《入党誓词》歌曲,不时吟唱。说着,便把《入党誓词》歌曲递上。我顿时汗颜:抄录誓词24年过去了,这张他当初抄录誓词的小纸片不但妥为保留,誓词还能熟背。我呢,入党时间比他早10多年,也担任过单位的党支部书记,年龄比他小10多岁,可是我无法背诵入党誓词。不仅如此,在履行党员义务上我和他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向他学习。
确实,工作退休后,熊杏林思想不退休。2005年任峨眉山市农业局退休党支部委员至2015年任支部书记;3年后的2018年,因年龄已是80多岁,才不再任支部书记。
三带四同,贴心农民
数十年来,熊杏林严寒酷暑,跋山涉水,为峨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为峨眉山市农民脱贫致富,呕心沥血,硕果累累。
他长期坚持在农村,不怕苦,不怕累,每年有250天时间和农民在一起。他视农民为亲人、朋友,农民也把他当贴心人;他说话实在,做事踏实,从不扯把子;他对人和谐,态度谦卑,脏活累活都能干,从不摆架子;他为农民着想,办培训班传授技术,从不收票子(服务费)。农民都亲切叫他为师傅。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他自己掏腰包买种苗进行试验,如同心村的西瓜、凉风村的旱稻,报国村、黄龙村的果苗等。为减轻农民负担,有些地方他还自带口粮,农民又叫他“三带”师傅(带技术、带种苗、带口粮)。那时候有一句口号叫“三同”,就是干部下乡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农民说他是“四同”干部,三同基础上还要加一同:同农民睡一床。在小河,同张华银同铺一个月;在新复,同张果礼同床;在龙洞,和杨昌华同床;在凉风,和张启劲同床。等等。
他的科技推广成果很多,让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亲切地称他是“活财神”。
先说种西瓜。
西瓜种子,有南方种和北方种之分。峨眉以前种过西瓜,但都是只长藤蔓不结瓜。经熊杏林调查,原因是那时种的是北方品种。于是他引进南方西瓜品种。在双福同兴试种成功,后来把它引到胜利光荣村,先在刘兰凯田里试种,一举成功。刘兰凯成为全市有名的“刘西瓜”“万元户”。他带动全村种西瓜380亩,让全村走上粮经双丰收的致富路。光荣村一时名声大噪,峨眉大街小巷、乐山、夹江等周边县到处都来买峨眉西瓜。刘兰凯由此荣获乐山市、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农民推选他担任村主任、村支书;光荣村被评为四川省农村科普先进集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光荣村”。熊杏林又把光荣村技术推广到全市,1988年,全市种植西瓜1200亩。
再说种水果。
早先,峨眉种水果只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无成片果园,街上所卖本地水果极少。1973、1974年,他就在桂花桥镇推广成片果园,种桃子、种柑子;在双福的小河种桃子。桃子品种从成都龙泉驿引进,柑子品种到重庆柑橘研究所引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他积极慎重,因地制宜,科学栽培。王登元家后有一些柑子树,以前产量很低,熊杏林去看了后诊断是土壤和科学管理问题。对症施策,他的果园很快有了大改观。后来,王登元当了村长,要带领全村致富,又找熊杏林在全村推广果园成片种植,成为著名的果园村。其中小河8组40户126人,因种植水果1990年全部脱贫,水果万元户有8户。绥山镇符北村袁维强承包果园300亩,1995年产水果80多万斤,纯收入25万元。袁维强由此被评为致富能手,推选为乐山市人民代表,成为全国青年星火计划带头人。
第三说凉风村旱稻。
1985年,峨眉县农业局长要熊杏林去普兴乡凉风村扶贫。那时普兴是全县唯一一个贫困乡,每年都要国家救济。凉风村是普兴乡典型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280户,七八百人人平土地不到半亩,且土壤瘠薄。全村大春种包谷,小春种胡豆小麦,产量很低。当地有个顺口溜:山高坡陡石㮟㮟(kaka),天天顿顿包谷粑。要想吃米饭,除非生娃娃。到了凉风村,他就住在一个叫张启劲的村农技员家里。张启劲是个年轻人,爱学习,爱科学,希望能用科学技术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考察了解了凉风村情况后,熊杏林针对那首民谣和凉风村实地情况,提出大胆设想:种旱稻,发展水果,用5年时间改变凉风村缺粮缺钱的贫困面貌。他在那里办了半个月技术培训班,培训了50多人,主要是果树栽培,随后自费买红橘籽到村里育苗。共种植桃树150多亩,柑橘120多亩。3年试花,4年挂果,5年盛产,产量30多万斤。柑子树、温州蜜桔5年见效。1988年开始旱稻种植实验,1989年成功。1991年全村200多亩旱地全部都套种了旱稻。粮经大丰收,全村人平均增收稻谷210斤,水果收入1000多元。村里又有了新民谣:树上果子红,地下稻谷香。粮丰果又茂,有钱又有粮。实现了熊杏林提出的5年脱贫目标,彻底改变了凉风村贫困面貌,并且没有要国家一分钱。
凉风村旱稻种植成功,引起县、地、省各级农业、科技、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收获季节,各地组织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参观队伍一批又一批,凉风村就像一个热闹的集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四川省科技厅非常重视,将其列为四川省重点星火计划项目在全省适宜丘山区推广。熊杏林编写的旱稻栽培技术列为全省星火计划培训教材并录入国家科技图书目录。1992年,峨眉山市套作旱稻1364亩,亩平单产125公斤。其中凉风村187户,套作旱稻270亩,亩产242公斤。当年8月28日,四川省科委主任周新远带领省级专家20余人现场验收十里山农场李子园套种旱稻亩产418公斤,凉风村8组张启跃玉米套旱稻亩产462公斤。省内有12个地(市、州)55个县(区)5500人次参观,贵州、新疆等省也慕名组织科技人员前往凉风村参观。凉风村因此荣获四川省1992年农村科普金杯奖。熊杏林因此于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目前仍在领取。
金杯银杯,更有农民口碑
熊杏林获得过不少荣誉。
1987—1990年,连续4年被评为峨眉山市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被授予乐山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2年被授予乐山市拔尖人才;2015年起终身享受乐山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待遇;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进入熊杏林家中客厅,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一幅熊杏林退休时农民制作送上的60寿辰、木框大幅彩色照片画。画正中是熊杏林在视察桃园的大幅彩色照片。题词抬头:恭贺熊杏林老师退休纪念;落款:符北村花果示范场袁维强、夏时明送 1996年12月;画上一副对联。上联:技术奉献;下联:造福于民。客厅侧墙挂一幅约24寸装框彩色照片。题照:熊杏林70大寿合影留念,2006年6月1日。照片中约30人左右,除熊杏林一家和市农委领导外,大部分都是袁维强等熊杏林的农民朋友。
送画人袁维强、夏时明何许人?为何熊杏林60岁退休后要送画,70岁时要做寿?袁维强是绥山镇符北村人。一年,他和一个叫张向华的小伙子承包符北村739厂外面300亩山头搞果园,当时符北村已在山上种了部分水果,大部分还是荒山。他们登门熊杏林家请他担任技术指导,许诺给他每年2万元技术指导费。熊杏林答应无偿服务,不收一分钱。一开始办技术培训班一周,培训技术骨干10多人。随后他天天在山上和农民在一起,每天自带馒头、自带腌菜、自带茶水,指导他们把坡地改造成梯地。他自制打土埂的打板,亲自动手改造一环梯地做样板。果园场在他坡改梯示范下,改造了四五十亩梯地。
300亩果园1990年承包,在他的指导下,1992年产果。这期间他没要过一分钱技术指导费。同时,他还为袁维强排解因村里一些人红眼病引起的打人纠纷,袁维强被打成几乎残废。袁维强是年轻人,血气方刚,受了他人欺负,就要试图报复。熊杏林到他家反复做思想工作,开导、劝阻。他终于听了熊杏林的劝告,免于矛盾升级。事后,袁维强很感慨地对熊杏林说:“你不但教我技术,还教我如何做人。”后来,要过年了,他给熊杏林送去5000元过年钱,熊杏林一分没要。
1996年熊杏林退休时,袁维强和夏时明就送了那幅画。2006年,熊杏林70岁时,袁维强又坚持要给他做寿,熊杏林不同意,说子女在安排,袁维强执意不肯,非要由他负责操办不可。没办法,熊杏林依了他。袁维强办了几桌人,墙上那张照片就是做寿时他张罗照的。
熊杏林其他几间屋子里还挂着农民朋友送的画。
一幅是1996年凉风村送的双条幅仿古山水图。上图是“春耘”联:风里来雨里去汗水洒园土任劳任怨;下图是“秋实”联:传科技帮民富桃李遍峨眉可敬可颂。落款是:凉风村党支部、村委会 丙子年冬初。
一幅是松鹤画。题词抬头:恭贺峨眉山市高级农艺师熊杏林先生光荣退休;落款:峨眉山市八十年代农委张代福、始果农王登元、张永华敬贺;公元一九九七年元月一日;画上一副对联。上联:严寒酷暑孺子牛奋蹄花甲;下联:造福一方受民禄心安理得。我请教对联下联含义和送画人情况,熊杏林说,张代福,你是认识的,农委驾驶员;王登元,就是前面提到的小河村村长;张永华,小河村民,最初带头发展水果,后来成为小河村水果技术员,所以他们两个称“始果员”。那下联“造福一方受民禄心安理得”啥意思呢?那是熊杏林的农村朋友多,逢年过节,来看望他的人多,送土特产的人也多,加之他享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后,农业局有些人心里有点不舒服,大概有点红眼病的意思,便有些不好听的言语在社会上传播。他们听到后心中愤愤不平,才送了那幅画。
一幅是梅花盛开图。题词抬头:赠熊杏林同志退休纪念;落款:愚友王怀安敬送,九六年冬。画上一副对联。上联:林园春秋无虚度;下联:洒满人间是芳香。送画人王怀安,双福小河村农民。熊杏林在双福发展水果时,帮助他采用科学技术,他的果园获得丰收,年产水果2万多斤,收入过万元,脱贫致富。
至今,多少年过去了,还有不少农民朋友每年逢年过节总要来看他,或几个萝卜,或一筐水果,或一只土鸡。他们说,这些都是我们地里产的、家里养的,来看看你身体是否健康,只是随手表点心意,不值钱的。
作者简介
朱华高,男,四川省峨眉山市人,现年73岁,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峨眉山市农业局退休公务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峨眉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峨眉山月》季刊副主编,峨眉山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峨眉学”研究会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